1934年:英國音樂的猝死與重生

2021-01-07 騰訊網

[導讀]1934年初,英國音樂突然猝死,隨即立刻重生。2月,埃爾加去世,5月,古斯塔夫·霍爾斯特去世,6月,戴留斯去世。這三位作曲家將英國放進了世界音樂版圖。

1934 年是英國音樂的孵化箱,哈裡森·伯特威斯爾就生於那一年。

1934年初,英國音樂突然猝死,隨即立刻重生。2月,埃爾加去世,5月,古斯塔夫·霍爾斯特去世,6月,戴留斯去世。這三位作曲家將英國放進了世界音樂版圖,用管弦樂的田園牧歌勾起陣陣鄉愁。他們身後有許多模仿者,卻沒有像樣的繼承人。

埃爾加擔任的國王御前音樂教師的職位,由一個威爾斯空談家亨利·瓦爾弗德·戴維斯爵士繼承。下一代交響曲作家中最顯赫的拉爾夫·沃恩·威廉斯,1934 年正在與不和諧音糾纏,但最終他寫出了毫無方向的《第四交響曲》,題獻給競爭對手阿諾德·巴克斯(Arnold Bax),巴克斯的第五和第六交響曲陷入了西貝柳斯式的歧途,聽上去是酩酊大醉的迷糊。英國音樂的復興似乎踟躕不前。

然而就在埃爾加去世的當晚,BBC 直播了《一個男孩誕生了》的首演,這是班傑明·布裡頓創作的一套無伴奏聲樂變奏曲。當年作曲家20歲。那個月還沒過完,他又寫了一首《簡單交響曲》,打算在諾維奇首演。一個月後,布裡頓的《幻想四重奏》在佛羅倫斯的當代音樂國際協會演出,同臺的還有名宿阿班·貝爾格的《抒情組曲》、拉威爾為左手鋼琴創作的協奏曲、巴託克為小提琴和樂隊創作的狂想曲。一位作曲新人很少能得到這樣的華麗入場。布裡頓毫不在乎埃爾加式威風凜凜的過去,對沃恩·威廉斯和巴克斯的戰爭感傷亦無動於衷。他的音樂裡看不到30年代的政治動蕩,也沒有不列顛的帝國負擔。

布裡頓從不期待被主流接納,他被社會排斥也並不在意。二戰結束後7個星期,他寫出了《彼得·格萊姆斯》,這是自普塞爾以來250年無人能及的作品—一部內在充盈著英國性的歌劇,同時得到了國際認可。一個異化疏離的寓言,預示了戰後的社會崩潰,《彼得·格萊姆斯》很快在斯德哥爾摩、蘇黎世、巴塞爾、安特衛普、萊諾克斯、漢堡、柏林和布達佩斯上演,直到登上兩大歌劇殿堂的舞臺—米蘭的斯卡拉和紐約的大都會。1908 年埃爾加為英國交響樂所做的貢獻,布裡頓也為英國歌劇做到了。

請謹記,英國的不等於就是不列顛的。我們的傳統是一種植根於語言和山水的音樂,不會向狹隘的民族主義讓步。布裡頓創建「英國歌劇團」以鼓勵其他作曲家,又在奧爾德堡創立了一個音樂節,他在奧爾德堡的居住環境跟悲劇的格萊姆斯十分相似。這些都是有價值的努力,但成果卻少得可憐。除了自己的作品,布裡頓沒有啟發出什麼有長久價值的藝術。伯克利、威廉姆森、加德納、克羅斯、馬斯格雷夫為英國歌劇團寫的歌劇都被遺忘了。其中一部歌劇演出時,布裡頓和皮爾斯甚至怒氣衝衝地中途退場。於是乎,既沒有布裡頓學派,也沒有英國歌劇的工廠。布裡頓臉皮薄,很難忍受不會諂媚拍馬的朋友和同事,而馬屁精不會是好作曲家。1976 年 12 月布裡頓去世,英國音樂本會再次終結—如果沒有1934年的奇蹟的話。

