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肇慶星湖西堤沿路的紫荊花刷屏,一條沿堤蜿蜒的花路,驚豔整個肇慶。從航拍視頻看,遠處是藍天白雲、秀麗青山,路兩旁是綠水環繞、波光粼粼,中間道路是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一路,將「醉美肇慶」的聲名彰顯十足,也讓剛捧回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金字招牌再添幾分美麗色彩。
正所謂「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條件,近年來,肇慶用綠色裝扮城市,用生態提升「顏值」增加「價值」,增添小康生活底色和成色,加快綠色崛起、爭當灣區新秀,在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之路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方日報記者 劉亮 藍單 通訊員 王敏儀
制度護航生態文明建設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西北部的肇慶,森林覆蓋率超過70%,西江肇慶段水質長期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佔據廣東省主體功能區劃中生態發展面積的2/3,是大灣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綠色是肇慶的底色。」肇慶市主要負責同志在多個場合強調。近年來,肇慶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為抓手,不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
2016年,中國共產黨肇慶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明確定下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這一目標,肇慶市委、市政府把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創建作為「一把手」工程。
隨著《肇慶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實施方案(2018—2020年)》出臺,肇慶生態文明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逐一明確。各縣(市、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創建實施方案的出臺,使肇慶形成「市縣鎮村」四級聯創工作格局。
肇慶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全市綠色轉型,打造「灣區生態綠洲」。
肇慶市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提出構建「一帶一廊一區」,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綠色崛起、爭當灣區新秀。在這一城市發展格局中,生態優先原則貫穿其中。
2018年起,肇慶還率先在全省提出並實施區域差異化考評,逐步構建起與「一帶一廊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相一致的差異化考核評價體系。廣寧縣、德慶縣、封開縣、懷集縣側重考評生態建設等指標。
每年的工作方案中,除了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的34項指標進行具體要求外,還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黨政實績考核重要內容,每年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工作佔黨政實績的比例不低於20%。生態文明建設還是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加分項。
通過明確各地主要負責人成為轄區河湧水質的第一責任人,肇慶加快推進河道整治力度。「河長公示牌」寫著河長姓名和聯繫方式等信息。群眾一旦發現該河道範圍出現水環境問題,可及時向河長反映。
在肇慶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建設工程等揚塵源相對較多的背景下,2019年,《肇慶市揚塵汙染防治條例》實施,加強揚塵汙染防治,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11月27日,《肇慶市星湖風景名勝區七星巖景區保護管理條例》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對常見的破壞景區旅遊資源、生態環境等十四種違法行為作出了規定。
一攬子措施全方位抓落實
曾經,肇慶也有過發展之痛,由於粗放式發展,6年前肇慶市空氣品質全省墊底。
痛定思痛之後,肇慶上下形成「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共識,出臺了一攬子措施,全方位拉住「粗放發展」馬車,齊心打響生態保衛戰,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在發展主線上,肇慶將生態文明這條「主線」貫穿於全市產業、鄉村、旅遊「三大振興」當中,走高品質新都市、產業增長極、生態發展區協同推進的綠色崛起高質量發展路子。
在具體執行上,會商、「掛圖作戰」、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推進低效產業退出等環保督察整改任務,一項一項抓整改,有關生態修復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實。
