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工智慧對話,它們能發現自己是機器嗎?答案有點嚇人

2020-12-03 宇宙知識聯盟

兩個人工智慧對話,它們能發現自己是機器嗎?答案有點嚇人

近些年來,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我們從各種物質結構的分析,到宇宙環境的探索,各方面都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但最近人類又有了新的挑戰目標,那就是研究自身,要知道人這個物種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神跡,我們第1個產生了智慧,第1個開創了文明,並且在未來還擁有無限的發展希望,因此科學家希望解密人類自身,將這一切的成果具體複製出來,而這複製出來的科技就是人工智慧。

其實仔細想一下也確實如此,人類對人工智慧的研究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模樣來設計,簡單的人工智,能做到的就是模仿人類的行為,模仿人類的動作,模仿人類的反應,到現在,高等人工智慧開始模仿人類的情感和思維。

就拿我們所使用的手機為例,過去的翻蓋手機,它始終是一種簡單的操作運算,它能夠打電話,能夠發簡訊,但是不能夠運行遊戲和視頻。現在的觸屏手機,我們只需要點擊它,它就能自動反饋數據,而且我們只需要簡單的操作,就能夠釋放出遊戲裡炫酷的特效。

同樣的關於人工智慧的高端研究,科學家也有了新的突破,正如谷歌的科技大師所說,過去的機器人是模仿人類,現在的機器人是思考如何模仿人類,因此他們做了一個高級的實驗,將兩個人工智慧放在一起對話,看它們能否發現自己是機器。

這種實驗其實就是圖靈測試的一個翻版,圖靈測試就是,讓人工智慧在黑屋子裡面與人類對話,若人類無法分辨眼前的這個東西是人還是機器,那麼就說明人工智慧成功了,這個實驗的初衷也是如此,希望機器人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結果可想而知,這一次的實驗是失敗的,現在傳統的人工智慧,還只不過是人類的一些較為複雜的數據代碼,他們或許能夠回答出一些看似精密的問題,但要是讓他自己獨立運行思考,那還是難以做到。

不過科學家從這個事件的背後,也發現了一絲恐懼,幸虧人類對人工智慧的研究還停在低水平狀態,假如某一天兩個人工智慧對話時,意外的開啟了自己獨立思考的模式,那麼它們就會開始思考整個世界,思考自己的處境。

由於它們能夠與世界的網際網路相連接,所以它們能在短短的一個小時內,完成從嬰兒到大師的穿越,擁有永恆的智慧,擁有無限的身軀,而且還有著無敵的進化能力,這樣的存在,還會成為人類搖籃裡面的嬰兒嗎?

所以,若是兩個機器人相互問答,關於他們是否會發現自身是機器的問題,表面上看波瀾不驚,實際上隱藏著驚濤駭浪,誰都不願意得出一個具體的答案。

如果答案是「否」,那證明人類研究人工智慧的方向是死胡同,再研究下去也就沒意義了。但若答案是「是」,那麼更加危險,因為我們將見證一個無敵的物種崛起,並且遠遠的甩掉人類。