在那陰霾一年的下半年,兩位作曲家出生了,他們將把英國音樂帶入現代和未來。1934 年7 月,哈裡森·伯特威斯爾(Harrison Birtwistle)在阿柯林頓的灌木叢地區睜開了雙眼。兩個月後,彼得·麥克斯韋爾·戴維斯(Peter Maxwell Davies)在比較舒服的曼徹斯特降生。哈裡和麥克斯成了他們的暱稱,他們後來一起讀了皇家北方音樂學院,麥克斯寫了一首小號奏鳴曲,震碎了幾扇窗戶以及器樂作曲的陳規。哈裡則韜光養晦,保持著斯芬克斯式的沉靜,直到 1959 年在衣冠楚楚的切爾滕納姆音樂節上呈現了充滿不和諧音的《疊歌和合唱》(Refrains and Choruses)。1967年他的第一部歌劇《潘奇和朱迪》(Punch and Judy)上演時,布裡頓和皮爾斯沒聽完就走了。麥克斯也沒放過遭罵的機會,很快寫出了《瘋子國王的八首歌》(Eight Songs for a Mad King),這是一出品特風格的悲劇,其中喬治三世渾身糞汙地享受著關在籠子裡的音樂家們演奏的亨德爾和披頭四音樂。兩位作曲家聯手創建了一個名叫「 丑角樂手」的樂團,但後來分道揚鑣。

麥克斯統治70年代,寫了動人的《第一交響曲》,由23歲的西蒙·拉特爾指揮首演。哈裡不甘示弱寫了一首《大地之舞》(Earth Dances),成為《春之祭》之後最有震動性的音樂啟示。我還記得 1986 年此曲首演時 BBC 交響樂團的首席如何在音樂棚裡咒罵,如今《大地之舞》已成為國際大團的保留曲目。後來伯特威斯爾又寫了大大小小的歌劇拓寬疆域,也是第一位在逍遙音樂節最後一夜被觀眾噓過的作曲家。麥克斯寫了 8 首交響曲、10首協奏曲、十幾首弦樂四重奏。有人批評他多產得重複且退步,但後人可能會對他更寬容。如今這兩位都已是各自領域的大佬,受到連續兩代人的敬仰和善意的打趣。

