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7.65萬噸合成微纖維殘留,健康和生態影響難以估計

2020-10-13 學術頭條

此前有研究發現,牛仔服裝清洗時脫落的靛藍牛仔微纖維在溫帶到北極地區的環境中不斷蓄積,為環境帶來的負擔覆蓋範圍逐步擴大。如果比這些頭髮絲還細的微纖維流入海洋,被浮遊生物和貝類吃掉,最終可能會進入人體消化道,給人類帶來許多未知的健康風險。(詳見:)



然而,此類微纖維並非僅產自牛仔服裝,如何量化排向環境中的合成超細微纖維的數量一直是個難題。



近日,來自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 Jenna Gavigan 及其合作者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每年全球大約有 17.65 萬噸以尼龍和聚酯為主的合成微纖維被排放到陸地環境中,數量之大令人震驚。


在清洗衣服的時候,這些超細微纖維就會從衣服上脫落,進入排汙系統。研究人員還發現,目前在陸地上殘留的微纖維數量超過了進入水體中的數量。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 PLOS ONE 上。


微塑料汙染日趨嚴重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產量逐年遞增。據統計,1950 年至 2017 年就有 5300 噸塑料被丟棄在垃圾場或自然環境中,海洋中大量積累的塑料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汙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但是水路並不是塑料集聚的唯一場所,大約有 14% 的塑料用於生產製造衣服的合成纖維。而在衣服洗滌過程中,這些合成纖維會發生機械降解,從而產生大量直徑小於 5mm 的微纖維塑料顆粒,這些微纖維隨著排汙系統流入海洋、沿海、陸地和北極生態系統中,嚴重威脅著水生生物和陸地生物的多樣性。



脫落的合成微纖維究竟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多大影響,目前還尚不十分清楚。但有研究表明,這些微纖維一旦進入人體,可能會在肺中富集並引發炎症。



合成微纖維在環境中幾乎隨處可見,但排放途徑和數量卻鮮為人知。一直以來,洗衣服被視為合成微纖維的主要排放源,然而全球衣服清洗排放的廢水量規模巨大,想要量化環境中合成微纖維數量也就成為一大難題。


近半數超細微纖維流向陸地環境


該研究提供了上世紀 50 年代合成纖維開始大規模生產至今,在服裝洗滌過程中合成微纖維釋放的全球物質流動分析。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合成微纖維在全球範圍內的分布狀況,作者收集了全球塑料生產、消費和排放的信息,整合了手洗和機洗過程中排放的微纖維數據、此類塑料廢棄物的廢水排放去向,以及在廢水處理廠的堆積和分布情況。


1950 年至 2016 年的超細微纖維的累計排放圖


據估算,在 1950 年到 2016 年之間,大約有 560 萬噸的合成微纖維通過服裝洗滌排出,其中有一半是過去十年排放的,年複合增長率達 12.9%。


2016 年服裝洗滌產生的合成超細微纖維排放路徑圖


該研究通過對這些超細微纖維的流向分析發現,大約有 290 萬噸合成超細纖維被排放進入水體,有 190 萬噸合成超細纖維流入陸地環境,還有一部分或被填埋,或被焚燒。也就是說,近 50%的合成超細微纖維最終都留在了陸地上。


當務之急應降低排放


此外,研究結果還表明,向環境中排放的超細微纖維正在發生量變和質變。



從排放的數量上看,全球在用服裝的存量和洗衣機的擁有量都在增加,導致越來越多的合成超細微纖維被釋放到自然環境中。



在質量方面,由於當前汙水處理廠的改善,以及對生物固體的利用,陸地環境正在成為超細微纖維排放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初始區間。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未來汙水處理廠的覆蓋率將不斷增加,但並不能降低合成超細微纖維的排放量,反而其去向可能會從水體轉移到陸地環境和垃圾填埋場。



當前,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經濟上,想要從環境中大規模地去除微纖維都是不可行的。



