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34年初,英國音樂突然猝死,隨即立刻重生。2月,埃爾加去世,5月,古斯塔夫·霍爾斯特去世,6月,戴留斯去世。這三位作曲家將英國放進了世界音樂版圖。
1934 年是英國音樂的孵化箱,哈裡森·伯特威斯爾就生於那一年。
1934年初,英國音樂突然猝死,隨即立刻重生。2月,埃爾加去世,5月,古斯塔夫·霍爾斯特去世,6月,戴留斯去世。這三位作曲家將英國放進了世界音樂版圖,用管弦樂的田園牧歌勾起陣陣鄉愁。他們身後有許多模仿者,卻沒有像樣的繼承人。
埃爾加擔任的國王御前音樂教師的職位,由一個威爾斯空談家亨利·瓦爾弗德·戴維斯爵士繼承。下一代交響曲作家中最顯赫的拉爾夫·沃恩·威廉斯,1934 年正在與不和諧音糾纏,但最終他寫出了毫無方向的《第四交響曲》,題獻給競爭對手阿諾德·巴克斯(Arnold Bax),巴克斯的第五和第六交響曲陷入了西貝柳斯式的歧途,聽上去是酩酊大醉的迷糊。英國音樂的復興似乎踟躕不前。
然而就在埃爾加去世的當晚,BBC 直播了《一個男孩誕生了》的首演,這是班傑明·布裡頓創作的一套無伴奏聲樂變奏曲。當年作曲家20歲。那個月還沒過完,他又寫了一首《簡單交響曲》,打算在諾維奇首演。一個月後,布裡頓的《幻想四重奏》在佛羅倫斯的當代音樂國際協會演出,同臺的還有名宿阿班·貝爾格的《抒情組曲》、拉威爾為左手鋼琴創作的協奏曲、巴託克為小提琴和樂隊創作的狂想曲。一位作曲新人很少能得到這樣的華麗入場。布裡頓毫不在乎埃爾加式威風凜凜的過去,對沃恩·威廉斯和巴克斯的戰爭感傷亦無動於衷。他的音樂裡看不到30年代的政治動蕩,也沒有不列顛的帝國負擔。
布裡頓從不期待被主流接納,他被社會排斥也並不在意。二戰結束後7個星期,他寫出了《彼得·格萊姆斯》,這是自普塞爾以來250年無人能及的作品—一部內在充盈著英國性的歌劇,同時得到了國際認可。一個異化疏離的寓言,預示了戰後的社會崩潰,《彼得·格萊姆斯》很快在斯德哥爾摩、蘇黎世、巴塞爾、安特衛普、萊諾克斯、漢堡、柏林和布達佩斯上演,直到登上兩大歌劇殿堂的舞臺—米蘭的斯卡拉和紐約的大都會。1908 年埃爾加為英國交響樂所做的貢獻,布裡頓也為英國歌劇做到了。
請謹記,英國的不等於就是不列顛的。我們的傳統是一種植根於語言和山水的音樂,不會向狹隘的民族主義讓步。布裡頓創建「英國歌劇團」以鼓勵其他作曲家,又在奧爾德堡創立了一個音樂節,他在奧爾德堡的居住環境跟悲劇的格萊姆斯十分相似。這些都是有價值的努力,但成果卻少得可憐。除了自己的作品,布裡頓沒有啟發出什麼有長久價值的藝術。伯克利、威廉姆森、加德納、克羅斯、馬斯格雷夫為英國歌劇團寫的歌劇都被遺忘了。其中一部歌劇演出時,布裡頓和皮爾斯甚至怒氣衝衝地中途退場。於是乎,既沒有布裡頓學派,也沒有英國歌劇的工廠。布裡頓臉皮薄,很難忍受不會諂媚拍馬的朋友和同事,而馬屁精不會是好作曲家。1976 年 12 月布裡頓去世,英國音樂本會再次終結—如果沒有1934年的奇蹟的話。
在那陰霾一年的下半年,兩位作曲家出生了,他們將把英國音樂帶入現代和未來。1934 年7 月,哈裡森·伯特威斯爾(Harrison Birtwistle)在阿柯林頓的灌木叢地區睜開了雙眼。兩個月後,彼得·麥克斯韋爾·戴維斯(Peter Maxwell Davies)在比較舒服的曼徹斯特降生。哈裡和麥克斯成了他們的暱稱,他們後來一起讀了皇家北方音樂學院,麥克斯寫了一首小號奏鳴曲,震碎了幾扇窗戶以及器樂作曲的陳規。哈裡則韜光養晦,保持著斯芬克斯式的沉靜,直到 1959 年在衣冠楚楚的切爾滕納姆音樂節上呈現了充滿不和諧音的《疊歌和合唱》(Refrains and Choruses)。1967年他的第一部歌劇《潘奇和朱迪》(Punch and Judy)上演時,布裡頓和皮爾斯沒聽完就走了。麥克斯也沒放過遭罵的機會,很快寫出了《瘋子國王的八首歌》(Eight Songs for a Mad King),這是一出品特風格的悲劇,其中喬治三世渾身糞汙地享受著關在籠子裡的音樂家們演奏的亨德爾和披頭四音樂。兩位作曲家聯手創建了一個名叫「 丑角樂手」的樂團,但後來分道揚鑣。
麥克斯統治70年代,寫了動人的《第一交響曲》,由23歲的西蒙·拉特爾指揮首演。哈裡不甘示弱寫了一首《大地之舞》(Earth Dances),成為《春之祭》之後最有震動性的音樂啟示。我還記得 1986 年此曲首演時 BBC 交響樂團的首席如何在音樂棚裡咒罵,如今《大地之舞》已成為國際大團的保留曲目。後來伯特威斯爾又寫了大大小小的歌劇拓寬疆域,也是第一位在逍遙音樂節最後一夜被觀眾噓過的作曲家。麥克斯寫了 8 首交響曲、10首協奏曲、十幾首弦樂四重奏。有人批評他多產得重複且退步,但後人可能會對他更寬容。如今這兩位都已是各自領域的大佬,受到連續兩代人的敬仰和善意的打趣。
所以說,英國音樂的進化源於那悲慘的一年。歐洲承認1685年是古典音樂的搖籃,巴赫、亨德爾、斯卡拉蒂出生。我們也應承認1934 年是英國音樂的孵化箱。
諾曼·萊布雷希特: 著名古典音樂評論人、專欄作家。十餘本關於音樂的著作被翻譯成13種語言,其中包括全球熱銷的《大師神話》和《誰殺了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