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地球上早期生命導致前寒武紀矽鐵建造的形成嗎?

2020-07-01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是地球上早期生命導致前寒武紀矽鐵建造的形成嗎?

一般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在38億年前海洋剛形成之後就開始了[1],隨後,微生物生命進化出了可以分解水的光合作用而將氧氣作為廢氣釋放到海洋中[2], 這些氧氣與海水中溶解的鐵反應而導致鐵的氧化物的沉積。


是地球上早期生命導致前寒武紀矽鐵建造的形成嗎?

圖1 疊層石是最古老的生物化石記錄,表明在35億年前地球上已經有生命的存在


在地球上形成這種大規模的建造始於35億年前 (圖1),在18億年前由於大氣氧的增加和海洋的趨於氧化而急劇減少。矽鐵建造在全球都有分布。在南非和辛巴威有最老的矽鐵建造;在澳大利亞則有最大規模的矽鐵建造,在中國的華北地區也有大規模的矽鐵建造分布。矽鐵建造的形成是已知沉積地質學和地球演化理論中最具爭議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認為該過程記錄了地球上剛形成的微生物生命所形成的生物圈與其所處地質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條帶狀鐵建造給我們現在全球的鋼鐵工業提供了95%的鐵礦資源。關於這些條帶狀矽鐵建造仍有許多難解之謎,比如:① 它的沉積從什麼時候開始的?② 是什麼地質過程為它的沉積提供了巨大的鐵源,並通過什麼樣的機制將鐵輸運到海洋之中?③ 海洋中溶解的鐵通過什麼樣的機制沉積下來的?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④ 在它沉積的過程中對海洋的化學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已經充滿海洋的微生物世界又發生了什麼?這些都是自從發現條帶狀鐵建造以來地質學家們一直思索的問題[3]。


是地球上早期生命導致前寒武紀矽鐵建造的形成嗎?

圖2 前寒武紀矽鐵建造的矽質和鐵質條帶記錄了當時大氣、海洋和生物的信息


條帶狀矽鐵建造的特徵是以富鐵的和富矽的薄厚不等的互層建造(圖2)[4]。這種成分迥異的組成在任何露頭上均可看到,細的條帶只有近毫米而厚的條帶則達到米以上尺度[5]。這些鐵的沉積被稱為前寒武紀矽鐵建造。其含鐵量一般在15%以上,一般會在25%~35%。沉積的赤鐵礦或磁鐵礦一般會與燧石或鐵矽酸鹽-鐵碳酸鹽互層。即使在顯微尺度上,富鐵條帶與富矽條帶的邊界仍是很清晰的。在35億年前的海洋和大氣中幾乎沒有氧氣,由於Fe2+相比較於Fe3+在水中有較高的溶解度,海洋中積累了巨量的Fe2+。雖然多數人認為厭氧光合細菌對太古宙海洋中鐵的氧化起很大作用,但爭議仍然存在[6, 7]。如果不考慮反應效率的問題,有三種可能的反應機制可以氧化海洋中的Fe2+(圖3):① 被大氣中的氧氣所氧化;② 被紫外線照射引起的無機光化學過程氧化;③ 氧化 Fe3+作為生命光合作用的副產品。其中第一種可能性可以排除,因為即使很低的大氣氧濃度也足以抑制在較長的地質時間尺度上Fe2+的供應和積累。比如現代海洋的全球均一化時間大約在千年尺度,如果大氣中有游離的氧的話,會很快被Fe2+消耗完。但事實上在元古代有大量的鐵建造沉積說明那時大氣中游離氧濃度是很低的。


是地球上早期生命導致前寒武紀矽鐵建造的形成嗎?