所以說,英國音樂的進化源於那悲慘的一年。歐洲承認1685年是古典音樂的搖籃,巴赫、亨德爾、斯卡拉蒂出生。我們也應承認1934 年是英國音樂的孵化箱。

諾曼·萊布雷希特: 著名古典音樂評論人、專欄作家。十餘本關於音樂的著作被翻譯成13種語言,其中包括全球熱銷的《大師神話》和《誰殺了古典音樂》。

相關焦點

  • [視頻]劍橋音樂教授用20年時間讓千年之前的音樂重生
    (原標題:[視頻]劍橋音樂教授用20年時間讓千年之前的音樂重生)
  • 英國83歲老人,因放音樂聲音過大而坐牢
    如果一個人播放音樂聲音過大,會坐牢?你覺得,這件事是無稽之談。不,這件事是真的。英國83歲老人,因為放音樂聲音過大,數次被捕入獄。該老人,酷愛古典音樂。他平時喜歡把音量調到很大來欣賞音樂。2019年,他就曾因播放音樂聲音過大,被鄰居告上法庭。最終,他被判禁止播放音量超過65分貝以上的音樂。他還被禁止,在上午九點到晚上十點之間,播放任何高於正常談話音量的廣播。2020年2月的時候,他因為播放音量過大,違反禁令,被判入獄24周。
  • 2020年教師招聘考試音樂學科知識與能力知識點
    20世紀上半葉其他風格音樂家(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一)霍爾斯特霍爾斯特(G.Holst,1874-1934),瑞典裔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與威廉斯一起成功地發展了本民族音樂語言,使英國音樂在20世紀得到興旺發展。代表作品有《行星組曲》。
  • 1934年南亞地震3萬人遇難
    1934年尼泊爾-印度比哈爾大地震是印度同尼泊爾有史以來最嚴重地震之一。
  • 尼泊爾遭遇1934年以來最嚴重地震
    尼泊爾遭遇1934年以來最嚴重地震  4月25日14時11分在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此次地震是尼泊爾自1934年以來遭遇的最嚴重地震。當時加德滿都幾乎完全被摧毀,超過1萬人喪生。
  • 【警惕】從疲勞到猝死只需五步!(附抗疲勞攻略)
    3月24日早上,深圳36歲的IT工程師張斌被發現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馬桶上。張斌是清華大學的計算機碩士,生前就職於某通訊公司,負責一個項目的軟體開發。家屬認為,張斌的猝死與他長時間連續加班有關。死前一天,他曾對媽媽說「自己太累了」……【案例分析】張斌生前曾連續五日加班至凌晨
  • 【歐美經典音樂】快閃《行星組曲-木星》
    Gustav Holst(古斯塔夫.霍爾斯特,1874年---1934年),英國作曲家、教師。
  • 拼多多23女孩猝死,25歲女星猝死:死神離年輕人有多近?
    從她朋友的帖子中可以看出,這個98年出生的女孩很漂亮,唱歌特別好聽。 她不僅熱愛生活,還熱愛旅行。 和她對接過的同事對她的評價也很好。 很難想像,花一般的年紀,走在夜裡1點鐘的下班路上,心理活動是什麼樣的。
  • 英國醫學家語出驚人:患癌而死是最好的死法
    英國頂尖醫學專家理察 史密斯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2日報導,英國頂尖醫學專家理察 史密斯日前發表專欄文章,呼籲社會各界不要再浪費金錢以試圖治癒癌症,因為患癌症而病逝是    史密斯現年62歲,他曾在世界著名的綜合性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擔任過13年的編輯,如今是一家醫療科技公司的負責人。最近,他撰寫的一篇有關死亡本質的博客引發關注和爭議。    在文章中,史密斯寫道除了自殺之外,死亡的方式可以分為四大類:猝死、痴呆症導致的或長或短的死亡、器官衰竭致死以及患癌病逝。
  • 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首演 敦煌古樂「新貌重生」
    「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4日晚首演於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品弄》《傾杯樂》等陳應時研究成果中的敦煌古譜解譯精品,經數位專家學者尋律編配後,通過竹笛、琵琶、揚琴、古箏等中國民族樂器,讓千年前的敦煌古樂得以「新貌重生」。
  • 英國作曲家約翰·巴裡逝世:記住電影 留下音樂
