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中華絨螯蟹)
一、蟹的結構:大多數蟹類背扁腹平,身體由頭胸部、腹部以及附肢組成。
頭胸部外殼稱之為頭胸甲,又叫背甲,形狀因種而異,表面高低不平,分若干區域,這些區域與肝、胃、心、腸、鰓等內臟器官逐一對應;邊緣包括額緣、眼緣、前側緣、後側緣以及後緣;底殼由7節對稱的腹甲組成,其中第1-3節通常癒合在一起,俗稱蟹肚,中間是腹甲溝。頭胸甲和腹甲就是蟹的骨骼,也叫外骨骼;外骨骼真皮層裡含有不怕高溫的蝦紅素,所以大部分蟹煮熟後,看起來是紅色的。
(蟹的背面)
不同的蟹有不同的心,例如河蟹一般為六角形。蟹的循環系統先由心臟將血液壓出,通過數條動脈流經全身,向各組織供應養料與氧氣,同時將二氧化碳與代謝產物吸收變成靜脈血,接著通過胸竇進入鰓血管,與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進行氣體交換,靜脈血變回動脈血,再匯入心腔流到心臟,如此循環往復,完成呼吸過程。鰓是蟹的呼吸器官,兩側共6對,分辮鰓軸和鰓葉,互相併列,狀如眉毛,灰白色,而陸蟹為適應陸地生活,鰓腔擴大,功能如肺,形態有所變化。
(蟹鰓呼吸示意圖)
心臟上方是胃,大多數呈三角錐形,分賁門胃和幽門胃。賁門胃是囊狀物,內壁有鈣質齒和梳狀骨形成的咀嚼器,又叫胃磨,功能是貯存和磨碎食物,故囊內往往有死魚爛蝦、浮萍水藻;幽門則與中腸相連,並向腹部後腸延伸,後腸末端即為肛門,開口於腹部第7節。
(蟹胃)
雄蟹有兩個乳白色的精巢,位於胃的兩側,精巢下方各有一個輸精管,輸精管前端細,後端大,為儲精囊,儲精囊後方是副性腺,分泌乳白色的粘稠物;射精管與副性腺匯合後,胸部第8節生成陰莖,長約0.5釐米,開口即生殖孔;精巢、輸精管、副性腺以及射精管就是白膏。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和輸卵管,卵巢呈H形,成熟時是醬紫色,俗稱「紅膏」;卵巢有一對很短的輸卵管,輸卵管末端各附一個納精囊,開口即生殖孔,位於第6胸節。
(生殖系統)
肝胰臟,俗稱蟹黃,是蟹重要的消化腺,左右兩葉由很多細枝狀的盲管組成,有一對肝管通入中腸,輸送消化液幫助食物消化;健康的肝胰臟為橘黃色。
(肝胰臟示意圖)
腹部,大部分蟹的腹部退化而折於頭胸部下方,俗稱臍,共有7節,前3節有些癒合在一起。仔蟹階段,蟹臍都是尖的,呈長條狀,長大後,雄性腹部變窄,呈等腰三角形,叫尖臍,而雌性腹部變寬,近似半圓,俗稱團臍,但也有幾種螃蟹,無論公母,蟹臍都一樣。
(蟹的腹面)
附肢分布在頭部、胸部、腹部三處,不同位置有不同功能,不同功能又有不同形態,但都由原肢、內肢、外肢組成;和蝦一樣,除了第一頭節沒有附肢,而是一對帶柄的複眼,其它體節均有一對附肢。
頭部附肢有2對,分別是第一、第二觸角,第一觸角為雙肢型,十分短小,內有平衡器,第二觸角為單肢型,也十分短小,基部下方有出水孔,即尿液排洩孔;兩對觸角均具觸覺與嗅覺功能。第二觸角外側的複眼,視角可達180°,具有再生功能,但如果眼珠和眼柄都損壞的話,就只能在眼窩中長出一隻觸角,而不是新眼。
(頭部)
口腔內的口器,從裡到外依次為大顎,第一、第二小顎以及第一、第二、第三顎足,其中,大顎用來撕裂食物。口框形狀是螃蟹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
