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展覽溫室近日完成完成整體修繕和設備更新,重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這是新中國第一座熱帶亞熱帶植物展覽溫室。記者了解到,修繕後的展覽溫室在保留了部分歷史遺蹟的同時,參照原有格局劃分8個具有不同生境的展室,收集展示2000餘種(含品種)熱帶亞熱帶植物,是我國北方地區獨具特色的熱帶亞熱帶植物展覽溫室。
據悉,修繕後的該溫室將於4月10日起開放。公眾只需購買一張進植物所北京植物園的門票,就可享受「一價全包」欣賞熱帶亞熱帶植物美景,包括首次展出的4種猴麵包樹,還有王蓮等等。
京城最老溫室舊貌換新顏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執行主任王英偉介紹,植物園於1956年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由中科院與北京市合作選址建設。它隔著一條香山路與北邊的北京市植物園相望。事實上,兩園同根同源,但分屬不同的管理體系,目標導向和建設成果也不盡相同。
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現有面積74公頃,以支撐科學研究為主,其中展覽區面積20.7公頃,包括樹木園、牡丹園、宿根花卉園、本草園、殼鬥區、水生植物區等15個專類園區和1個熱帶亞熱帶植物展覽溫室,共收集保存全世界各類植物7000餘種。
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展覽溫室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修建,是新中國第一個也是京城最古老的展覽溫室。1965年,該溫室由磚木結構改為鋼架結構,在當時是全國面積最大、設備最先進的展覽溫室,面積達1830平方米。溫室以收集保存和展示熱帶亞熱帶植物多樣性為主要目標,是植物園開展植物遷地保護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溫室內外不僅留存著與新中國外交相關的國禮植物,如菩提樹(印度)、木槿(朝鮮)、九重葛(越南)、矮生香蕉(古巴)等,還保存著科研人員引種收集來的珍稀植物,如黑桫欏、珙桐、紅皮猴麵包樹、錢幣馬尾杉等。
歷經50餘年的風風雨雨,這一處「姥爺溫室」在見證了祖國大發展的同時,也已壯士暮年,其功能大幅降低,再不能滿足珍稀植物遷地保育與科普展示的需要。
2018年,在財政部修購專項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對展覽溫室進行了全方位的修繕和改造。修繕後的溫室佔地面積2430平方米,包括四季花廳、棕櫚室、多肉植物室、水生植物室、菩提室、陰生植物室、果樹室、祼子植物室(內含有由舊溫室改建而成的食蟲植物室),具備安全穩定的主體結構、良好的透光和保溫性能,能夠依據不同生境需求的植物生長需要營造不同的環境條件,大大提升了植物多樣性保育和展示的能力,對植物多樣性的研究利用、遷地保育和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修繕後的展覽溫室多個展室獨具特色。
猴麵包樹水生植物室—水生植物用於白洋澱水源淨化,服務雄安新區建設水生植物室是我國北方地區為數不多的溫室分區。該展室實現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到沼生植物的全方位種植和展示。展室分南北兩部分,具有不同的溫度和水深,可以保育不同溫度需求的水生植物種類。南側溫度相對較低,以展示睡蓮科睡蓮屬植物為主,主要為熱帶睡蓮亞屬以及跨亞屬睡蓮中的44個種和品種。北側溫度較高,以展示葉片巨大的王蓮屬植物為主,可以實現公眾北方冬季觀賞睡蓮花開的願望。同時,展室中還有高可達5米的巨大的莎草科植物—紙莎草,葉片直徑可達2米的大葉蟻塔,還有天南星科最大的種類之一——可以抵抗颱風的暴風芋、紅樹林植物——木欖等珍奇水生溼生植物,其中很多種類是國內首次在植物園面向公眾展出。這些水生植物在滿足公眾觀賞的同時,還將作為環境治理的主角,用於白洋澱地區的水源淨化、環境美化等,服務於雄安新區建設。
裸子植物室—保留歷史遺蹟、重現進化歷史裸子植物室是國內少有的專類植物展室,用於收集原產自亞熱帶和熱帶的裸子植物種類,目前收集保存裸子植物100餘種,世界各地大部分裸子植物都能在這裡「安居樂業」。
本展室根據植物所科研人員在種子植物生命之樹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再採取原有的「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紅豆杉類、買麻藤類」的分類方式,而是將裸子植物展區分為四個區域:蘇鐵+銀杏、松科、買麻藤類以及其它松柏類植物,分別展示這四大類植物的代表性種類,更加科學地展示了裸子植物內部的親緣關係。當公眾在參觀時,仿佛在跨越億萬年的時空隧道,沿著生命之樹體驗植物的進化歷史,為公眾了解最新的植物系統學研究成果和生物進化提供一個鮮活的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留住新中國展覽溫室建設的歷史,裸子植物室中保留了一間老溫室作為歷史遺蹟,以「套娃」的形式保留在新溫室裡。為了充分發揮老溫室的功能和儘可能地利用寶貴的空間,結合食蟲植物喜歡高溼的空氣環境,展覽溫室巧妙地在將老溫室遺蹟開闢為食蟲植物展室,展出那些十分有趣的「吃蟲子」的植物,再現「植物大戰殭屍」的場面。
多肉植物室—「一帶一路「沿線的明星植物在長期的進化歷程中,多肉植物進化出了能夠適應乾旱的形態特徵,能夠充分適應乾旱缺水的氣候環境。植物園目前收集保存仙人掌科、番杏科和景天科植物等多肉植物1300餘種,本展室展出了其中的300餘種,包括大猴麵包樹、猴麵包樹、象腿樹等珍稀多肉植物。
本展室中的許多種類,是中科院植物所科研人員近年來積極響應「一帶一路」號召,在「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等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下,在對納米比亞、坦尚尼亞、肯亞、馬達加斯加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多次野外科學考察中引種收集到的特色植物資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展室中的非洲猴麵包樹屬植物。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植物所科研人員對非洲猴麵包樹屬植物的自然分布區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考察,採集到7種猴麵包樹的標本、果實,並已利用溫室條件成功繁殖出4種猴麵包樹種苗。「猴麵包樹家族」已在植物園安家落戶,這也是我國北方地區首次同時展出4種猴麵包樹屬植物。
借展覽溫室舊貌換新顏之際,植物園將舉辦「一帶一路」珍稀植物展—非洲猴麵包樹的故事,此次展覽以野外科考拍攝的猴麵包樹圖片為主,同時展出不同種類的果實、種子等。希望通過展覽,使更多的公眾了解猴麵包樹種群的瀕危原因,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提高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一帶一路」珍稀植物展——非洲猴麵包樹的故事猴麵包樹屬植物作為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最具代表性的植物類群,是維繫當地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和物種多樣性的珍稀植物,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近年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下,先後多次組織科研人員赴納米比亞、坦尚尼亞、肯亞、馬達加斯加等國對非洲猴麵包樹自然分布區域進行了科學考察。共採集到7種猴麵包樹的標本、果實,並已利用溫室條件成功繁殖出4種猴麵包樹種苗。「猴麵包樹家族」已在植物園安家落戶,這也是我國首次同時展出4種猴麵包樹屬植物。
借展覽溫室舊貌換新顏之際,植物園策劃了以猴麵包樹為主題的首場科普展覽,此展以野外科考拍攝的猴麵包樹圖片為主 ,同時展出其活體植物、果實、種子等實物。希望通過展覽,使更多的公眾了解猴麵包樹種群的瀕危過程,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以避免更多的物種陷入瀕危狀態。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航 值班 丁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