圖3 矽鐵建造的三種成因模式

(a)藍細菌經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釋放到水體中氧化海底熱液釋放的二價鐵離子;(b) 紫外線照射促使表層海水二價鐵氧化;(c) 二價鐵作為電子供體直接參與光合作用過程,其結果是是產生三價鐵而不產生氧氣[12](新增配圖)


現在已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元古代早期的疊層石中的微生物是可以還原大氣中的CO2的,並且其還原CO2過程需要一定的光能但不是必須有氧參與的二步光合作用機制。雖然仍舊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光合作用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但在世界各地的古老地層,如太古代地層中普遍觀察到疊層石是公認的藍-綠細菌存在的證據[8],這種細菌在厭氧的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其副作用是產生氧氣。在大約27億年前晚太古代的海洋逐漸形成紫菌繁盛的局面[9],它與早期大氣氧的積累有聯繫。在隨後的近10億年中,紫菌的進一步繁盛把大氣氧的濃度提高到現在大氣氧濃度的1/4左右(圖4)。紫菌在這段漫長時期的繁盛一方面是由於其光合作用的能量過程具有優勢,另一方面它所產生的氧氣對大部分的厭氧微生物是有毒的。真核細胞在距今18億年的時候產生,又經過了6億~8億年的時間光合作用的功能終於出現在真核細胞之中。之後藍藻的出現和繁盛進一步把大氣氧的濃度進一步提高現在的水平[10]。而藍藻的後代-植物則在5億年前後出現,將地球表面裝點成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景觀。地殼中的鐵溶解到海洋中,再經複雜的地球化學和生物學過程而沉積。正是這種過程在地球早期的海洋中至少持續了17億年,並給地球表層的礦物學、地球化學特徵,水圈和生物圈的演化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是地球上早期生命導致前寒武紀矽鐵建造的形成嗎?

圖4 大氣圈氧含量、沉積物與海洋生物演化示意圖[13](新增配圖)

由於那時大陸仍處於形成和增長階段,全球的表面更多地被海洋所覆蓋,因此鐵的沉積也基本上是全球性質的。在澳大利亞哈莫斯利省的一個叫布羅克曼鐵建造是一個大約10萬km2的盆地,其中現在仍有鐵的沉積就超過50萬億t,而全球表面的沉積則至少有500萬億t的鐵[11]。到大約距今17億~18億年的時候,氧氣越聚越多,在將海洋中溶解的Fe2+消耗殆盡之後聚集在大氣中。在海洋和大氣中存在的氧氣也引起了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大災難。大量的在地球海洋中已經繁衍和演化了將近20億年的厭氧生物因氧氣破壞了其呼吸作用所必需的電子轉移過程而滅絕。但另一方面,由於生物開始適應有氧呼吸而逐漸擁有一個更有效地使用能量的生化機制,從而大大地加快了生物的演化。多細胞生命、藻類和原生動物生命隨後接踵而至,最終導致了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揭開生命演化最絢麗多彩的一頁。

撰稿人:李一良,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和生命科學學院, yiliang@hku.hk

本文摘錄自《10000個科學難題·地學科學卷》,科學出版社,2010.

主要參考文獻

[1] Mojzsis S J, Arrhenius G, Mckeegan K D, et al. Evidence for life on Earth before 3,800 million years ago. Nature, 1996, 384: 55-59.

[2] Widdel F, Schnell S, Heising S, et al. Ferrous iron oxidation by 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 Nature, 1993, 362: 834-836.

[3] Holland H D. The Chemical Evolu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Klein C. Some Precambrian banded iron-formations (BIF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ir age, geological settings, mineralogy, metamorphism, geochemistry, and origin. American Mineralogist, 2005, 90: 1473-1499.

[5] Lepp H, Goldich S S. Origin of Precambrian iron formations. Economic Geology, 1964, 59: 1025-1060.

[6] Catling D C, Zahnle K J, Mckay C P. Biogenic methane, hydrogen escape, and the irreversible oxidation of early Earth. Science, 2001, 293: 839-843.

[7] Konhauser K. Deepening the early oxygen debate. Nature Geoscience, 2009, 2: 241-242.

[8] Schopf J W, Packer B M. Early Archean (3.3- billion to 3.5-billion-year-old) microfossils from Warrawoona Group. Australia. Science, 1987, 237: 70-73.

[9] Brocks J J, Logan G A, Buick R, Rummons R E. Archean molecular fossils and the early rise of eukaryotes. Science, 1999, 285: 1033-1036.

