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人員在調試PM2.5監測設備。
新華社發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報導引發網友「圍觀」
專家表示:報導引用美國研究性數據,應理性看待
首席記者 路紅 實習生 馬玲玲
核心提示
昨日,PM2.5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一篇最新文章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表示PM2.5超過10微克/立方米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中國PM2.5的平均濃度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上。同時研究員發現,中國大多數省份PM2.5濃度值都超過世衛組織指標,山東和河南尤其高。
這則有關PM2.5的消息,來自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比這則消息更令人關注的,是與此報導相應的一張中國大陸的PM2.5分布圖。圖中,用不同的顏色標註了PM2.5的濃度值。
英媒這一報導有何依據?河南真的是PM2.5重災區嗎?環保專家如何看待這一報告?
貼士:什麼是PM2.5?
PM,英文全稱為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科學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汙染越嚴重。在城市空氣品質日報或周報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和總懸浮顆粒物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兩種大氣汙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又稱為PM10,指直徑大於2.5微米、等於或小於10微米,可以進入人的呼吸系統的顆粒物;總懸浮顆粒物也稱為PM100,即直徑小於或等於100微米的顆粒物。
【英媒】
PM2.5分布圖上,山東、河南成重災區
英國《經濟學人》是一份擁有國際影響的老牌雜誌,創刊於1843年9月。從2012年1月28日出版的最新一期開始,《經濟學人》雜誌專門開闢了中國專欄,這是70年來該雜誌首次為一個國家開闢專欄。上一次,《經濟學人》在1942年為美國開闢了專欄。
從前天晚上開始,來自這份雜誌的有關中國PM2.5濃度的消息被廣泛關注。無論微博還是網絡論壇上,那張中國大陸的PM2.5分布圖尤其引人關注。
圖中,用不同的顏色標註了PM2.5的濃度值。報導指出,世界衛生組織PM2.5的標準是10微克/立方米。而在這張圖上,中國大陸僅有黑龍江、西藏、海南三省達標,其餘省份均超標。更為觸目驚心的是,山東、河南兩省的PM2.5濃度值達到或超過了50微克/立方米,在這張圖中,用鮮紅的顏色標出。
山東、河南是PM2.5重災區?
昨天,除了微博轉發與「圍觀」,還有不少網友在網絡論壇中進行熱議。有網友表示,《經濟學人》是一份嚴肅的雜誌,其報導應該可信。但也有人提出質疑:他們是如何監測出來的數據?從太空能看到地面汙染的情況嗎?為什麼說數據是PM2.5而不是PM10呢?還有山東網友質疑:山東難道比山西汙染還嚴重?
【原文】
監測數據來自衛星,此方法並不完美
在相關微博中,有《經濟學人》的原文連結。記者找到了發表於2月1日的英文報導。
同該雜誌的所有文章一樣,這篇名為《中國的汙染:人為的,即使從太空也可以看得見》的報導,沒有作者署名。而且篇幅不大,僅千字左右。
報導開篇說:「對於博客圈來說,PM2.5看起來似乎是個有點古怪的且上不來臺面的詞。但最近幾周,這個的確在博客圈吵得沸沸揚揚。」由於網民的熱議,目前北京等少數城市開始公布PM2.5的數據。迫於輿論壓力,其他地區不久也將會公布PM2.5的數據。
報導中指出:「儘管汙染數據採集源是近地面,但是通過衛星來觀察有多少光線被顆粒物阻擋,或者估測顆粒物的化學成分和各種大小不同的顆粒物的可能分布,也可以得到貌似合理的數據觀測值。一份準備提交給《經濟學家》的報告就是這麼做的,這份報告由耶魯大學的Angel Hsu所領導的團隊完成,通過美國衛星採集的數據描繪出整個中國的PM2.5分布圖。」——這就是那則被廣泛關注的消息及PM2.5分布圖的由來。
《經濟學人》在中國擁有許多讀者。微博中,一個經過認證的「經濟學人中文網」2月2日也發布一條微博,翻譯了以上內容。並指出,「此方法並不完美,但仍反映出中國在清汙方面還需走多遠」。
記者注意到,在PM2.5分布圖的上方,有清晰的「溫馨提示」:「人口加權細顆粒物的濃度,每立方米微克數,2007」。——應該是2007年的數據。
圖的下方,顯示該圖的出處:「來源:美國巴特爾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
【專家】
監測體系不同
應該理性看待
如何看待這份報告?河南是不是PM2.5的重災區?
我省環保廳宣教中心有關人士表示,按照環保部部署,河南各地將於今年起陸續開展PM2.5監測。此外,空氣品質包括PM2.5的監測,要有嚴格的標準和技術規範,目前新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還在徵求意見中。
這位人士表示,沒有PM2.5的監測數據,無法對這一報告作出評論。
針對這一報告,鄭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範相閣說,這應該是一份研究性報告,其監測數據來自衛星。而按照我國標準,我們監測的是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近地面空氣品質,監測設備都在「距離地面3~15米」。兩個完全不同的監測體系,監測方法,因此難以做出評價。
範相閣表示,包括PM2.5在內的空氣品質狀況,不僅與經濟發展、工業排放有關,還與各地的自然條件、地理地形有密切關係,如河南處於黃河流域,風沙揚塵遠高於沿海地區,「應該理性看待」。
範相閣還表示,PM2.5監測不僅僅是為了研究,「治理才是重點」。
更多精彩進入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