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機器可以自我思考,人工智慧是否會走向失控?

2020-11-25 騰訊網

DataCastle數據城堡聯合四川出版集團、成都市龍泉驛區科學技術協會帶來《大咖說科普》,本期嘉賓為DataCastle數據城堡首席數據官張千明,重點宣傳科學普及知識,傳播創新思維理念,增加孩子們的知識儲備,做新一代強國少年。

▲班豆獨家原創視頻

策劃 | 張鵬、陳學韶、廖龑、毛敏

本期嘉賓 | 張千明(DataCastle數據城堡CDO)

編輯 | 麻豆

排版 | 何森林

後期 | 馬鈺川、何森林

指導 | 豆奶

尚學龍泉,科創未來。大家好,我是來自電子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的張千明,很高興能夠在班豆平臺給龍泉驛區和全省的孩子們帶來人工智慧知識的科普。

在前面幾個視頻中,我們一起觀賞了在影片中人類對於未來人工智慧的設想,以及在現實生活中什麼是人工智慧、什麼是偽人工智慧這麼一些影像資料。相信大家都會產生一個疑問,人工智慧未來究竟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會不會超越人類?會不會對人類產生危害?

那這些問題經過一系列的討論,可能會沉澱到更深一層的問題就是「機器會思考嗎」。因為只有會思考的機器才會掙脫人類的管束,去發展出有害於人類的這麼一種智能。

所以,今天我們談論的一個問題就是,機器會思考嗎?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是人工智慧領域最難回答的一個問題,它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被提了出來,至今七十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非常準確的回答。所以呢,我也不可能通過這一期的視頻就把這個問題給大家講清楚,只是希望通過這一期的視頻能夠傳達我的一些觀點,並且希望引發大家的思考,通過一些人工智慧案例的學習,讓大家對人工智慧的本質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01

不同群體的討論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人工智慧之父圖靈發表了一篇論文,裡面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機器能思考嗎?在1951年和1952年,BBC連續報導了阿蘭·圖靈對此問題的討論,當然是和先賢的一些大人物們去討論機器能不能思考。

在之後的七十年裡,不管是在科學界,還是在民間,都有關於「機器能思考嗎」這一問題的討論。在專業領域的討論裡邊,都會涉及到非常專業的問題,就比如說哲學方面的問題,或者數學方面的問題。從哲學層面上來看,基本就可以包含「可以用機器代替人來思考嗎」或者說「意識從哪裡來」,那麼更深一層的就是說「知識從何而來」「知識是如何指導我們行動的」

那麼,對於這些問題的討論,又會延發到數學上面,產生一些新的學科。就比如說「我們如何用機器代替人的思考」,就產生了邏輯學;「一切事物都是可計算的嗎」,就產生了可計算論;以及我們現在人工智慧有很多算法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我們所說的概率論。

另一類呢,就是我們普通人是怎麼探討的。我還記得我在進入人工智慧領域之前,跟一位人工智慧的師兄在討論這方面的問題,他當時就說了一些我完全不認可的話題,那個時候我的討論就十分粗淺。

02

這些需要思考嗎

機器有沒有意識?沒有意識它就不能思考?那機器都是電腦程式,是由人類設定的,又怎麼會脫離人的思想束縛呢。那麼後來有一段時間呢,就變成了這樣一些問題。它會下棋,還會作詩,還會跟人類對話、辯論,就又覺得機器是不是又可以思考了。到底能不能思考呢,我們先來看下面幾個例子。

比如說1234x5678,這個問題,需要思考嗎?會有人說,這個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去計算就可以了。

那我們來看下一個題目。這是一道高考題,如果需要把這道題做出來,那是否需要思考呢?

那我們再提一個問題,能不能基於「天府成都」這四個字去作一首詩以及我給出一幅畫面就能寫出一篇作文再給出一個棋盤,如果讓你手執白子,下一步該下哪裡,能不能作出一個快速的解答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人機大戰。從一些具體的應用來去看人工智慧是怎樣去完成這項任務的。

03

人機大戰

人機大戰——高考

第一個就是我想要提出的高考這個例子,在2017年,有兩個人工智慧的產品去完成了北京卷和全國卷的文科試卷。其中有一個機器人,它用了十分鐘的時間完成了試卷,獲得了134分的成績。134分的成績出來之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也有人去深挖這134分的成績是真是假。

所以就有人挖掘出了這個機器人的解題成績,它的解題過程是不是合理的。有人發現,它在解題過程中存在一些瑕疵,仍然獲得高分,就懷疑是不是作假。那我們先不管它是不是作假,我們單看它在其他類型的題中所取得的成績,就比如說選擇題、填空題,還有一些沒有爭議的解答題,那是不是能說明它能夠去做題呢?

