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斷題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這裡的教育是狹義的教育概念。()
2、「成均」、「癢」是古代萌芽時期的學校稱謂()
3、中國的私學發展始於戰國時期。()
4、古代由朝廷直接辦理的官學稱為中央官學,而由歷代官府按行政區域在地方設置的學校稱為地方官學。()
5、私學按其程度和所授內容可以分成經館和小學兩類。()
6、教育以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為直接目的,為經濟服務是其本質的功能。()
7、參與式學習是指學生有機會討論關於環境問題的見解,鼓勵他們 觀點。()
8、政治與教育之間並不是只有單向的決定作用,他們之間是彼此制約的。()
9、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標誌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真正形成。()
10、現代社會中,教育是使科學技術轉化為勞動者精神財富的手段。()
11、能否培養出社會文明與進步的引導者與促進者,能否為未來社會培養未知的新人,這是現代教育區別於傳統教育的一個根本標誌。()
12、現代教育不僅要把個體當作必要的工具塑造,更重要的是要把個體當作目的本身來加以培養。()
13、自治教育體現了「自由與責任」、「自由與紀律」的統一。()
14、清末洋務派和維新派在教育目的上均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們所講的「中學」與「西學」含義基本相同。()
15、關於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表述,「五育」說在邏輯上比「三育」、「四育」說更趨合理。()
16、學生掌握知識是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而後者又是前者條件。()
17、教師行為的真正適應是以對學生的適應和為學生所接納開始的。()
18、布魯納曾經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19、教師的專業成熟不是獨立個體的成熟,而是置身於班集體的環境中。()
20、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認為支配兒童心理的因素是環境與學習。()
21、美國教育家杜威倡導的活動課程強調學生從「做」中學,這裡所講的「做」就是「動手操作」的意思。()
22、所謂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將教材上包含的邏輯經驗還原為兒童的心理經驗。()
23、對於學齡前兒童或小學低年級兒童而言,開設活動課程是比較適合的,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及思維能力的逐步成熟,他們就應當開始學習比較系統化、理論化的科學知識了。()
24、學科課程是按學生心理發展的順序與特點組織而成的課程,活動課程是按學科知識固有的內在邏輯與體系組織而成的課程。()
25、綜合課程不可能表現為學科課程。()
26、「教是為了不教」的基本含義是教的目的就是要達到讓學生最終能獨立地學習。()
27、學生結合教材採取的自學和家庭作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
28、教師不在現場而學生學校進行的自習不是教學活動。()
29、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因此它不應該首先是一種認識過程。()
30、教學過程應該受到認識過程的一般規律所制約。()
31、在實施自覺紀律教育中,教師應儘量多採用獎勵,而避免使用處罰的方式。()
32、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既是德育的客體又是德育的主體。()
33、「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過程」的規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實施德育中應按照「知、情、意、行」的順序來進行。()
34、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複雜性和曲折性是由於受到學生各種思想品德的不穩定性與社會各種影響的複雜性決定的。()
35、強調教學是德育最基本、最經常、最主要的途徑,但並不否定其他德育途徑的重要性。()
36、學校管理的機構包括決策機構、諮詢機構、執行機構和反饋機構。()
37、教研組是學校組織系統中最基層的正式組織。()
38、正確的集體輿論標誌著班級成員在自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方面達到一定的水平。()
39、教育評價的功能主要是對教育、教學活動實施有效的控制與管理。()
40、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具有診斷功能。()
二、單項選擇題
1、私塾是對兒童的啟蒙教育,主要是()。
A 識字學習B 音樂學習C 繪畫學習D 算術學習
2、經館的對象大多數是成年人,主要是()。
A 天文學習B 技術學習C 儒家經學學習D 「射」與「御」學習
3、書院的官學化的傾向始於()。
A 唐朝B 宋朝C 元朝、明朝D 清朝
4、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中小學堂是在()。
A 唐朝B 宋朝C 元朝、明朝D 清朝
5、「六藝」中的「禮」為()教育內容。
A 藝術B 基礎文化知識C 文字D 政治倫理
6、交流與合作能力是可持續發展教育哪個目標的具體內容()。A 態度和價值觀B 技能C 知識D 行動
7、下列哪個哲學家認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一個人,人是教育的產物。」
A 柏拉圖 B 康德C 亞里斯多德D 蘇格拉底
8、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
A 遺傳B 家庭環境C 學校教育D 社會環境
9、青少年兒童大腦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
A 五六歲之間B 七八歲之間C 三四歲之間D 十一二歲之間
10、下列哪個時期是一個人的啟蒙時期,個體開始主動地認識自己及周圍世界()。
A 童年期B 嬰兒期C 乳兒期D 幼兒期
11、以下關於「自治教育」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 它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教育意識B 它有助於學生學會對自己的選擇和行動承擔責任
C 它是學生學會運用自由的根本手段D 自治教育是不需要紀律約束的教育