[10] Catling D C, Zahnle K. Evolution of atmospheric oxygen. in: Holton J, Curry J, Pyle J. eds.

Encyclopedia of Atmospheric Scie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02, 754-761.

[11] Ewers W, Morris R. Studies of the Dales Gorge member of the Brockman Iron Formation, Western Australia. Economic Geology, 1981, 76: 1929-1953.

[12] Dupraz C, Reid R P, Visscher P T, et al. Encyclopedia of Geobiology.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1.

[13] Martin R. Earth's evolving systems: the history of planet Earth.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s, 2013.

相關焦點

  • 生命從無到有的前寒武紀
    儘管早在30多億年前生物就已經出現,但其進化卻長期停滯在很低級的階段,主要是是些低等的菌藻類植物,它們留下的化石說明的情況不多,而且保存這些化石的巖層又太多經過不同程度的變質,更使得地球的早期歷史不易被了解,所以才被劃入「隱生宙」。地質學家把漫長的前寒武紀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三部分。冥古宙(地球形成之初-38億年前)則有多種不同的稱呼。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生命真的是在寒武紀突然出現的嗎?
    一、 達爾文的疑惑早期的地質學家們研究地球歷史演變的時候,最主要的觀察對象就是我們腳下的巖層。這些巖層,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間內形成的,一般情況下越是古老的地層,被埋的就越深,越年輕的地層被埋的就越淺。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生命真的是在寒武紀突然出現的嗎?
    一、 達爾文的疑惑早期的地質學家們研究地球歷史演變的時候,最主要的觀察對象就是我們腳下的巖層。這些巖層,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間內形成的,一般情況下越是古老的地層,被埋的就越深,越年輕的地層被埋的就越淺。
  • 地球生命進化史上一大奇觀: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首先,在雲南昆明晉寧地區梅樹村寒武紀最早期地層中發現了梅樹村動物群,這是地球生命史上首次具有真正骨骼的動物群。八十年代初,在貴州甕安發現了六億年前的胚胎化石,將動物溯源推前了一大步。更令人激動的是1984年,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在中國雲南昆明附近首先發現了令世界為之震撼的化石寶庫——澄江動物群。
  • 【專題簡介】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
    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涉及早期地球演化、大陸形成與保存、板塊起源、超大陸旋迴等一系列關鍵地質過程,是當今地球科學研究前沿。早期地球的原始地核與地球圈層、地幔不均一與對流、陸殼、洋殼與板塊構造以及水圈、大氣圈和早期生命等起源問題,這些都是地球科學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也涉及與地球物質起源密切相關的宇宙和元素起源。
  • 專家稱大規模地殼運動或導致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1月20日報導,在地球45億年的漫長歷史中,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意義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那次突飛猛進的生命進化過程的結果是,幾乎所有現代動物門類都在地球上突然出現了。眾多的寒武紀化石記錄了地球上生命快速進化的歷程,但此次生命大爆發的原因仍然是個謎。
  • 地球是外星人的實驗室?寒武紀生命爆發,是外星人安排的嗎?
    自從人類在地球上出現開始,對地球之外的事情充滿了嚮往和好奇,古代人從仰望星空的時候,被宇宙的巨大折服了,人類文明開始發展之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所以對宇宙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難道說宇宙中的生命種子應該播撒在宇宙中的各個角落嗎?為何人類所看到的宇宙和想像中的大不相同呢?所有人都在疑惑的同時,有一位科學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宇宙中應該有其他生命的存在,只不過它們一直躲躲藏藏,它們在暗處,人類在明處,它們可以躲過人類的探索,甚至整個太陽系都是外星人的遊樂園,這就是說在人類還沒有看到的地方,有其他更高智慧文明的存在嗎?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不止一個
    1909 年7月,美國史密森自然博物館館長維爾考特(WALCOTT)在加拿大布爾吉斯山發現了6萬多塊5.1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的化石,顛覆了之 前「寒武紀乃是三葉蟲一統天下」的認識,展現了寒武紀絢麗多彩的生命現象,進一步放大了寒武紀生物與前寒武紀生物數量和種類上的巨大反差。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十種你想不到的可能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十種你想不到的可能科學建模,原創首發拉馬克、達爾文推崇進化的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他們認為大自然不會突然產生的生命形式。各個物種間都是有著一點一點,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在解刨學上,早期胚胎形態上加以解釋。生命形態總是微小變異的不斷積累,最終形成新的物種。然而,來隨著科學不斷進步,進化論卻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化石證據問題。
