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孵化的小螳螂已經成形了,別的兄弟才開始出來
卵鞘,又稱螵蛸或桑螵蛸,是傳統的中藥材。
可很少有人知道,春季氣溫升高時,卵鞘就像魔術手,從裡面鑽出一種我們熟悉的生物——活蹦亂跳的小螳螂。
4月25日,寧波植物專家林海倫給記者發來了一組記錄小螳螂孵化的美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奇蹟的時刻!
早上,從野外帶回家的一枚黑螵蛸(巨斧螳螂的卵鞘)突然有了動靜。
一開始有黃色的小蟲,從卵鞘的孔洞中慢慢地滑出來,準確地說是蠕動著鑽出來的。
蟲體的頭部先行出來,觸角和附肢都緊貼著身體,很像高等動物的分娩過程。並不是有的資料上說的用前肢爬出來的。
剛鑽出來的小蟲身體細小,沒有稜角,體節密集,還有一根細絲將身體懸掛在螵蛸孔的下面,這根絲只用來連接小蟲的卵膜與螵蛸,並非小蟲自己吐出來的,僅在孵化時起懸掛作用,一旦孵化結束,小螳螂掙脫開卵膜,絲和卵膜都留存在螵蛸上了。
小螳螂從卵鞘中出來後,顯然在不斷地吸氣,將自己的身體像吹氣球一樣地鼓脹起來。
小螳螂駐守在草葉上,相安無事
慢慢地,螳螂的觸角轉向前方,6條附肢可以伸屈活動,身體變粗變長,複眼開始突出,身體變得稜角分明,玲瓏可愛起來。可以自由跳動的小螳螂的體積是剛鑽出來時的2倍以上。昆蟲都是外骨骼構造的,因此許多蟲子的身體內部多數是空心的,當然毛毛蟲的體內是沒有空氣的。
林海倫說,小螳螂的整個孵化過程,與蝴蝶的羽化過程十分相似。開始出來時的小蟲身體細小且柔軟,出來後身體伸長變大,身體各器官漸漸成形硬化。大約20分鐘後,桌面上到處螳螂寶寶,有的爬上盆栽的葉尖上,有的跳到牆面上,個個身手敏捷,但是相互之間並不打鬥,更沒有要互相殘殺的事情發生。
回想這一幕,像是一把把收起來的小傘慢慢撐開,很有趣,也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