研究人員建議,當務之急應該將重點放在如何防止或減少合成微纖維的排放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採取措施:

  1. 通過優化設計洗滌過程,實現服裝在洗滌過程中微纖維的脫落率;
  2. 通過引入汙染控制技術,在洗滌過程中捕獲脫落的微纖維。


排版:鄒靜雯
編審:王新凱
參考資料: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37839

https://www.aminer.cn/research_report/5f5066153c99ce0ab7bcb541?download=false

相關焦點

  • 每年17.65萬噸合成微纖維殘留
    近日,來自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 Jenna Gavigan 及其合作者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每年全球大約有 17.65 萬噸以尼龍和聚酯為主的合成微纖維被排放到陸地環境中,數量之大令人震驚。據統計,1950 年至 2017 年就有 5300 噸塑料被丟棄在垃圾場或自然環境中,海洋中大量積累的塑料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汙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水路並不是塑料集聚的唯一場所,大約有 14% 的塑料用於生產製造衣服的合成纖維。
  • 20城市600萬噸鉻渣汙染數十年 將影響幾代人
    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汙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噸。和土壤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中科院院士趙其國說:「冶金和化工行業經過長年生產,汙染物早已滲透進土壤裡。這些汙染物一旦進入水體或土壤就難以去除,可能會影響幾代人。土壤裡的化學物質進入食物鏈後,最終仍是被人類自己吃掉。」
  • 外媒:每年大量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影響生態系統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組在13日發行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統計結果顯示,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達480萬至1270萬噸。其中垃圾流出量最多的國家為中國。據日本共同社2月13日報導,分析指出,塑料垃圾被波浪等分解為小碎片,通過海洋生物吞食塑料碎片等食物鏈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據分析,塑料垃圾大量流出的原因為處理不當,該研究組提議「應擴大生產者的責任」。研究組以192個沿海國家和地區為對象進行了分析。
  • 2020年或超17萬噸 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骨頭難啃
    新能源汽車在推動我國生態環保方面有著巨大的意義,然而由此帶來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難題,同樣成為生態環境的一大威脅。業內預計,2020年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17萬噸規模,中國也會出現新時期的「馬糞危機」嗎?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有報導認為,我國是塑料垃圾的排放大國,僅沿海地區,估計每年排放塑料垃圾高達132-353萬噸,排放量在全球居首位。目前,在國內雖然對濱海潮灘土壤中微塑料的類型、豐度及分布有調查研究,但對農田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狀況的報導僅有2篇。因此,亟待加強農用地土壤中微塑料的來源、分布及生態與食物鏈風險等研究,為我國農田土壤微塑料汙染的風險管控與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 水汙染對健康的影響
    水汙染對健康的影響  水環境汙染必然影響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直接飲用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的城鄉居民飲水質量和衛生狀況難以保障。根據調查,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不合格的約佔25%,其中淮河、遼河、海河、黃河、西北諸河近一半水質不合格。
  • 轉基因作物的生態與健康風險
