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開年註定是不平凡的,沒有了現場演出,疫情催生出了一批批「雲演出」;沒有了現場觀影,在線觀影依然可以讓大家「實時追劇」。 讓我們把時間再次撥回1月24日,那一天是農曆大年三十,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出徵日。有這樣一部交響樂作品,在沒有現場音樂會的這段日子裡一直縈繞在我的耳畔,那就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1812序曲》是老柴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大型交響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世界,在一些戶外演出中,曾多次啟用真的大炮作為樂器使用。筆者最鍾意的是1995年由指揮大師安塔爾·多拉蒂執棒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和倫敦交響樂團演奏的那一版,《企鵝CD指南》曾給予三星帶花的最高評價,並將它列為《1812序曲》的首選版本。前蘇聯著名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曾如此稱讚《1812序曲》:「這首序曲是深具人民性的音樂作品,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迴蕩,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
圖說:柴可夫斯基畫像 網絡圖
我們雖未身處戰爭年代,但這場與新冠病毒鬥爭的戰役又何嘗不是一場「人民戰爭」呢!正如張文宏教授所言,我們每個人都參與了這場「戰爭」,都在與病毒作鬥爭。《1812序曲》的震撼在於其配器豐富、意義深遠、激勵人心,但凡第一次聽到這首序曲的人,都會被它鏗鏘有力的節奏感所打動——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佔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崙入侵俄國時多達60萬的部隊最後只剩下不足兩萬人逃出俄國國境。這首序曲起伏大、變化多,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的配器之豐富奠定了其歷史價值。 生命重於泰山,防控就是責任。如同《1812序曲》的逐漸展開,這次防控疫情亦是一場不能懈怠的賽跑。以最快速度救治患者,以最快速度控制疫情,容不得有絲毫猶疑、絲毫僥倖…… 樂曲的尾聲,從引子開始,銅管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而宏偉地奏出《馬賽曲》和拿破崙的《出徵曲》,威武堂堂,成為一首輝煌的勝利頌歌。最後,一個莊重而有力的主題劃破天際,這就是1833-1917年間俄國國歌《天佑沙皇》的主題,配合十一響炮聲和教堂響起的鐘聲,它是俄羅斯人民最後勝利的宣告,整個樂曲就以這凱旋的歡樂頌歌作為結束。冬天已去,春天已來,熱乾麵醒了。武漢解封的那一刻,鐘樓的鐘聲再次敲響,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1812序曲》是一部屬於英雄的讚歌,更是一股劃破天際,衝破陰霾的音樂力量,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心中有前行的力量,就一定會迎來屬於我們的春天!(茅亦銘)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