為了保住「肇慶藍」,肇慶出臺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深入開展大氣汙染防治日常精細化管控工作。
每周肇慶都會召開空氣環境質量會商會,由分管副市長召集相關部門參與,並邀請專家通過遠程視頻多方聯動,全力開展各項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工作。
在精細化管控上,肇慶引入第三方技術團隊跟蹤服務,充分運用無人機、顆粒物在線源解析、雷射雷達和微型站等科技手段,對259家重點管控企業、33個重點管控工地實行差別化管控。
「肇慶水」由《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守護。肇慶實施「掛圖作戰」,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區「劃、立、治」工作。
相關部門還從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和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兩方面紮緊城鎮鄉水汙染防治口袋。2018年至2020年10月,肇慶新增各類配套管網約1103.2公裡,改造老舊管網55.1公裡,累計新增鎮級汙水處理能力6.835萬噸/日;截至11月29日,肇慶共完成7924個村的生活汙水治理任務。
在「肇慶土」的汙染防治上,出臺實施《肇慶市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推進土壤汙染預防、分類管理、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等工作,加強土壤環境質量點位監測工作,推進土壤修復等試點工程。
針對產業轉型升級,肇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制定《肇慶市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配套環保政策》《肇慶市西江水質保護負面清單(試行)》以及傳統低效產業退出和整治提升工作方案,落實「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生態發展區、禁止開發區」四級管控。
近年來,肇慶沒有審批電鍍、印染、陶瓷、製革等重汙染項目,而原有的低效產業和重汙染企業也加快「騰籠換鳥」。
「親自掛帥、親自負責、親自督促問題整改」,三個「親自」彰顯肇慶對環保督察整改的重視與決心,目前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任務涉及肇慶的部分共計31項,截止10月底已完成27項,完成率87.1%。
綠色發展底氣更足
今年,細心的肇慶市民發現,不需移步郊外曠野,身處城市中央,夜晚抬眼望,就能捕捉到北鬥七星的蹤影。
市民能看到北鬥七星,和肇慶不斷改善的空氣品質息息相關。今年1至10月,肇慶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97.4%,改善幅度全省第1;並連續9次階段排名進入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20名。
把時間拉長一點看,肇慶空氣品質已連續六年實現改善。和2013年相比,2019年空氣品質指標改善了逾25%;優良天數比例從69.7%上升到84.1%,其中一級優的天數從68天上升到150天;PM2.5和PM10年均濃度分別下降了36%和38.5%,二氧化硫變化最大,累計下降了60%。肇慶市城區環境空氣品質從2014年的全省墊底上升到2019年的全省第18位。
和清朗的天空相呼應的是清澈的水。通過開展北嶺片區的汙水管網工程建設,完善星湖周邊汙水管網體系,肇慶實現「不讓一滴汙水流進星湖」。如今的星湖顏色翡綠、水質清澈。站在湖邊,七星巖在湖裡形成鏡面倒影,清晰可見。去年底,星湖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
而西江、北江、賀江等大江大河幹流肇慶段水質優於Ⅱ類標準,其中西江肇慶段225公裡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西江交接斷面水質實現100%達標,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
2019年,肇慶市省考以上斷面水質綜合指數排全省第2,水環境質量在全國337個城市中排第26名;2020年1至10月,全市水環境質量在全國337個城市中排第13位,在全省位居第2位。
在肇慶優越生態環境吸引下,白鷺選擇在肇慶新區長利湧的淺灘上安起了新家,成群結隊地嬉戲覓食。每逢周末,前來肇慶星湖畔牌坊拍照的遊客絡繹不絕,在藍天白雲下,遠處的湖光山色清晰明朗,隨手一拍就是大片。
為做好大灣區生態屏障,肇慶構築「三廊三網,四屏多點」生態安全格局,完成了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生態宜居水平持續提升。
肇慶拿出最好的地塊來建設城市公園。位於肇慶中心城區的長者公園、108公園、羚山湧碧道公園、江濱公園、兒童公園、硯陽湖公園、長利湖沙灘公園、明珠廣場公園8個公園集中開園。最近10年間,肇慶市借山造景、擴湖建園,打造150個城市公園,市民走出家門15分鐘便能徜徉於綠水青山間。
綠水青山化作金山銀山。不久前,肇慶萬達國家度假區項目籤約,將建設肇慶國家度假區、國家度假中心、國際賽事中心、國際會議中心、特色文化中心、商業消費中心「一區五中心」;世茂城市綜合體、肇福文化創意設計園等一批高端文旅項目落戶;2018年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永久會址選址落戶肇慶。
更美更綠,引領肇慶生活新風尚。2019年,全市政府綠色採購比例為98.56%,節能家電市場佔有率、在售用水器具中節水型器具佔比分別達到96.82%、100%,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達到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