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我們人類在夜空中最熟悉的夥伴了,漆黑的夜因為擁有月亮而變得光明,雖然提供不了溫暖,但足以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慰藉。因此,自古以來,許多神話和傳說都與月球有關,而對月球的崇拜也貫穿了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深空探測技術的日趨成熟,人們對月球的探測步伐逐漸加快,許多繞月探測器以及諸多「月球車」成功發射,為我們深入了解這個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提供了許許多多珍貴的數據和資料。
正因為人們對地球之外的宇宙,到目前為止仍然知之甚少,因此對地外天體的探測方面,也時不時會流傳出一些離奇的傳聞,拿月球來說,在它上面「安裝」的關於外星飛船到訪痕跡、穿越的飛機、金字塔等等消息層出不窮,就連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我國的嫦娥探月工程,都被一些「陰謀論」者質疑或者張冠李戴,這些情況的產生,即來源於傳聞「製造者」的心機縝密和別有用心,當然還利用了人們對地外天體和宇宙空間的好奇和探知欲,達到博取關注度、截流信息量,從而獲得巨大利益的目的。
事實上,通過大量探測器的探測和科學家研究的結果,一次次表明了月球表面嚴酷的自然環境狀態,比如白天高溫、夜晚超低溫、晝夜溫差巨大、幾乎沒有空氣、引力很小、沒有磁場、經常受小行星和彗星撞擊等等,這些描述月球特徵的名詞,在每次探測之後,都會加深月球本身所固有的「標籤」,沒有什麼生物可以在月球這樣的環境下長期生存,哪怕是細菌。
截至目前,世界上一共有6個國家成功向月球發射了探測器,即前蘇聯/俄羅斯、美國、日本、歐洲航天局、我國和印度,大約發射了近60顆探測器,先後將12名太空人送達月球表面。在這些探測活動中,除了解了月球基本的自然環境、大氣和磁場狀態、月壤成分之外,還發現了月球一些奇特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水的存在。一方面,在月球兩極和一些巨大隕石坑的底部,存在著固態的水冰;另一方面,在月球的土壤和巖石中發現了羥基的存在。在太陽高能粒子的衝擊下,這些可能來自於小行星和彗星中的水分子,或者來源於高能輻射中氫氧自由離子的結合所產生的羥基/水分子,會從熱量高的區域逐漸轉移到熱量低的區域(比如深坑、兩極),在這其中,有一些水分子被電離或者直接擴散到宇宙空間中,有一部分在沒有被太陽照射的區域,以水冰的形式長期存在。
二是月球內部仍然存在著地質活動。在對月球開展探測半個多世紀以來,曾經有相當長的時間,科學家們認為月球內部已經完全冷卻,而且隨著月球熱量持續向外太空散失,導致月球不斷發生收縮,從而產生大量的巖層褶皺現象。然而在阿波羅計劃實施的後期,探測器在8年的時間裡共監測到了近30次淺層月震,雖然精確的原因至今還不太清楚,但科學家們表示,由年輕的逆衝斷層活動相關聯的可能性極大,這表明月球內部或許仍然存在著地質運動。
三是月球土壤組成的特殊性。月壤主要由巖石碎屑、角礫、粉末、隕石撞擊形成的熔融態玻璃物質等構成,絕大部分顆粒的粒徑在0.03到1毫米之間,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佔比達到40%以上,另外氧化亞鐵的含量也很高,這使得月壤看上去呈現棕紅色。同時,月壤中還含有氧化鎂、三氧化二鐵、氧化鈣、硫化物等成分。值得一提的是,月壤中不僅含有一定的鐵、金、銀、鋁等金屬單質和錫銅化合物,還含有比較豐富的氦3,據科學家估計,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總計可達數百萬噸,相比之下地球上只有500公斤,而氦3是核聚變的重要原料,因此以後我們如果掌握了成熟的可控核聚變技術,月球必將成為獲取豐富原材料的理想場所。
作為目前人類涉足最遠的地外天體,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特別是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革新和飛躍,月球「中轉站」的作用肯定會得到越來越充分的發揮,人類對月球的探知也必將越來越深入,屆時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驚喜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