不管怎麼樣,我們還可以去看另外一個例子,另外一個產品呢,它是在大家監督的情況下去完成了答題和最後做一個批改。這是人工智慧在高考領域它能取得的一些成績,這時候我想問,機器能思考嗎?

人機大戰——醫療

人工智慧在醫療方面的應用。醫療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就敏感的話題,也是人工智慧很難涉足的一個領域。誰都不願意把自己的生命交到一個冷冰冰的機器手裡,這是一個很難逾越的障礙,因為覺得機器犯起錯來,可能命都沒有了。

我曾經去跟身邊的一些醫生朋友聊過天,他們對於人工智慧的接受度要超過我們的想像,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清楚,人工智慧的功效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人機大戰——創作

第三個人機大戰的例子,我想說一下創作,當然這裡的創作呢一個是看圖寫作,一個是給定主題寫詩。從微軟的第一個人工智慧產品開始,它就可以通過對一幅畫裡面的人物、景象作一些解析,然後去編出一個故事。

在這裡,我給出了一個例子,大家可以看到這是一張非常開心的人的圖像,微軟的這個產品基於這幅畫寫了一個驚悚的故事,裡面涉及到了一些十分恐怖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講,它是不是開始有了一些創作的思想在裡面,因為它編出的故事好像與這幅圖像相距甚遠。如果讓我去給這張圖片編一個驚悚的故事,至少我是不知道該怎樣去編寫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川小妹,這是微信上的一個小程序。在這個小程序上,你輸入任何的比較常見的詞語,它都會基於這個詞語給你作一首藏頭詩。就比如說「天府成都」,你讓我去作一首詩,一天、兩天我都不一定能作出一兩句來,但它只要幾秒鐘就給你生成一首看起來有點意思的詩。

人機大戰——對抗

那麼最後一個例子呢,我想給大家展示的是對抗,對抗的第一個案例就是圍棋。大家肯定都記得AlphaGo和李世石大戰的那一天,以及和柯潔大戰的那一天。

第二個我想說明的例子是辯論,辯論不管是從語言的表達還是邏輯的比拼,它都是人類歷史上最能展示人類語言能力的競技場。那對人工智慧來說呢,它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這個Project Debater就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工智慧辯手,它在跟人類的辯論過程中,它能夠做到論點清晰、論據充實、邏輯嚴密,不亞於專業的辯手。

04

依賴於機器的「大腦」

我們生活中大家所討論的人工智慧的大腦,這個大腦是什麼呢?簡單來說,這個大腦就是一系列的機器學習的算法模型,包括決策樹、支持向量機、人工神經網絡……有非常多的算法在。

神經網絡是一種模擬人腦的神經網絡以期能夠實現類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技術。

深度學習是用於建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絡,並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的一種機器學習技術。

或許有同學說,這還是太抽象了,那我們還可以再做一下簡化,嘗試把這個問題轉化成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個問題。

這裡呢,我提了三個問題。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找規律、填數字。0,1,0,1,0,1,0,1,0,1,(),()。幾乎所有人可以脫口而出,就是0和1。

第二個就是拋硬幣,我得到的結果是:正,反,反,正,正,正,反,正,反,反,正,正,反,正,反,反,()。直到最後,有人說,它有一半的可能性是正,一半的可能性是反。

那麼我們再看第三個呢,就說是: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那最後填什麼呢?這個時候,還是有同學說這個不確定,有一半的可能性是正,一半的可能性是反如果有同學說一定是正,那麼你對於人工智慧預測的這個思想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那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問題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問題一和問題三,他們都有非常強的規律;第二類就是完全隨機的情況,完全不知道未來的情況是什麼。

05

機器會思考嗎

人工智慧或者算法模型的一個核心的目的就要要去找到這種規律,然後去對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這種預測不是百分之百準確,而是存在一定的隨機性。那麼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我們現在的人工智慧的這種思想基本上是在現有的信息基礎之上,依照一定的方法或規律對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

機器會思考嗎?不知道現在大家是否有了自己的答案,那我自己來講的話,從原來沒有接觸人工智慧,到現在接觸人工智慧,並且作了一定的研究,我的思路是越來越清晰了。我現在也認識到,這個問題,需不需要回答呢?

我們可以看看當初提出這個問題的圖靈是怎麼回答的。圖靈作了一句回答,大概就是「機器能思考嗎,我相信這個問題不值得思考,不值得去討論」

我希望大家不必為此問題去糾結,更重要的是去看一看我們人工智慧的發展是什麼樣的,通過去思考人工智慧是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的,從而提升對人工智慧的認識。如果能做到這些,我們本節視頻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那麼在下一節的視頻裡邊呢,我想給大家帶來開篇所提到的這些問題,人工智慧會超越人類嗎?人工智慧會傷害人類嗎?面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要怎樣做呢?