  • 5.4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謎底揭開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次生命大爆發?大爆發的過程又是什麼樣的?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領導的中英俄團隊最新研究發現,氧氣含量是控制寒武紀大爆發進程的最關鍵因素。相關成果於2019年5月6日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地球科學》。
  • 古生物學上的一大懸案——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在地球生物進化史上,寒武紀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代。寒武紀是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43億年前,結束於4.9億年前。基本就是在寒武紀開始後的短短數百萬年時間裡,包括現今動物幾乎所有門類祖先在內的大量多細胞生物突然出現,但在更為古老的地層中卻沒有找到這些動物的祖先化石,在生物考古學上,這些突然出現的種類繁多的生物化石,代表著在那個時期地球上突然出現了眾多的生物物種,這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約誕生在近40億年前,而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以單細胞形式存在,像是細菌和藍綠藻之類的。
  • 中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在距今約5.3億年前一個被稱為寒武紀的地質歷史時期,地球上突然湧現出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不約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現。節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等一系列與現代動物形態基本相同的動物在地球上來了個「集體亮相」,形成了多種門類動物同時存在的繁榮景象。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這一事實,並大感迷惑。他認為這一事實會被用做反對其進化論的有力證據。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它!
    節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等一系列與現代動物形態基本相同的動物在地球上來了個「集體亮相」,形成了多種門類動物同時存在的繁榮景象。這就是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也稱寒武紀大爆發,奠定了顯生宙生物演化的基礎。
  •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資料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地幔龍骨只在地球早期形成(大約在35億至15億年前的前寒武紀時期);並不存在現代的類似物。許多龍骨顯示出不同程度的分層融化消耗。這種層狀巖石圈的起源尚不清楚,可能表明早期地球有一種全球構造模式(板塊而不是羽狀構造)。作者利用在地幔溫度升高(比現在的溫度高150~250攝氏度)情況下,海洋俯衝伴隨弧—陸碰撞的模型來研究地幔龍骨的起源。
  • 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為什麼會突然經歷生命大爆發?
    關於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的起因,在學術上有多種說法,比如含氧量說、氣候說、地質構造說等等,也可能是各種原因的綜合,共同導致了這次物種大爆發。地球至誕生以來有45.5億年的歷史,目前人類有證據證明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藍藻,距今已有35億年的歷史,藍藻是一種原核生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並產生孢子來進行無性繁殖。
  • 達爾文或許也理解不了,生命為什麼在寒武紀集中爆發?
    至於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現在有一個共識,即地球最初是由大大小小的雲團形成的。在距今47億年前,它的質量已經增長到與現代地球相近了,這時候的地球被稱為原地球。
  • 5.5億年前生物再現?科學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或公諸於世
    科學家認為,地球誕生於45.7億年前。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而這一切,依然都還在研究中。
  • 5.5億年前生物化石再現?科學家:有助於了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科學家認為,地球誕生於45.7億年前。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而這一切,依然都還在研究中。
  • 5.5億年前生物再現?科學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或公諸於世
    科學家認為,地球誕生於45.7億年前。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而這一切,依然都還在研究中。
  • 直接推翻了進化論的地質學發現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現象,不符合上述進化規則,成為進化論無法解釋的「迷案」。 達爾文只好在書中這樣解釋:寒武紀動物的祖先定是來自前寒武紀動物,經過很長時間進化過程產生的;寒武紀動物化石出現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紀動物化石的缺乏,是由於地質記錄的不完全或是由於老地層淹沒在海洋中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