12、關於我國古代教育的教育目的,下列描述中不恰當的是()。
A 以道德教育為軸心B 強調「明人倫」、「明禮」
C 主要反映在儒家教育思想之中D 重視個別教育和個性發展
13、在中國近代學者中,最早專門論述設立教育目的重要性的是()。
A 嚴復B 龔自珍C 張之洞D梁啓超
14、借鑑英國學者斯賓塞的教育思想首先倡導對學生進行體育、智育與德育的我國學者是()。
A 梁啓超B 嚴復C 魏源D 康有為
15、建國以來,影響最大的教育目的思想表述是()。
A 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的相關表述
B 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的相關表述
C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的相關表述
D1993年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的相關表述
核心提示:一、判斷題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這裡的教育是狹義的教育概念。( )2、「成均」、「癢」是古代萌芽時期的學校稱謂( )3、中國的私學發展始於戰國時期。( )4、古代由朝廷直接辦理的官學稱為中央官學,而由歷代官府按行政區域在地方設置的學校稱為地方官學。( )...16、教師的專業成熟最終反映在()。
A 班集體的培養B 對教育工作的認同程度
C 對教育工作理解認識處於穩定狀態D 對完成所擔任工作的努力
17、建構發生認識論的心理學家是()。
A 華生B 皮亞傑C 布魯納D 班杜拉
18、前運算階段兒童的認識發展()。
A 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B 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C 語言和運算都表現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D 能夠根據經驗進行預見和假設
19、研究表明,大致30%的學期兒童和小學生的認知方式屬於()。
A 沉思型B 輻合型C 發散型D 衝動型
20、下列哪項權利是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的基本保障()。
A 參加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B 獲得公正評價權C 獲得學金權D 獲得申訴或訴訟權
21、關於兒童的心理經驗與學科中所包含的邏輯經驗的關係,下列判斷中不正確的是()。
A 邏輯的經驗是由心理的經驗發展而來的B 二者是一個動手與動腦的關係
C 同一生長過程的起點與終點D 邏輯的經驗是運用抽象與概括的手段,將心理的經驗加以系統化、條理化的結果
22、下面所列舉的各種課程類型中不屬於綜合課程的是()。
A 將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融合而成的「生物學」課程
B 環境教育課程C 活動課程D 中學數學課程
23、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確提出「隱性課程」,這一學術概念的是()。
A (美)杜威B (美)克伯屈C (美)傑克遜D (美)阿普爾
24、下列描述與隱性課程無關的是()。
A 美國學者杜威所講的「附帶學習」
B 班級生活中非正式的社會關係結構對促進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C 課程知識負載著意識形態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以隱含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情感與態度
D 學生在家庭或社會生活中,有意無意之中獲得的知識與經驗
25、提出課程編制目標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美)杜威B (美)布魯納C (英)L·斯騰豪斯 D (美)R·泰勒
26、「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是衡量教師作用發揮的重要因素」,這是()教學規律提示我們的。
A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B 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
C 知情意統一D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27、「經驗的獲得與智力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關係」,這是()教學規律提示我們的。
A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B 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
C 知情意統一D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28、「教學過程是學生智力發展與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的過程」,這是()教學規律提示我們的。
A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B 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
C 知情意統一D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29、在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中,()是中心環節。
A 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B 引導學生領會知識C 引導和組織學生運用知識D 檢查和鞏固知識
30、挖掘教材的教育性實施教學是由()原則決定的。
A 理論聯繫實際B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
C 引導和組織學生運用知識D 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
31、對學生實施中小學日常行為規範的教育主要屬於()的內容。
A 愛國主義教育B 集體主義教育C 理想教育D 民主與法制教育
32、「教師吸收學生參與制定紀律條文,使學生負有責任感」,這是實施()的要求。
A 自覺紀律教育B 集體主義教育C 理想教育D 道德教育
33、在德育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A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B 教育者和德育內容的矛盾