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內容,請大家繼續關注,了解更多科普知識。

- DataCastle -

相關焦點

  • 圖靈逝世66年後,AI可以自我思考了嗎?
    一文中,圖靈第一次提出「機器思維」的概念,他大膽假定機器將產生思考能力,並給出了測試方法:假如一臺機器通過電傳打字機與人溝通,如果有超過30%的人無法在特定時間(5分鐘)內分辨出與自己交談的是人還是機器,即可認為該機器具有思考能力。圖靈還預言,到2000年時,將出現足夠聰明的機器能夠通過測試。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為了避免混淆,這裡我們用人工智慧對應人類智能,「人工智慧載體」對應人類身體,「人工智慧應用」對應人。人類智能停步不前,人工智慧則會飛速進步。人類身體持續退化,「人工智慧載體」則會不斷強化。人的生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擁有自己的身體。
  • 如何正確擁抱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發展引發的社會思考
    結合今年發布的趨勢,就可以明白目前人工智慧還在「感知」階段,各類傳感器等元器件使得人工智慧在聽、說、看等領域達到甚至超越人類,但是人工智慧不具備邏輯推理、領域遷移等能力,也就是「會聽、會說、會做」但不會思考,它背後的思考是依賴於計算程序的,而目前程序還遠沒有達到人腦的複雜程度。 缺少認知能力也就是當前人工智慧與人的最大區別。
  • 機器會思考?圖靈為何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在當時這個機器絕對是最先進的機械密碼設備。看到這裡的小夥伴肯定會問,德軍的這個設備真有這麼牛麼?簡單的說 恩尼格瑪機器會加密明文,加密方式就是由它頂部的齒輪組合決定的。每個齒輪都有26個可能的位置,機器前部還有一個插板,可以將兩個字母互換,總共有數十億種可能的設置
  • 深度| 機器的自我進化:走向自主編程的人工智慧(附提交ICLR 2017的...
    原標題:深度 | 機器的自我進化:走向自主編程的人工智慧(附提交ICLR 2017的自動編程論文) 選自ICLR、VentureBeat 機器之心編譯
  • 人工智慧的發展會失控嗎?
    打開APP 人工智慧的發展會失控嗎? 沒有藩籬,發展或會失控 安全是個寬泛的概念,在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王仕看來,它指的是「可控性」。 他們提出了「五橫一縱」的概念:「五橫」指的是法律、倫理、標準、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一縱」指的是科普。「安全」應該滲透在這經緯網中。 「推薦系統是人工智慧的重要應用場景。
  • 霍金對於人工智慧的十點深刻的思考
    本文由【近善興通】整理了霍金對於人工智慧的十點深刻的思考,被譽為「宇宙之王」的他認為人類迄今為止最為深刻的影響就是人工智慧的崛起。其中最深刻,同時也是對人類影響與日俱增的變化就是人工智慧的崛起。人工智慧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事件,它要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麼是最糟的。如果我們不能學會如何避免風險,那麼我們會把自己置於絕境。如果有人設計計算機病毒,那麼就有人設計不斷自我完善、直到最終超越人類的人工智慧,其結果將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
  • 理察·費曼談強人工智慧——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嗎?
    觀眾提問你認為會不會出現一種機器,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並且比人類更智能呢?理察·費曼的回答首先,它們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嗎?我會說「不」,稍後我會解釋我為什麼說「不」。其次,如果要問「他們是否比人類更智能」,首先必須給「智能」下定義。如果你問我它們是不是比人類更好的棋手?可能是的,「總有一天會研發出這種機器」。當然,到了1985年,人類西洋棋大師仍然比更機器強大。直到1996年和1997年西洋棋超級大賽上,加裡·卡斯帕羅夫與IBM超級計算機「深藍」的傳奇六局對弈中,一臺計算機擊敗了一位世界級西洋棋冠軍。
  • 人工智慧之問: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嗎?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圖靈創造性地提出了用一種讓計算機(程序)模擬人類之間對話的方式,來驗證計算機是否能夠思考,即如果計算機(程序)理解了人類的語言並做出相應的擬人化的回覆,則認為該計算機(程序)能夠思考,並具備了人類的智能。
  • 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讀《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
    相對《科技想要什麼》中更為清晰的表達,《失控》則是他思考的多線程軌跡,是一份碎片的匯總,是KK將他自認為有聯繫的碎片集合起來的「湯」。通過接觸這碗「湯」,進入他思維的序列,結合你原本的知識,你就會有一個更為準確的認知,這個認知未必是真理,但會讓你的思考進一步的清晰。