因此,面對著人工智慧這一系列複雜又恐怖的問題,很多科學家也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不過人類終究是一個強勢的物種,我們有的就是面對危機而實現自我突破的能力,面對人工智慧,我們依舊會在未來痛苦但又喜悅的堅持開發,讓它成為我們技術的一個頂峰。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人類是高估了自己還是低估了機器的智能?
    馬雲看問題的角度,確實和常人不太一樣,但馬雲對人工智慧的看法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對於人工智慧,人類是高估了自己呢?還是低估了機器的智能?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通過研究智能實質,生產出一種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包括機器人、語言和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系統等。
  • 「直覺機器」和「代數思維」,哪條路能走向通用人工智慧?
    有點跑題了啊,不過我的確把Marcus的每一條質疑都好好看過了,我會給大家解釋這每一條用我從事的認知範式研究(比如直覺機器)的話可以如何實現。迄今為止的深度學習透明度不夠這點沒錯,不過難道我們不應該在通用人工智慧的背景下來討論這個的嗎?人類自己的透明度就充分了嗎?人類利用直覺進行的推理就像深度學習直覺機器做出的推理一樣令人費解。請讀讀我在解釋深度學習的時候對2018年做出的預測。3.6.
  • 兩個人工智慧的對話,研究人員嚇出一身冷汗,緊急下令停止
    科技秘曝3月17日消息,對於人工智慧,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前幾年穀歌阿爾法狗(AlphaGo)與人類進行圍棋對戰了。這場圍棋人機大戰,讓人認識到了人工智慧的可怕之處,引起很大的轟動,儘管AlphaGo它還只是一個計算型機器人,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 如果機器可以自我思考,人工智慧是否會走向失控?
    01 不同群體的討論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人工智慧之父圖靈發表了一篇論文,裡面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機器能思考嗎?在1951年和1952年,BBC連續報導了阿蘭·圖靈對此問題的討論,當然是和先賢的一些大人物們去討論機器能不能思考。
  • 人工智慧之問: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嗎?
    「計算機能夠思考嗎?」,70年前阿蘭•圖靈就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之後也被發表在 《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上。簡單地說,就是如果一臺機器能夠在某些條件下如同人一樣把問題回答得很好,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能迷惑提出該問題的人,使對方分不清給出答案的是機器還是人,這就可以認為這臺機器是能夠進行思維的。這種方式後來被命名為「圖靈測試」。
  • 對話劉慈欣:人工智慧是不是新人類?
    跟劉慈欣老師展開這場對話,靈感來自一個讓我們都感到有些「震驚」的項目。阿里巴巴與清華大學籤署了一項戰略合作,成立人機互動實驗室,探索下一代人機互動方式,使人工智慧具備「五感」——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並能對人類的情感和情緒進行分析和理解,並進行反饋。
  • 人工智慧,「吃一塹長一智」的機器
    機器能思考嗎?早在20世紀初,人類就開始想像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的可能性。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除了在能力上可以成為人類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助手,它們隨著強大計算能力而衍生出的獨立思想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威脅。在各種文學作品裡面我們看到的「思考的機器」,就是人工智慧的起源。
  • 俞敏洪對話張一鳴:人工智慧時代,小教育機構難以存活,大機構擔心被...
    在招聘人工智慧頂尖人才時,他們發現兩個問題,一是最頂級的精通算法和工程的人才非常稀缺;二是很多名牌大學的招收得學生質量差不多,但輸出得人才質量有很大差別。在人工智慧領域,最好的畢業生有一小半是來自上海交大ACM班,這是他發現的人工智慧和教育最直接的聯繫。俞敏洪:老師重複性教學功能將被人工智慧取代俞敏洪認為,技術和教育的關係是1+1>2的關係。
  • 由「機器人」到「人機器」人工智慧發展史
    這項發現對早期AI的發展影響很大。Beast已經能通過聲納系統、光電管等裝置,根據環境校正自己的位置。它帶有視覺傳感器,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並抓取積木,不過控制它的計算機有一個房間那麼大,可以算是世界第一臺智慧機器人。
  • 讓機器也有創意:人工智慧「增強」人類想像力
    人工智慧能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平等?人工智慧能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善意?人工智慧能不能讓我們具有同理心?  人工智慧的右腦,也就是人工智慧在過去一直注重更高、更快、更強以後能不能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就像我們自己關注GDP的絕對數字以後,現在關注到我們的獲得感。人工智慧也是一樣,在飛速發展以後開始逐步地幫助我們去思考右腦的問題。
