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這是出自於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的一句話。其中的五洋至今讓我感到疑惑,因為在現在的地理說中,整個地球上只有七大洲和四大洋,根本就沒有五洋這個說法,那麼這裡的五洋又是指的那些大洋呢?
關於五洋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清末的學者劉曾騄的《演三字經》當中,在當時的人們眼中,世界並不是現在的七大洲四大洋,而是五大洲五大洋,分別是:「普天下,五大洲,亞非美,合澳歐。洲之外,有五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名最詳。」
在清末時期的人看來,世界上只有五大洋,除了今天的亞非歐澳之外,南北美洲被合併到了美洲當中,而今天的南極洲則是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南冰洋。受科研條件的限制,當時的人認為南極洲和北冰洋一樣,也是由於氣溫太低,海水結冰所形成的,根本沒想到過它是一塊完整的大陸,因此在今天的四大洋之外,又額外增加了南冰洋這麼一個說法。
隨著時間的推進以及科學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人們才逐漸的發現在南極洲的冰層下面掩埋的是一片陸地,而不是原來所想的一片海洋,於是南極洲開始逐漸取代南冰洋。當然這都是近代的事情了,在清末是沒有這個說法的,人們普遍還是認為是五大洋,就這樣五洋的說法就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