  • 宋鴻兵:人工智慧是否會威脅人類,取決於能否進化出人工意識
    所有的概念之所以會產生很混淆,就是因為對這個詞和它定義的範圍搞不清楚。大家爭論的時候,並沒有把所有理性的能量聚焦到一個邏輯點上,所以你才會產生混亂。什麼叫意識?意識這個詞的英文是consciousness,這個詞也是拉丁詞演化來的,從古羅馬時代就有這個詞了。它的基本含義是什麼?是感知。注意,智能是什麼?智能是理解。而意識呢?
  • 讓機器也有創意:人工智慧「增強」人類想像力
    機器幫忙的越多,人的能力就越強,我們叫賦能(empowerment)或者增強(augmentation)。  可以看到,很多使用人工智慧來「增強」人類工作的例子,比如用word寫作時,機器會提醒我們錯別字,甚至幫我們完成句子。這都是基於大量的自然語言學習。這是一種「正和關係」,有了機器反而讓我們的能力更強。
  • 未來人工智慧 開啟自我感知之後怎麼辦
    從1950年阿蘭德圖靈提出人工智慧概念到1997年IBM深藍電腦戰勝西洋棋冠軍加裡·卡斯帕羅夫,將近50年的時間人工智慧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並且開始恐懼,通用問題求解機發明者之一西蒙曾經表示過:「我不是故意讓你震驚,但概括來說,現在世界上就已經有了可以思考,可以學習和創造的機器,而且它們的能力還將與日俱增,一直到人類大腦所能夠應用到的所有領域。」講出這句話的時候只有1957年。
  • 由「機器人」到「人機器」人工智慧發展史
    :智能機器「能夠創建周圍環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從抽象模型中尋找解決方法」。目的是實現某個人類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受人們對智能的理解限制,即使配合上神經網絡模型和遺傳算法的訓練,程序本身不會演化出嶄新的能力,即只會接受訓練,不能創造新事物,可以說目前的人工智慧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 人工智慧審判的法文化思考
    人工智慧體在機器語言的支配下,與人的思維和情感有巨大差異,是否能像人類一樣具備生物智能的變幻和未知,絕對邏輯的支配是否是對自然語言的挑戰?當我們的司法、執法活動真正做到「不聽招呼」「不通人情」,是於司法大環境是福音還是隱患?司法現代化與人工智慧能否達成某種價值上的耦合?
  • 假如機器擁有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人工智慧的哲學展望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人類未來的命運密切相關。許多人開始意識到,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僅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工具的發展,而且意味著人類生存方式的根本改變。人工智慧不僅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哲學問題。例如,人們或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機器擁有了超越人類的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屆時,從機器的立場看,人類的文明意義何在?
  • 人工智慧機器人會產生意識嗎?如果會,有什麼後果?
    在機器人領域,工程師們已經創造出了具有多個關節,並且擁有傳感器陣列的機器人,它可以收集環境相關的信息,並以此通過一些簡單的障礙訓練。比如,本田的ASIMO機器人可以爬樓梯和跑步。機器人在商業,製造業醫療行業以及軍事應用等各個領域,都應用越來越廣泛,並產生巨大的影響。計算機和機器人雖然越來越先進了,但它們仍然只是工具。
  • 兩個人工智慧對話,它們能發現自己是機器嗎?答案有點嚇人
    同樣的關於人工智慧的高端研究,科學家也有了新的突破,正如谷歌的科技大師所說,過去的機器人是模仿人類,現在的機器人是思考如何模仿人類,因此他們做了一個高級的實驗,將兩個人工智慧放在一起對話,看它們能否發現自己是機器。
  • 關於AI學習方法的思考——產品經理入門人工智慧
    這樣,可以讓機器完成機器所擅長的工作,而人類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與經歷。例如:在電商系統中訓練商品推薦的機器學習模型,該模型可以通過不斷增長的用戶交易數據來完成優化,最終該模型可能會學習到人類基本不能發現的有效推薦方式,從而達到推薦轉化率不斷提升。如果該工作交給人類來幹,就不知道需要投入多少的人力物力才能達到那種效果了。
  • 費曼1985年對通用人工智慧的思考
    通常認為人類(由於卓越的認知和學習能力)在各個領域都很出色,但如果你想讓電腦也能在各個方面也都很強就很難了。關於『未來是否能出現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這個問題要從『我們需要用什麼來解決什麼』出發考慮。一般來說,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會儘量讓現有的工具為了解決某個特定問題發揮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