C 受教育者與德育方法的矛盾D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34、「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反映了德育的()規律。
A 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過程B 組織學生活動與交往的過程
C 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D 是長期、反覆、逐步提高的過程
3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句話表明在德育過程中()。
A 知與行是緊密聯繫的B 知比行重要C 行比知重要D 知與行是可以分割開的
36、關於操作測驗,以下描述不恰當的是()。
A 它是一種非文字測驗B 它主要通過觀察被試實際的操作行為表現來進行評價
C 這種評價主要用來檢測被試將知識、理解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能力D 操作測驗只適用於動作技能的評價
37、我國中等及中等以下各類學校實行的是()。
A 校長負責制B 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C 黨支部負責制D 民主集中制
38、以下各種類型的評價形式中,屬於形成性評價的是(&, nbsp;)。
A 新課程教學之前對學生進行的摸底測驗B 課堂提問C 課程結業考試D 升學考試
39、以下關於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比較中,不恰當的是()。
A 形成性評價是多次性的,終結性評價則是一次性的
B 形成性評價往往與教學過程合而為一,終結性評價則獨立於教學過程之外
C 形成性評價往往是非正式的評價,終結性評價則往往是正式的評價
D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之中進行的評價,終結性評價則是在教學過程結束時進行的評價
核心提示:一、判斷題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這裡的教育是狹義的教育概念。( )2、「成均」、「癢」是古代萌芽時期的學校稱謂( )3、中國的私學發展始於戰國時期。( )4、古代由朝廷直接辦理的官學稱為中央官學,而由歷代官府按行政區域在地方設置的學校稱為地方官學。( )...40、以下關於紙筆測驗中主觀式題目的描述不恰當的是()。
A 允許學生自由作答、自由作出反應
B 命題比較簡便、比較省時
C 能夠較好地用來檢測學生高水平的認識能力,能較為清晰地反映被試的思維過程或解題過程
D 給被試提供了猜測答案的機會
三、多項選擇題
1、學校教育概念的幾個基本內涵是()。
A 教育發展受社會制約B 教育發展受到受教育者的制約C 教育具有不同層級、結構
D 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這是學校教育區別於其他教育的最重要標誌
2、中國古代選士制度先後經歷了()。
A 官學B 私學C 書院D 大學
3、我國古代的選士制度先後經歷了()幾種形式。
A 察舉制B 推薦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舉制
4、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內涵包括()。
A 取消等級教育制度,實現教育機會均等B 反對在教育內容中宣揚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思想
C 提倡教育結果的均等D 反對壓抑兒童的個性,要求尊重學生
5、教育平等的含義包括()。
A 人受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個體社會化B 教育權利平等C 教育機會均等D 差別性對待原則
6、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
A 自然環境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B 人口的可持續發展C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D 政治的可持續發展
7、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從它產生與興起的歷史背景來看,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A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B 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及其思想
C 近代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的發展D 近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思想
8、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從它產生與興起的歷史背景來看,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A 社群主義哲學 B 國家主義思潮C 極權主義運動D 科學技術的發展
9、在教育目的觀上,具有社會本位論傾向的教育學者有()。
A(法)涂爾幹B(英)羅素C(德)凱興斯泰納D(意)秦梯利
10、新教師的入職輔導,主要通過()進行。
A 安排一個有序的計劃 B 請有經驗的導師進行指導C 對教學經驗的反思D 定期到師範院校學習
11、教師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履行教師聘約的義務包括()。
A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B 忠實執行教育方針,努力實現教育目的
C 遵守教育規章制度,努力工作D 履行學校聘任合同規定的各項聘約,完成教學任務
12、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包括()。
A 教育學B 管理學C 心理學D 學科教學論
13、學生從學科課程、活動課程中習得的知識在性質上存在一定的差別,針對這種差別所作的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A 在學科課程中習得的主要是學術型知識,而在活動課程中習得的主要是實踐型知識
B在學科課程中習得的知識往往是外顯的公共知識,而在活動課程中習得的知識往往是內隱的個人知識
C在學科課程中習得的知識往往是呆滯的、固定的、無活力的知識,而在活動課程中習得的知識往往是運轉著的、有活力的知識
D 在學科課程中習得的知識往往是遠離行動,而在活動課程中習得的知識從不遠離行動
