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百年中國美人進化史(圖)
今日是三八婦女節,祝全國的女網友們節日快樂。婦女節是女性爭取權利的節日,誕生於1911年的歐洲。而中國的1911年,是結束帝制迎來共和之年。自那時以來,中國婦女也一直在為自身爭取權利,並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百年來,中國的美人都什麼樣?
宋朝時,男人迷戀「三寸金蓮」,直到清末社會上仍廣泛以「小腳」為美。於是中國女人從幼年就開始纏足,直至長成一雙畸形的「小腳」。圖為清末的青樓女子,她們裹小腳,齊劉海在當時也非常流行。那時候,妓女的穿著打扮領風氣之先,也誕生了諸如賽金花、小鳳仙等「風塵中的俠女」。
民國初年,有識之士發起「天足運動」,推動女性個體的解放。一些女孩子開始進學堂讀書。女學生們還關心政治和國家的前途,五四時期,她們也穿上學生裝、系上圍巾走上街頭,呼籲「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圖為二十年代的女學生。
1920年代,女孩子們穿文明新裝,掙脫家庭的束縛,有的人退掉婚約,學「娜拉」一樣離家出走,到學堂讀書,她們要爭取戀愛自由、同居自由、婚姻自由。圖為1930年代的民國女子,她們已經剪短了頭髮,穿著學生裝或者旗袍。
上世紀二十年代就有泳裝美女了。儘管這個沙灘上的姑娘裹得很嚴實,還穿著長筒襪,但相比於過去的保守,已經相當開放了。攝影/傅秉常
1927年,廣東革命政府頒布了《禁止婦女束胸》的議案,稱「今後婦女解放運動,須要從自身的乳房解放做起。」更開放的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她們的肌膚暴露得更多。仔細看,兩個女孩都燙了頭髮,描了眉,笑容裡充滿自信。那時,遊泳也是一種社交方式。攝影/傅秉常
1929年北伐之後,國民政府規定「旗袍」為中國女子禮服。二三十年代,旗袍是美女的標配。旗袍可以凸顯女性的胸部、腰部和臀部的曲線美,打倒了富有封建色彩的短襖長裙,使中國女性在服裝上得到了解放。圖為三十年代穿旗袍的女子。供圖/《西施有恨》
三十年代,「海派旗袍」是最引人矚目的裝束。海派旗袍在裁剪上更加西化,更加合體,可以與多種當時國際上流行的服裝組合穿戴。除了旗袍,白絲巾和眼鏡都是時髦美人的必備單品,圖為20世紀二十年代,上海網球俱樂部網球比賽間隙,三姐妹在吃點心。供圖/FOTOE
摩登美女的髮型花樣繁多,有「愛司」、「橫愛司」、「頂花」、「卷花」、「大菊花」、「小菊花」、「長波浪」、「短波浪」等等。圖為三十年代的兩位姑娘。攝影/傅秉常
1927-1936年,在民國歷史上被稱為「黃金十年」。上海有百樂門,每日裡歌舞昇平。一大批貴族名媛、電影明星過著奢華的生活。圖為民國年間上海的時裝模特。供圖/FOTOE
1937年以後,中國開始全面進入抗日階段,包括孫中山夫人宋慶齡、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等知名人士、以及千千萬萬的知識女性和普通婦女們都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她們在重要場合,仍然穿旗袍。圖為四十年代,兩位在郊外遊玩的女人。攝影/傅秉常
民國年代,流行細長眉,很多女人為了漂亮,都把自己原來的眉毛拔掉再重新畫出來。圖為1947年,南京中上流社會家庭內化妝的女人。
進入新中國時期,旗袍很快被中山裝、列寧裝取代。五十年代,隨著蘇聯援華隊伍的到來,中國女人又開始流行穿「布拉吉」——一種蘇聯女專家穿的裙子。那時候女人們梳著長長的大辮子。供圖/新華社
很快,大辮子被剪短,成為短辮子,或者乾脆剪成乾淨利落的短髮。女人們像男人一樣學習、工作、勞動,性別被逐漸淡化。圖為20世紀60年代初,昌黎縣「三蘭」青年突擊隊長王汝蘭(左)、漢沽市「鐵姑娘」突擊隊長張秀敏(右)來同邢燕子(中)交流工作經驗。供圖/FOTOE179.
這是經典的文革女紅衛兵形象。她穿著綠軍裝、戴軍帽,胳膊上還繫著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紅袖章,臉上帶著發自內心的笑容。這是1966年10月18日,她在天安門廣場跳「忠字舞」。六七十年代,全國人都穿得極其單調,「藍灰黑」一統天下,中國女人也一樣。李振盛/視覺中國
這三位是典型的女知青形象。六七十年代,為響應毛澤東的號召,1600多萬人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女青年。她們梳著齊肩的小辮子,一邊勞動,一邊學語錄,有的人一輩子未在回城。圖為20世紀70年代,廣東高州,女知青與大隊女青年正在交談。
到了八十年代,中國終於改革開放了,一切都從文革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年輕女性開始藉助喇叭褲、牛仔褲、墨鏡、跳舞等張揚自己的個性。圖為1981年,北京八大處,戴蛤蟆鏡的時髦女郎。王文讕/視覺中國
九十年代,是一個審美多遠的世界。一步裙、踏腳褲、休閒裝、超短裙、吊帶裙、透視裝……女人們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妝容更加個性化,髮型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化。正應了那句話:「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圖為1993年10月,上海的一次時尚活動。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