胸部兩邊有五對附肢,又叫胸足,其中,第一對特別強壯,有捕食、挖掘、防禦功能,稱為螯足,基部上方是入水孔,一般雄性螯足比雌性大;後四對稱為步足,具有爬行、遊泳、挖掘功能。胸足由近體至末端分為底節、基節、座節、長節、腕節、掌節(前節)、指節;胸足都有再生功能,步足還有辨味本領。
(步足與螯足)
腹部的附肢,雄蟹有2對,單肢型,位於第1、2腹節上,呈管狀和棍狀,已演變為交接器,又叫生殖肢,交配時用於輸送精莢;雌蟹有4對,雙肢型,位於第2~5腹節上,內肢密布細而長的剛毛,約30-40排,用以抱卵,外肢剛毛則粗而短,起保護卵群作用。腹部的附肢也是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
(腹部附肢)
蟹類的腹神經節非常靈敏,當人或其它生物靠近9米,它們就都躲起來了。此外,河蟹的剛毛也有觸覺功能。
不同地方的蟹進化出不同的身體結構,有的跑得飛快,例如角眼沙蟹,最快速度達到每秒2米,也有的會爬,例如褶痕擬相手蟹,尾腳帶鉤,能將身體牢牢釘在樹上,還有的會遊,例如鋸緣青蟳,遊行速度達到每秒1米以上。
(一隻用尾足遊泳的梭子蟹)
二、蟹的生長:五個階段
從發育生物學角度來看,蟹的一生分為胚胎發育、幼體發育、成體發育、性腺發育和交配產卵五個階段,具體的生長曆程概括為:受精卵—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成蟹;不同種類生長階段有所不同,例如河蟹,除了經歷受精卵、蚤狀幼體、大眼幼體(蟹苗),還有仔蟹(豆蟹)、幼蟹(扣蟹)、黃蟹(六月黃)、綠蟹(成蟹)和親蟹等共八個階段。
(蟹的5個生長階段)
各種蟹有不同的交配方式,大多都是傳教士體位,持續時間由幾分鐘到數天。交配後,雌蟹不久便產卵,並與儲精囊的精子進行受精作用,然後再排出受精卵,用腹肢剛毛抱住,直至孵出幼體;不同蟹種抱卵的數目差異極大,從數十至數百萬都有,例如溪蟹一般幾千,河蟹則上百萬,而且能產2~3次。
(抱卵數目差異明顯)
剛孵出的幼體非常小,通常只有2~3毫米,外形與成蟹完全不同,微小透明,或帶骨刺,猶如水蚤,故稱之為蚤狀幼體。它們隨波逐流,以微生物為食;蚤狀幼體經過多次蛻皮,例如河蟹一般5次,體型逐漸增大,便成大眼幼體。
(梭子蟹蚤狀幼體)
大眼幼體形似蜘蛛,有一條小尾巴,具備一定的遊動和攀附能力,以浮遊生物為食;這時的大眼幼體比較像蟹,但腹部較大,並不摺疊於胸部下方。經過數次蛻皮後,大眼幼體逐步半透明,尾巴開始收縮於胸部下,經過最後一次蛻皮,便成了幼蟹。
(梭子蟹大眼幼體)
形態發育完善的幼蟹,除了交接器還會變化外,外形已固定,這之後的蛻殼便叫生長蛻殼,而交配期的蛻殼稱為生殖蛻殼,這也是最後一次蛻殼。幼體的蛻殼又叫發育式變態蛻殼,因為每一次蛻殼,蟹的形態結構都會發生變化,直至完善。
(一隻蜘蛛蟹正在蛻殼)
蟹一生蛻多少次殼?不同蟹種、地方、時期都會產生不同的數字,無法定論。甲殼是沒有生命的堅硬結構,不能隨著身體增長而擴大,因此相隔一段時間蟹就必須蛻殼,同時通過蛻殼蛻掉甲殼上的附著物和寄生蟲,因此,蛻殼對於蟹的生存、生長有著重要意義。網上有文章為了吹噓「軟殼蟹」,竟生搬硬套脫胎換骨這個成語,說蟹不僅是蛻掉外骨骼,還把胃、鰓、腸道的皮以及胃磨的3塊齒板也留在舊殼裡,我一度還信以為真。
部分蟹的生長過程還要經歷洄遊過程,例如野生河蟹,從出生到死亡要經歷兩次洄遊:
一是幼體時的索餌洄遊,即溯河洄遊。受精卵發育成幼蟹後,開始向淡水區域溯遊,遇到餌料豐盛的河灣或湖泊,便營穴居或隱居,為期大約18個月。