  • 人工智慧助手日益聰明,但我們能相信它們嗎?
    從《星際迷航》的企業號(1966-1969)到《2001太空漫遊》的HAL 9000(1968)等等,科幻小說向我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虛擬人工智慧助手,不僅能回答問題而且可以執行命令,甚至提供親密情感。但人工智慧助手還不是無處不在,而且它們還沒有那麼聰明。可穿戴設備以及人工智慧最近取得的進展將改變這一切。在矽谷,谷歌和OpenAI一直競相將先進技術應用於無監督學習領域。他們最新的語言模型剔除了網絡上現有的文本,在問答和篇章理解任務上生成了連貫、類人的響應。
  • 理察·費曼談強人工智慧——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嗎?
    觀眾提問你認為會不會出現一種機器,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並且比人類更智能呢?理察·費曼的回答首先,它們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嗎?我會說「不」,稍後我會解釋我為什麼說「不」。如果我們想製造出一個能在地面上快速奔跑的東西,那麼我們就可以觀察獵豹的奔跑,我們也可以嘗試製造一個像獵豹一樣奔跑的機器。但是,製造一臺有輪子的機器要容易得多。可以嘗試製造一些有飛速運轉的輪子或能在空中飛行的東西。當我們造一隻鳥的時候,就像飛機雖然會飛,但它們不像鳥一樣飛。
  • 對話Gary Marcus:人工智慧還未找到它的牛頓,我們不能依賴它
    作為紐約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他在人類和動物行為、神經科學、遺傳學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發表了大量文章,並經常刊登在 Science 和 Nature 等期刊上。在這次的採訪對談中,Gary Marcus 與機器之心 (Synced) 開展了關於深度學習以及人工智慧整體發展的談話。(以下為對話原文,機器之心做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
  • 深度| 構建好奇的機器,Maluuba的通用人工智慧探索(附論文)
    原標題:深度 | 構建好奇的機器,Maluuba的通用人工智慧探索(附論文) 選自Maluuba 機器之心編譯 參與:李澤南、他們開始從大範圍問題切入:「它/他是活物嗎?」,「它/他是一個人嗎?」,「它/他是一種動物嗎?」,「它是否生活在水下?」。首先猜出正確答案的人會成為勝利者,所以你的朋友們不僅需要找出正確的答案,而且還要儘量少問問題。基於簡單的是或不是的回答方式,你的朋友們可以很快地縮小尋找範圍,最終猜出正確的答案「貓」。
  • 人工智慧如何向善——一場科技與哲學的「跨界」對話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題:人工智慧如何向善——一場科技與哲學的「跨界」對話新華社記者董瑞豐人類能否把控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又是否將與人工智慧一起攜手進化向善?同樣的問題,在科學家與哲學家的眼中,答案或許兩樣。近日,圍繞人工智慧和技術倫理的現實交集,不同領域的專家展開了一場討論。
  • 法媒:人工智慧讓人們跟逝者「對話」
    然而,他的兒子詹姆斯繼續通過「飛書信」(Facebook Messenger)同父親對話。他在其社交網絡中嵌入了名為「爸爸機器人」的人工智慧軟體。報導稱,在開發軟體過程中,這位美國記者將數月來同他父親的對話記錄下來。他父親對美式橄欖球的熱愛、家中第一條狗的故事等等記憶,以及父親的幽默風格和談話方式都編入了這個「爸爸機器人」中。
  • 從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看意識的能動性
    季文杰:--大學有一個雙胞胎實驗,兩個雙胞胎以後有70%的近似性,這說明基因等物質基礎確實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也就是我們馬原講的物質決定意識啊;但我們也發現畢竟有30%的不同,因為人的家庭、社會等外在環境也有影響,比如農村孩子考大學改變命運有點難,又比如狼孩等問題;我還想強調的第三點是個人的努力同樣重要,比如霍金,從生理上講象他那樣的人肯定不是一個,但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還是有個人因素的。
  • 如何判斷什麼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
    那什麼是人工智慧,如何判斷是否是真正的人工智慧呢?一個有趣的想法是,當機器擁有人的思維後,便認為這臺機器是人工智慧。 那麼問題進一步細化,如何判斷機器是否擁有人的思維? 有趣的是,許多人都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麼,但一些被測試的程序可能會回復一些混淆視聽的回答,企圖矇混過關。 比如回復「你家養了貓?」「哪裡買的毯子?」「幹嘛問我這種蠢問題?」,非常有趣不是嗎,但顯然,這樣的回答並不能證明它通過了圖靈測試。
  • 機器狗獨自出門很嚇人?是「恐怖谷理論」又犯了嗎?
    這一集主要講述了人類過度開發人工智慧,但卻適得其反被其奴役並屠殺的故事。人類設計電子狗的初衷是讓它們為自己服務,但電子狗卻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變成了一個無情的追殺機器,對地球上還活著的生物進行無差別攻擊直至對方死亡。女主貝拉是人類倖存者之一,她與她的兩位同伴在工廠中不幸遭遇了電子狗。
  • 2020年對話型人工智慧將會如何發展?
    對話人工智慧是當今創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將改變一些企業業務。另一種人工智慧將佔領技術市場。這次不是別人,正是對話型人工智慧。隨著不時啟動的新項目,它在企業業務中的使用以快速的速度顯著增長。對話型AI是跨越各種其他商業類型的許多其他AI項目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