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團體動力學(下)
字數:3899,建議閱讀時間:可長可短
距離上一次跟大家反響團體動力學有幾天了,不知道上次的分享有否讓諸君有所啟發,了解了更多關於團體動力學的知識。今天跟大家分享下篇。
庫爾特·勒溫,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拓樸心理學的創始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先驅,格式塔心理學的後期代表人,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的創始人,常被稱為「社會心理學之父」,最早研究群體動力學和組織發展。
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場論
團體動力學是一種跨學科的交叉性研究,理論取向較為廣泛,至少有以下幾種理論傾向存在於團體動力學的研究中,如交互作用論、系統論,精神分析理論等等,並有著一個共同的內在的理論基礎,那就是場論。
1914年,24歲的勒溫從斯頓夫手中獲取了心理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勒溫在部隊,於1917年寫就了一篇論文──《戰場景象》。他分析了人的心理承受力和人的行為的動機,這是他的「心理緊張系統論」的最早表露;他描述了一個人從後方安全處所來到前方生死關頭時,環境及其意義的改變在這裡產生了「生活空間」這一概念,為他以後的拓撲心理學學說打下了基礎;他闡述了情景或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人的心理事件和行為意義的觀點,這就是他的場論的雛形。
在戰場上,人性和良心要重新定義,人的個性和個人的善惡都不起作用了,每個人都隨著他所屬的集團而被定性:是敵方的,便是壞的;是己方的,便是好的。個人的性格和品行都被這簡單的好與壞所取代。這種體驗和對這種體驗的思考,深深地影響了他以後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和他的團體動力學。
勒溫特別注意動機與意志方面的問題。他把心理學中的整體觀和動力觀在新物理學世界觀的基礎上做了有機的結合,形成了其素有「心理學中相對論」之稱的場學說。
1939年,他提出「團體動力學」這一概念後,又先後提出了「社會空間」、「團體目標」和「團體氣氛」等重要概念,以及「社會渠道說」和「準穩態平衡說」等理論觀點。對此舍倫伯格評論說:「勒溫的場論為其轉向團體行動研究提供了一個自然的理論基礎。把環境包容於生活空間之中,就為統一團體概念鋪平了道路,於是,團體的一些特殊功能就可被看作是大部分個體之生活空間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從研究個體的生活空間過渡到研究團體對行為的影響是較為容易的。」
在團體動力學中,研究者一般都傾向於把小團體作為研究對象,把它看作是一個基本的實體。從場論的觀點出發,可以把所研究的團體區分為結構和功能兩個層次。把團體作為研究對象時直觀獲得的一些印象,如團體內個體的位置,個體間的鄰接或依存情況,外界的影響以及團體的核心人物等。區域、疆界、阻礙和引拒值等概念都可以應用在團體的結構性描述上。動力方面則主要涉及團體的潛在生活,常用移動、向量、緊張、目標和力場等概念。這些概念都可以用來解釋團體的變化,而變化則被認為是團體生活的根本特徵。勒溫曾提出一種「解凍—流動—重凍」的社會變化模式,認為所有的團體生活都只能是一種準穩態平衡,如同一條河流,即使其速度與方向未變,河流中的所有原素卻無時不發生變化。
依據場論的觀點,團體的行為象個體的行為那樣,也是以所有發生影響的相互依存的事實為基礎的,這些事實的相互依存,構成了團體的本質。作為團體,它不是由各個個體的特徵所決定的,而取決於團體成員相互依存的那種內在關係。於是勒溫認為,雖然團體的行動要由構成團體的成員來執行,但是,團體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對個體具有很大的支配力。因而一般來說,要改變個體應先使其所屬團體發生變化,還要比直接改變個體來得容易。勒溫指出,只要團體的價值觀沒有改變,就很難使個體放棄團體的標準來改變自己的意見,而一旦團體標準發生了變化,那麼由於個體依附於該團體而產生的那種對變化的抵抗也就會消失。
從整體動力觀出發,勒溫把團體看作是一個動力整體,其中任何一個部分的變化都必將引起另一部分的變化。這種部分與部分或團體成員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是勒溫團體動力論的要點。
● 團體的意義
團體的本質在於其所屬成員的相互依存,而不在於他們的相似或差異。也就是說,團體的結構特性是由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決定的,而不是由單個成員本身的性質決定的。這是卡西爾哲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勒溫整體動力觀的基本主張。
1937—1938年,勒溫與利皮特和懷特一起做了著名的關於「領導方式」的實驗,驗證了團體氣氛、團體目標和團體內聚力等團體性質的心理學意義,肯定了民主領導方式的優越性。團體行為被認為是團體成員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而團體成員的情感思維和行為又依賴於其所屬的團體本身,就連團體成員的人格也被這種他所屬的團體塑造起來,團體被賦予了充分的心理學的意義。
● 團體決策的動力作用
勒溫在「團體動力學研究中心」成立時的演講中曾對「團體動力」一詞作了一番解釋。他提到對團體生活的研究應該超越描述的水平,去研究團體生活的潛在因素,去研究促使團體行為變化和阻礙團體行為變化的各種力。這些力便是團體「動力」的蘊含,因而勒溫團體動力學的研究重點是團體行為的變化或社會變化。