    我演講的題目和海報上的題目不太一樣,我想得稍微學術一些,重點介紹「轉基因作物生態與健康的風險」。目前轉基因技術引起更大的問題是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和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今天講七方面內容:一是看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 雨林守護者:撒哈拉沙漠,每年為亞馬遜平原帶來2700萬噸肥料
    有人做過計算,在2019年的八個多月時間裡,亞馬遜叢林地區發生的火災數量竟達7.2萬起之多。由此,亞馬遜平原地區的開荒規模便可見一斑。根據歷史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亞馬遜地區已有超過17%的熱帶雨林被摧毀,總面積九十多萬平方公裡,相當於9個江蘇省,或者2.5個日本。
  • 研究人員估計海底塑料碎片有上千萬噸
    研究人員2017年3月和4月在距離澳大利亞南部海岸線300公裡處的6個偏遠地點採集51個海底沉積物樣本,其中一些採自3000多米深的海底。研究人員發現,排除樣本中水的重量,平均每克海底沉積物含有1.26塊微型塑料碎片。結合這一估算和其他科研機構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推斷,全球海底沉澱的微型塑料碎片多達1440萬噸,比海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多30倍。
  • [公告]尤夫股份:年產20萬噸直紡差別化滌綸工業絲項目申請報告
    [公告]尤夫股份:年產20萬噸直紡差別化滌綸工業絲項目申請報告 時間:2011年10月11日 17:01:36&nbsp中財網 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主要產品纖維產量為 6509萬噸,比上年減少 5.0%,其中化學纖維產量為 3961萬噸,比上年減少 3.3%,但仍佔據主導地位,所佔比重由 2007年的 59.75%擴大至 60.85%;棉產量 2417萬噸,比上年減少
  • 農田重金屬汙染觸目驚心 每年汙染1200萬噸糧食
    [提要] 雲南箇舊錫保有儲量為90多萬噸,佔全國錫儲量的三分之一。與錫相生相伴的,是砷,其化合物是砒霜的主要成分。  上世紀90年代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面開展了整頓和治理工作,所有錫礦工人都要戴上防毒面具下井。但是,已經被汙染的土地和地下水難以修復,沉重的歷史並沒有過去,受害的也不只是父輩。
  • 玻璃纖維行業專題報告:是周期還是成長
    其中中國巨石在「再造一個巨石的」戰略下新增產能達 65 萬噸,佔 41.6%。從窯爐產能規模來看,截至 20 年 7 月,中國巨石、泰山玻纖、重慶國際的國內產能佔全國總產能的 62.3%,上述三家加上山東玻纖、內江華原、長海股份、必成玻纖、OC、中材金晶和臺嘉玻璃纖維的國內玻纖前十家企業的國內產 能佔全國總產能的 84.6%。
  • [公告]深圳惠程(002168)高性能耐熱聚醯亞胺纖維產業化項目分析報告
    從2008 年袋式除塵器委員會對電力行業袋式除塵器使用情況的調查來看,濾料的使用壽命普遍達不到3 萬小時,所以濾料作為消耗品,需求量很大。 據報導,2009 和 2010 年已經批准的火電已經超過 5,000 萬千瓦,按新建電廠有 20%採用袋式除塵器,老電廠改造有 20%採用袋式除塵器,則每年濾料用量 1,750 萬平米,纖維用量可到 8,800 噸。
  • 海鳥糞價值竟超10億美元 還能影響地球生態
    據一項近期發表在《生態和演化趨勢》上的研究估算,每年海鳥糞便的養分所帶來的價值高達11億美元。已知每年加勒比海礁脈、東南亞礁脈和大堡礁的漁場的經濟回報是65億美元,因此科學家估計海鳥糞肥所帶來的間接經濟收益至少有6.5億美元。這意味著海鳥糞肥所帶來的總經濟收益估計高達11億美元。裡昂斯表示,這一數字可能還是低估了海鳥糞便的價值,因為還有減少人工化肥使用所帶來的間接收益未被考慮在內。
  • 中國環境健康面臨的問題及國外經驗借鑑
    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極大的健康危害。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全球範圍內,24%的疾病負擔和23%的死亡可歸因於環境因素;從區域差異來看,發達國家只有17%的死亡可歸因於環境因素,而發展中國家則可達25%。
  • 不同公共衛生幹預對健康生命、發病率和預期壽命的影響
    健康的社會和行為決定因素有許多概念框架,如醫學研究所或埃文斯和斯託達特提出的框架。關於健康幹預有個人層面的理論,如健康信念模型和跨理論模型。也有社區或團體層面的理論,包括生態觀點,社區組織,和社會營銷。然而,這些理論都沒有直接針對不同人群的預防和治療方向。也就是說,這些理論不能夠有效地證明讓健康的人保持健康、讓病人恢復健康、防止病人死亡或防止健康的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