14、關於綜合課程,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A 是由兩門或兩門以上相鄰學科的知識滲透、融合而成的課程
B 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與統一性
C 是基於各門學科內在聯繫編制而成的課程
D 它是針對學科課程而言的
15、設置綜合課程的合理性或內在依據在於()。
A 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這是人類知識發展本身的內在要求和客觀
B 有利於消除學生孤立地看待各門學科知識的傾向,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觀
C 有利於學生探索各門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從中發現新知識
D 有助於開闊學生的認識視野,提高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綜合性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16、從學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體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學」,其理由是()。
A 教學工作所佔時間最多B 對學生發展影響最全面
C 其他工作都是圍繞教學來進行D 對學校教育質量影響最大
17、教學的任務是()。
A 發展學生的體力、智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B 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
C 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D 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8、教學過程具有與人類認識過程不同的顯著特點是()。
A 間接性B 目的性C 引導性D 簡捷性
19、德育目標的確定受到()制約。
A 社會發展因素中的政治思想道德對德育目標的確定的要求B 教師的德育水平
C 社會發展因素中的生產力D 德育對象的發展狀況
20、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教師需要()。
A 建立培養一個健全的班集體B 通過集體的實踐活動來進行C 注意非正式集體的引導
D 正面教育為主
1、義務教育只在中國得到普及。
答:錯。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對一定年齡兒童實施確定年限的學校教育,自19世紀以來,一些歐美國家頒布了初等教育的義務教育法以後,義務教育逐步成為國際潮流,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標誌之一,現代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二的國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義務教育年限。
2、學校教育是隨著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的。 答:錯。學校教育的出現較晚,適應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一部分人有可能脫離生產勞動,且語言發展到了文字出現以後,學校才開始出現,才有了學校教育。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日趨分化。 答;錯。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以升學為主要目標,以基礎知識為主要教育內容的教育,職業教育實施就業為主要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二戰以前,綜合中學的比例逐漸增加,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趨勢。4、終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答 錯。終生教育思想強調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的一體化,青少年教育與成人教育的一體化,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一體化,把終生教育等同於成人教育活和職業教育都是片面的。5、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和師生關係民主化。答:錯。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其次指師生關係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的民主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選擇機會。6、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答:錯。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標,辦學模式,教學形式,評價標準等的多元化,它是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和人的個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7、學記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答:正確。戰國後期的學記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以簡潔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的產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8、杜威對傳統教育的批判僅僅是對教育方法的批判。答: 錯誤。杜威對傳統教育的批判,不僅是對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對整個教育目的的外鑠性的批判,他認為,這種外鑠的教育目的限制了人的思維,受教育者無主動創造的空間,學生消極的對教師所教的東西作出反應,成為教師和教科書的奴隸9、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的是啟發式教學,
答: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