二是成熟後的生殖洄遊,即降河洄遊。秋末冬初,河蟹性腺成熟,開始洄遊至近海區繁殖產卵,因為河蟹排卵時必須保持滲透平衡,否則會因為不同壓力而導致水腫死亡,這就是「秋風響,蟹腳癢」的來源。
(中華絨螯蟹洄遊示意圖)
但也有一些種類的淡水蟹,無需跑去海邊繁殖了,因為它們已經進化出在卵中直接發育的模式,即不用經過變態發育的幼蟲階段,而是發育成幼蟹後再離開母蟹,幼蟹比起幼體大很多,也因此,淡水蟹的後代不是很多,有些物種甚至陷入瀕危。
(孵化出來的小蟹依然被母蟹放在腹下保護著)
自然環境中的蟹一般以植食性為主,例如海藻、浮萍、滿江紅、水葫蘆、金魚藻等水草,有時也吃微生物、蟲類等,視乎種類,但絕大多數蟹類特別喜歡吃腐肉;進食不同的食物,蟹膏也會呈現不同的顏色,以藻類為主食的,蟹膏一般是綠色,以微生物為主食的,蟹膏則會是黃色。下圖是一滴海水放大25倍後,可看到圍繞著幼蟹周圍充滿了食物。
David Littschwager《One Dip of the Hand Net》
(一滴海水放大25倍後,可看到圍繞著幼蟹周圍充滿了食物)
三、蟹的分布:蟹類生活在海裡或部分生活史與海洋環境有關
超過80%的蟹類生活在海裡或部分生活史與海洋環境有關,例如方蟹、沙蟹生活在潮帶間,蛙蟹、饅頭蟹、梭子蟹生活在近海,蜘蛛蟹生活在深海;極少數如漂泊蟹則附在木材或其他漂浮物上生活,還有豆蟹、綿蟹、關公蟹等則與其他動物營共棲生活。
(臺灣泥沙海底蟹類垂直分布)
需要指出的是,河蟹是中國重要的漁產作物,自然生長的河蟹依北至南分為遼河、黃河、長江、甌江和閩江幾個種群,而養殖蟹則以遼河系、長江系作為代表,遼河系以遼寧省盤錦市產量最高,長江系以蘇州最為出名,另外新疆、青海、內蒙也有不少湖泊成功投養河蟹。
四、常見的五個螃蟹種類
螃蟹是一種種類非常複雜多樣的物種,中國的螃蟹種類就多達600種左右,比如梭子蟹、青蟹、關公蟹等。
1、河蟹
河蟹的學名又叫做中華絨螯蟹,這種螃蟹主要生長在淡水裡面,但是在海水中繁殖,一般藏匿在江河以及湖池的岸邊和石頭中。
2、石蟹
石蟹又叫做篾蟹、溪蟹,石蟹是一種以淡水和鹹淡水產蟹,常年喜歡棲息在溪流或溪中石塊下面。
3、青蟹
青蟹又叫做鋸緣青蟹,其青蟹的殼非常硬,而且呈橢圓形,看起來有點扁扁的感覺,而且胸部非常結實,兩隻爪子非常硬,跟棹子一樣,所以有人叫它據棹子。
4、花蟹
花蟹名又叫遠海梭子蟹,它的外殼就像梭子,所以被成為梭子蟹,其雙螯非常尖銳,力度非常大。
5、紅蟹
紅蟹也叫十字蟹,它的頭胸甲也很寬,表面也比較光滑,螯腳比較粗壯,二指前面為深啡色,螯腳還帶有黃色的斑紋,看起來辨識度非常高。
6、麵包蟹
麵包蟹也叫饅頭蟹,它的側面還有幾根軟毛,螯腳的形狀不對稱,整體體積較小,背部的殼也沒有上面的殼那麼寬,後端的螯腳呈長方形,最後面是三角形的螯腳。
(備註:本文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於<<蟹考記>>和網絡,如有異見告之即刪)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更多內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www.yc6318.cn,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