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習慣中,螃蟹的存在似乎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雖然近些年市場上陸續出現了一些寵物蟹,但恐怕我們對這些的小傢伙總體的印象依舊只停留在「橫行霸道」、母蟹吃黃這些最基本的層面上。
除了經常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螃蟹身上還有著太多鮮為人知的秘密。來看看你是不是都知道。
哪是肚子?哪是胸?
說起吃,就不得不提螃蟹的遠親,俗稱小龍蝦的「克氏原螯蝦」。同樣是味道鮮美,因為吃起來麻煩,聰明的商家推出了一種名為「蝦尾肉」的冷凍食品,幫吃貨們解決了困難。
相對來說,雖然古代就有蟹八件等拆蟹工具,但卻從沒有商家直接替吃貨把蟹黃或蟹膏取出來(飯館除外)。這點和螃蟹的身體構造有關。
除鱗蝦外,所有名中帶蝦或蟹的甲殼類動物都屬於十足目。從生物學的角度說,它們的身體都只有相對較硬的頭胸部和相對較軟的腹部兩部分(所謂的蝦尾肉其實是小龍蝦的肚子)。
只不過蝦的肚子正常生長在頭胸部的後面,既可以正常伸展又可以蜷縮起來,而螃蟹的肚子則緊貼在頭胸部的下方,跟後者融為一體,變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蟹臍」。
公蟹的蟹臍呈三角形,圖片來源愛奇藝視頻
奇葩構造為生存
從大範圍說,螃蟹屬於節肢動物門,因肉身長在外骨骼內部,它們無法長得太大,時常淪為其他動物的口中餐,逃跑和躲藏成了面對天敵時的唯二辦法。
然而,螃蟹短寬的身體在遊動時受到的阻力面太大,遇到逆風天氣只能順水漂,這顯然對逃命不利。
腦補一下:天敵來了,螃蟹逃跑卻被逆向而來的水流往後推,豈不完蛋了?
逃跑不行就只能找掩體藏身。寄居蟹喜歡呆在海螺殼裡,豆蟹喜歡擠在雙殼貝的殼內。
古生物學家推測,為了把整個身體都藏進殼內,螃蟹的祖先不得不經常嘗試蜷縮腹部,久而久之,肚子就變成了緊貼在頭胸下面的扁平形狀。
豆蟹,圖片來源國家地理
祖先是個「四不像」
根據2019年的研究,所有的螃蟹都是十足目短尾下目(蝦蟹腹部的最後一節是尾巴,螃蟹的尾節很短)的物種,約五六千種,分屬於39個總科,分子研究顯示它們擁有共同的祖先。
最早的蟹化石發現於1.5億年前的侏羅紀地層中,而最早可通過化石復原的蟹類動物則是生活0.95~0.9億年前的「迷惑麗魔蟹」。
從復原圖看,迷惑麗魔蟹體長約1.6釐米,寬1釐米,長相可以用四不像來形容,巨大的球形眼睛像昆蟲幼蟲,嘴巴像蝦,螯肢像螃蟹,甲殼像小龍蝦,四肢則是更擅長遊泳的槳葉狀。
參考化石形態,結合現在的螃蟹可以上岸爬行這一點,一些學者推測螃蟹的祖先有可能是一類形態似蝦非蝦的動物。
迷惑麗魔蟹復原,圖片來源https://phys.org/news/2019-04-callichimaera-perplexa-platypus-crabs.html
胃裡長牙齒
在螃蟹殼靠近嘴巴的地方,有一塊圓錐形的空心包膜,裡面包裹的東西看上去像個和尚,傳說他就是白蛇傳中破壞許仙和白娘子美好愛情的法海,因害怕玉帝懲罰躲進了螃蟹殼裡。
當然,這只是人們編造出來的。所謂的法海,其實是螃蟹在胃裡的「牙齒」粘上了髒東西的產物。螃蟹嘴裡沒牙,進食時首先靠大顎閉合的力量簡單咬斷後吞下去,等進入賁門胃裡後再進行二次加工。
胃裡酷似人臉的東西叫「背齒」,位於兩邊的這是「側齒」,食物進到這個區域後,會被這些帶鋸齒的小牙進一步磨碎,這個過程中難免有殘留物掛在上面。
螃蟹胃裡的牙齒,圖片來源見水印
最後,鄭重提醒大家一句,螃蟹雖好,但不宜多吃,因為......傷錢。(當然,如果你是土豪,請隨意)
END
參考文獻:
[1]劉光裕.吃螃蟹之感:螃蟹其實是肚子縮小了的蝦 [EB/OL](2020—09—07)
[2]知新了了.最新發現的遠古時代螃蟹被科學家們稱為「四不像」 [EB/OL](2020—09—07)
[3]嘉楠.毛蟹 何以解蟲 唯有醋姜.博物,2018年10期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心與紙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
點個在看 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