    2005年,約翰·巴裡獲頒英國BAFTA終身成就獎(上圖)。無論是《007》系列音樂還是《走出非洲》配樂,他的作品成為各個時代的經典據英國《衛報》消息,曾為《時光倒流七十年》、《走出非洲》、《007》等影片創作配樂的知名英國作曲家約翰·巴裡(John Barry)因心臟病突發於1月30日在紐約去世,享年77歲。
  • 密碼:1934 坐標:大廠
    老街、美食、小戲院寬闊的鳳凰南路兩側梧桐樹「接天連葉」圍繞這些極具年代感的舊時代場景「1934文化產業園」在大廠街道誕生成為了「永利錏廠舊址」上的「新文化業態」最近,這個產業園又有了新動態跟著小北來看看1934文化產業園佔地16萬平方米,是江北新區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之一。
  • 克隆羊多莉重生:英國培育出四隻複製品
    北京時間12月1日消息,克隆羊多莉(Dolly)已經獲得「重生」。最初進行此項克隆研究的英國科學家又培育出4隻克隆羊,被形象地稱之為「Dollies」(多莉的複數)。它們是多莉的複製品,在遺傳上與多莉絲毫不差,多莉在7年前離開這個世界。
  • 英國專家竟稱患癌是最好死法 不必浪費錢財
    人民網1月7日訊 據BBC報導,癌症是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人類一直希望能夠找到治癒這一「頑疾」的特效藥,但是,英國頂尖醫學專家理察·史密斯日前語出驚人,他發表專欄文章呼籲社會各界不要再浪費金錢以試圖治癒癌症,因為患癌症而病逝是「最好的死法」。
  • 1934年墜龍事件,群眾親眼目睹,背後真相終於大白
    然而,在上個世紀的1934年和1944年,營口和松花江,發生了兩次降龍事件,但都被點燃了。當時,報紙上既有報導,也有個人經歷,以至於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對這兩起降龍事件深信不疑。令人不解的是,1934年的營口降龍事件和1944年的松花江降龍事件都發生在日本佔領東北的偽滿洲時期。
  • 革新心臟猝死「滅火器」
    心臟猝死,危險在於其突發性,就像毫無預兆就燃燒起來的大火,惡性心律失常是引起「大火」的「火苗」,除顫器就是心臟猝死病人的「滅火器」。一旦出現心臟猝死必須儘快實施電擊除顫,否則隨著時間流逝,「火勢」將迅速蔓延,搶救成功率迅速下降,甚至可能在搶救成功之後給病人留下嚴重而不可逆轉的神經系統損傷。
  • 威廉·赫歇爾:一個德國音樂 家怎麼就成了 英國天文學家?
    他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有著極強的音樂天賦,作過交響曲,開過音樂會。但他卻在30幾歲的時候畫風突變,轉向了天文學,並且在這個領域大有建樹。他究竟是如何從一個愛好天文學的樂師,變成了精通樂理的天文學家呢?他出生於1738年的德國,有著一個很德國的名字:弗裡德裡希·威廉·赫歇爾。他的祖先在德國大都從事園藝、釀酒等手工業,他的父親是一名樂師。他從小就喜歡音樂,並且很早就顯露出這方面的天賦,他會演奏雙簧管、小提琴、羽管鍵琴,之後還學會了管風琴。
  • 處於猝死恐懼中的年輕人:六成00後擔心猝死,亞健康如何壓倒年輕人
    2020 年底,就在大家都渴望擺脫最難一年的時候,年僅 23 歲的拼多多女員工在凌晨1點多下班後,於回家途中突然暈厥倒地身亡的新聞,給 2021 年開了一個不算喜慶的頭。  1 月 2 日,《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媽媽發文證實女兒於元旦當天心梗去世的消息,年僅 25 歲。
  • 上網為什麼會猝死?什麼習慣也能導致猝死呢?
    猝死,是指平時身體「健康」或病情基本穩定的患者,發生非預料中的突然死亡,而導致猝死的最直接和密切因素多與疾病有關。現在的青少年,成年人也有發生猝死的事件。為什麼上網會猝死?     玩遊戲玩死並不是駭人聽聞,確有其事,而且為數不少,就是因為長時間處在過度興奮狀態,導致心臟壓力過大而猝死。上網時間過長,精神過度集中,緊張,容易引起疲勞,尤其是上網時間連續超過6個小時。      從醫學的角度詳細的分析。
  • 吃抗過敏藥「開瑞坦」能猝死? 非處方藥不是百分百安全
    [疑問 ]  吃抗過敏藥「開瑞坦」能猝死?  [疑問 ]  能引發猝死咋還算非處方藥?  英國:已將其調為處方藥  今年8月,一篇《這個藥會引發心臟驟停和猝死!在美國被限制服用,中國人居然把它當常備藥!》在朋友圈被廣泛轉發。嗎丁啉的通用名為多潘立酮片,在國內的主要生廠商為西安楊森。嗎丁啉因增強胃動力、助消化的銷售定位而大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