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寺,位於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終南山黑水河河畔,是隋唐時期存留下來的名勝古蹟;是歷代關中地區佛教活動勝地之一;是唐宋以來文人學士聚遊之所;是史詩《長恨歌》的誕生地。仙遊寺的歷史上可追溯至周秦,下迄明清。
歷史沿革
隋朝滅亡之後,樓觀的道士不忍寺院荒廢,便遷來一部分居住在這裡,因此曾改名為「仙遊觀」。後來因唐王朝推崇佛教,道觀又變回了寺院。唐大中年間,又將仙遊寺新分為三寺,以黑河南面的叫仙遊寺,又稱南寺;黑河北面的叫中興寺,又稱北寺;另一寺毀於宋以後的戰亂中。到明正統六年,仙遊寺交由少數民族喇嘛桑加巴主持,改叫普緣寺。直到清康熙年間,才又修葺,恢復了仙遊寺的稱謂。
仙遊寺從隋朝建宮到現在,已經經歷了1400多年,王勃、白居易、岑參、蘇軾等文人墨客都曾到過此處,吟詩作畫、揮毫潑墨,留下了不少的千古絕唱的詩句和膾炙人口的軼聞趣事。時任周至縣尉的白居易,就因仰慕潺湲流水、經聲竹韻的仙遊寺而多次遊覽,並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仙遊寺獨宿
沙鶴階上立,潭月當戶開。
此中留我宿,兩夜不能回。
幸與靜境遇,喜無歸侶催。
從今獨遊後,不擬共人來。
唐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於是,白居易用一首長詩描寫出了這段悱惻纏綿的悲歡離合。因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
在這塊終南靈秀的地方上,還樹有毛ZX手書長恨歌碑,趙樸初、謝冰心、臧克家、王任重、賀敬之、王蒙、馮牧、陳忠實、賈平凹等眾多名家都對該寺有題書,更加豐富了仙遊寺的文化內容。
仙遊寺新址南依青翠的終南群峰,水蕩碧波,北瞰廣闊的平原村舍,令人悅目怡情,東西山嶺夾峙,景色秀麗。新址建築為仿唐風格,加上遺留的大批珍貴文物,特別是法王塔釋佛骨舍利,舉世矚目。復建後的仙遊寺與黑河水庫及終南山的自然風景溶為一氣,使人到此如臨回歸自然之感。
攝影:老縣城李剛
景點信息
門票價格:15元
開放時間: 8:00-18:00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地理位置:陝西省周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