有兩種方式可以引起這種準穩定平衡的變化:一種是增加團體行為的促動力,另一種是減少團體行為的對抗力。除此之外,團體本身還具有一種「內在的對變化的抵制」,勒溫稱之為「社會習慣」,它隱藏於個體與團體標準的關係中,維繫著團體生活的固有水平。因而,單有團體成員的變化動機尚不能引起團體行為的變化,還必須要有一種足以打破社會習慣和解凍團體原有標準的力,勒溫認為團體決策可以起到這種力的作用。他把團體決策看作是聯繫動機與行為的中介,是團體促使個體變化(或維護原來標準)的一種動力。用勒溫的話來說,「決策把動機與行動聯繫了起來,同時具有解凍的效力」。勒溫認為:「團體決策在社會變化的所有方面(即解凍─流動─重凍的整個過程)都具有團體意義上的普遍優勢」。
在我們看來,勒溫的團體決策理論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1.把「決策」作為動機與行動之間的中介是動機理論的一種新的發展。2.它把團體生活與個體心理學緊密地聯繫了起來。團體成員的動機須經過團體決策才能更有效地促成團體行為的變化,這也是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的有機結合。3.它表明了一種規律,即在整體(團體)的水平上改變個體的態度或行為比單獨逐個改變個體更有功效。克裡斯利奇(D.Klisurich)曾對此做過一個實驗,分別用團體決策和個別說服兩種不同的方式來勸使一些母親給孩子服用魚肝油和桔汁,
被試平均使用魚肝油的情況用團體決策所達到的效果幾乎為個別說服所達到的效果的一倍。
被試平均使用橘汁的情況此外,團體決策最早起源于勒溫與M.米德等人一起進行的「食物習慣研究」。它本身是一種整合性研究的產物,同時它(以及通過對它的一系列實驗研究)也起到了整合社會科學的作用。勒溫自己認為:「關於團體決策的研究還表明,這一類型的概念可以導向把文化人類學、心理學和社會學整合為一種社會科學的努力。」誠然,團體動力學便是勒溫心目中的這種整合的社會科學,團體決策理論在其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團體動力學的確立與發展
團體決策固然可以解決團體行為和社會變化中的一些動力問題,但是團體或團體生活本身還有其他一些動力因素,諸如團體目標、團體內聚力和團體中求同的壓力等。1945年,勒溫在馬洛等人的協助下,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與社會科學系創立了團體動力學研究中心,團體動力學的研究得以全面展開。1953年卡特萊特和贊德共同主編了《團體動力學:理論與研究》一書,團體動力學的體系框架大致構成。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團體內聚力、團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力、領導方式與團體生產力、團體目標與團體成員動機以及團體的結構性。
團體動力學被重新定義為:「一種對團體本質的研究,旨在探索團體發展的規律,團體的內在動力,團體與個體、與其他團體以及整個社會的關係等。
我們把團體動力學基本體系的確立看作是勒溫動力心理學思想的完整表現,它從心理緊張系統開始,以團體動力學的形式為結束。
緊張系統概念可用於由社會因素產生的需求和意向,由歸屬團體和參與團體活動產生的動機,以及人際交往中的相互影響等。對此我們可以團 體目標理論為例來作一分析。團體目標被贊德定義為「成員對團體作為一個整體所期望的結果」。贊德:「團體目標的起源與發展」。它決定著團體行動的水平,成員對其組織的信任程度,成員的自尊和成員自身的行為標準等。從某種程度上說,團體中求同的壓力就是為了確立並實現團體的目標,而一個團體的成員是否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工作,並且是否願意為這一工作而承擔責任,即是衡量一個團體內聚力的重要指標。團體目標是團體行為動力的一個主要來源。
勒溫早期的動力心理學研究側重於人與環境的關係,這為他後來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自己曾說過:「關於成功與失敗,欲求水準、智力、挫折等實驗,愈來愈使人信服地證明一個人為他自己所設立的目標,深受他所屬或希望所屬的團體的社會標準的影響。」
關於領導方式和團體氣氛的實驗是一種系列性的實驗,其中不但驗證了團體氣氛對個體的影響,領導方式的不同意義,而且驗證了團體目標的作用,欲求水準的社會意義,以及團體的真實性等許多在當時尚屬於有爭議的問題。這種以實驗和經驗理論相結合為基礎的研究,為當時的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團體動力學的發展
在我們看來,團體動力學的復興或進一步發展應該注意和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必須有一種理論的整合。
我們贊同勒溫的名言:「好理論最實際」。它可以有效地指導研究,產生更多的實際結果。團體動力學長期停滯於高原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迷失了一種統一的理論。勒溫的價值應該被重新發現和利用,但是這種理論的整合也應該考慮到勒溫之後的發展和當今團體動力學的現狀。它應該是一種新的理論,一種更加成熟的理論。
第二,團體動力學的研究應該以現實問題為中心。
雖然不應拋棄以往的研究成果,但卻不能拘泥於傳統的研究範疇。每個時代都會有它所特有的問題和要求,適應這種需求和解決時代所提出的問題才能真正促進一門社會科學的發展。
本次話題先與大家分享到這裡,團裡動力學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其理論體系已經十分龐大,相關的專注論文也早已汗牛充棟,這裡只是略取一瓢以饗諸君,還想進一步了解,可以查閱更多的書籍、資料。
本文由天行健陳晃教練整理分享,
參考書刊、網絡等文獻資料,
只做分享,不做商業用途,特此聲明!
天行健培訓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團體動力學
與大家一起分享.....
聯繫我們:深圳天行健教育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0755 26978613
微信公眾號:生命導航
深圳市南山區西麗大學城創意園A605-A607
Email:smdht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