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聽音:
雖然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1812序曲》,但是嚴格的說來它也是屬於標題音樂一類,因為它有著文學性和描繪性的標題,並有著較為具體的表現內容。樂曲的引子首先從一首古老的讚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開始,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個聲部的舒緩演奏十分鮮明的表達了俄羅斯人們寧靜安詳的生活,此時你應當聽到大提琴和中提琴相繼演奏時的位置變化。到了(1:18)左右,這個主題加入木管樂器,音響莊嚴、宏偉而有力。但是此時的音樂節奏也在逐漸的加快,莊嚴的木管樂器也愈來愈多的表現出緊張的氛圍,預示著戰爭的陰雲正逐漸的籠罩著俄羅斯。
隨著(1:53)左右的一聲定音鼓,你會聽到低聲部開始出現了一種急促而又驚惶不安的節奏,即象徵法軍的入侵已打破俄羅斯人民安寧的生活,又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入侵事件的反應。這時你可以聽到一個音調柔和動人、如泣如訴的主題在雙簧管、長笛、單簧管和大管(2:46)聲部輪流傳遞。(2:53)和(3:01)左右,會有兩次鼓鈸對擊,此時你應當聽到鈸所發出的足夠的泛音,音樂的速度開始不斷地加快,音響也不斷地增強,音樂進入一個小高潮。
在(3:12)左右,一個全新的主題出現,它描繪了俄羅斯軍隊的情形,象徵著俄羅斯人民已經開始了對侵略者的抵抗,(3:26)在樂隊的左後側,你會聽到急促的軍鼓聲,在小軍鼓背景的襯託下,木管樂器和法國號奏出一個號召性的合奏主題,這個主題經過幾次反覆,隨後是一個短暫的休止(4:25)左右,音樂轉入快板部分(4:28)左右。
樂曲進行至此,速度已明顯的加快,此時開始了描寫俄羅斯軍隊對入侵者的抵抗。樂曲在強烈而又快速的主題中進行著,如果你的系統解析力還不錯的話,你會在(4:36)左右聽到樂曲中夾雜的一連串類似馬蹄的聲音,在(4:50)的時候,更是有一聲不易察覺的類似擊劍的聲音混雜在樂曲之中,到了(5:08)左右,法國號和短號相繼奏出《馬賽曲》,激昂的《馬賽曲》的反覆奏出,表現著拿破崙的軍隊一路東進,長驅直入俄羅斯的腹地。而與《馬賽曲》相伴的,是另外一隻描寫俄羅斯人們奮起抵抗的主題,兩隻主題交錯纏繞著,並逐漸的舒緩下來。
在(6:04)的時候,一段充滿著俄羅斯風格的主題開始奏響,首先是在(6:20),一首悠揚的俄羅斯民謠為我們生動的描繪了俄羅斯壯麗而又遼闊的景色,它也表達著俄羅斯人民對自己國家的熱愛之情。在這段樂曲中我們應當留意位於樂隊左後側的三角鐵的聲音,如果你的系統高頻解析力足夠的話,你會聽到三角鐵所發出的悅耳泛音。樂曲經過逐漸的演變,在(7:35)出現了另外一隻俄羅斯婚禮歌曲《在爸爸媽媽的大門旁》,樂曲輕快而富於朝氣,注意此時的鈴鼓,它的音色是清澈而且十分悅耳的。
在兩段舒緩的樂曲緩解了緊張的戰鬥氣氛之後,樂曲重新開始了對戰爭場面的描寫,注意(8:32)左右,在這裡你應當清楚的聽到幾位大提琴演奏者相繼翻動了自己的曲譜。戰鬥場面的描寫從(8:36)開始,銅管樂器和弦樂器錯綜交織,打擊樂器象徵刀光劍影的搏鬥,(9:08)開始,你會聽到多次擊鼓和擊鈸的聲音,而《馬賽曲》在後期會漸次減弱並逐漸消失,它的片斷只是加快了速度,時斷時續,後來在低音弦樂器的陰沉音調襯託下轉入低音區(大管、低音長號和大號)。如果仔細的對照1812戰爭的歷史,你會發現這段曲子所描繪的很有可能為兩敗俱傷但卻是戰爭分水嶺的博羅季諾戰役。
(10:06)開始,兩支熟悉的俄羅斯民謠相繼奏響。在這裡仍要留意三角鐵的聲音,此時的泛音應當比第一次所聽到的還要充盈,如果你的系統只能聽到如敲擊鐵棒的聲音,那就說明你系統的解析力還有待提高。在這兩段悠揚的樂曲聲中,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俄羅斯人在不得不暫時拋棄自己的首都時的心情,那是一種何等痛苦卻又對勝利充滿著希望的心情。(11:13)《馬賽曲》奏出,但聲調已顯低沉。但是隨後樂曲的節奏越來越快,力度越來越強,一種勇往直前的氣勢逐漸瀰漫了整個樂曲,也預示著俄羅斯人民反攻的開始。(11:47)出現了第一聲炮響,之後又是連續的四炮。如果你之前的音量開的過大,在這時你的系統就會因為承受不住如此之大的功率而有著燒毀的危險。這幾聲炮響均錄製於1775年法國製造的大炮,如果你的系統低頻夠勁,此時你不僅僅能夠聽到一聲聲巨響,更能感受到巨大氣浪的衝擊所帶給你的酣暢淋漓的感受。言歸正傳,此時音樂轉入暴風驟雨般的下行樂句,至(12:36)停止,描寫了俄軍一舉擊潰敵軍,解放莫斯科,並一路追擊敵軍的景象。
(12:37)左右,樂曲開始進入了尾聲。這時候,整個樂隊和臨時添加進來的管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而宏偉地奏出開頭所用的讚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而錄製於紐約河畔教堂的大鐘鐘聲也被添加了進來,如果你的系統控制力和聲場表現不理想的話,此時你聽到的只會是一片嘈雜,反之你應當能夠聽到混雜在鐘聲裡的歡快主題,更會感覺到對勝利更加輝煌的歌頌。但是在(13:40)一個快速而又急促的主題突然之間闖了進來,這不禁讓人又回憶起了那些激烈的戰鬥場面,這個主題的反覆呈現,表達了人們對戰爭的痛恨和對為國捐軀者的崇敬。
最後,一個莊重而有力的主題響起來了,這就是格林卡的歌劇《伊凡.蘇薩寧》的終場合唱《光榮頌》的主題,(13:52)左右,配合十一響炮聲和教堂響起的鐘聲,俄羅斯人民宣布了最終的勝利,樂曲也在這歡快的節奏中結束。
怎麼樣?對自己的系統在樂曲中的表現還滿意嗎?但是這裡我們還有另外的一層意思,那就是通過這樣的介紹,能夠拉近我們與古典音樂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