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免費關注 頂級傳統文化美刊
沒有人能改變過去,但每一個人都能創造未來
「晚了」——是種種人生感慨中的主旋律之一。
本來很想做一件事情,可惜年紀大了,云云。——是晚了。
要是當初如何如何,今天就不至於怎樣怎樣,云云。——還是晚了。
諸如此類,只要稍作留心,就會發現各種「晚了」,充斥在我們的左右,甚至就裝在我們自己的心裡,出自我們自己的口中。
然而,有趣的是,既然晚了,為什麼不馬上開始呢?既然晚了,為什麼不加緊趕上呢?
畢竟沒有人能改變過去,但每一個人都能創造未來——「晚了」屬於過去,未來卻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卻可以由我們自己來塑造。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按照發出這些感慨的人的標準/目標,他們感慨的那件事,確實是「晚了」——晚得已經值得開始了。
這個標準/目標就是,是否能夠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不是是否讓自己活得快樂與滿足。
40歲開始鑽研學問,對於要成為一代大師這個目標來說,確實是太晚了;
50歲開始運動,對於要成為奧運冠軍這個目標來說,確實太晚了;
……
但是,
為什麼做學問一定要成為一代大師呢?如果它能夠給自己帶來心靈的安慰,精神的愉悅,每天捧上一本書,讀上一小會,不也很好嗎?如果能夠尋找到一些新的啟發,發現一些被前人忽視的問題,不就更有一份意外的愉悅嗎?
為什麼做運動一定要成為奧運冠軍呢?如果它能夠帶給自己身體的健康,生活的品質,每天即使稍作運動,不也很好嗎?
推而廣之,為什麼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期許著得到別人的掌聲,得到世俗的認可?如果它能夠讓自己感到了快樂,感到了生命的意義,不就已經很好了嗎?
所以,所謂的「晚了」不過是對於追求功名而言的「晚了」,對於博取別人的豔羨,對於討得別人的喜歡的「晚了」。對於生命本身而言,只要還沒有到生命的終點,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晚了」。
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一件事,那就是完成從為人而學,為人而生,到為己而學,為己而生的轉化。將自己,將自己的生命從世俗的藩籬,功名的虛幻中解脫出來。不要去追求所謂的功名,不要去追求所謂的結果,而是聽憑內心的召喚,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去追求那些真正能夠讓自己感到快樂的東西,那麼就永遠不會晚——
喜歡做一種事,只要不期許著成功,那麼隨時都可以做,而且從這一刻開始,生命中就有了這份做的體驗,就有了這一段做的經歷。其實已經擁有成功。
愛一個人,只要不期許著佔有,那麼隨時都可以愛,而且從這一刻開始,生命中就有了這份愛的體驗,就有了這一段愛的經歷。其實已經擁有愛。
反過來,
因為必以成功為目標,而不去做那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麼生命中就會少了一段,因為做了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快樂;
因為必以佔有為目標,而不去愛一個自己真愛的人,那麼生命中就會少了一份,因為愛了自己的真愛的美好。
如果,為此而慨嘆「晚了」,那只能是自己葬送了自己。這一聲「晚了」也只能是蠅營狗苟者,為此前的自己吟唱的輓歌。
事實上,既然我們已經將此前的生命,淪陷給了世俗,那麼為什麼不從這一刻開始,爭取把後一半的生命留給自己呢?
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並非妄論。
對於重新找回自我,重新點亮自己的生命而言,從來就沒有「晚了」這一說。
從這一刻開始,無論這一刻距離生命的終點,還有數十年,還是只有幾年,幾個月,幾天,甚至幾小時,幾分鐘……只要從這一刻開始,開始去做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真實的我,那麼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會在這一瞬間,全部的回歸到我們的生命之中,而我們自己也會從此沐浴在生命的光輝之中。
通俗的講,至此,此生就沒有白活。因為即使下一刻死亡即將來臨,我們也可以以一個真正的人,真正的我的身份,去面對它。這就是孔子說的「可矣。」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什麼「晚了」的話,那麼就是一個人至死,也沒有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是什麼,至死也沒有正經的為自己活一把,而永遠是奔忙在討好世俗的道路上,永遠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與真愛,去換取一點可憐的他們的稱許,直到逐漸老去,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拿來與人交換的了,而被人無情的拋棄在陰影中,繼續唱他那首叫做「晚了」的歌。
與其明天繼續坐嘆「晚了」,不如今天就開始行動。
與其為不可改變的過去懊悔,不如從現在就開始,親自動手去創造未來。
與其在世俗的聚光燈下東張西望,縮頭縮腦,不如從這一刻開始,就去做一個昂首挺胸的真自我。這樣,就永遠不會再「晚了」。
沒有人能改變過去,但每一個人都能創造未來
沒有人能改變世俗,但每一個人都能創造自己
推薦熱讀《原易》,《周易》解讀力作,讀易必備工具書
推薦朱東老師國學微課堂《三字經精讀深解100講》
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國粹美尚微店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