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陳燚去了德國慕尼黑展會。在展會上,陳燚遇見了IPG公司創始人Valentin先生,他是雷射器領域中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陳燚就光纖雷射器應用於雷射切割作了很詳細的交流。回國之後,陳燚腦海中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將光纖雷射器應用於切割,但當陳燚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國內很多同行和專家並不看好,他表示從光纖雷射器的性能來講,並不適合用來做雷射切割,認為陳燚不會成功。儘管困難重重,內外部的壓力很大,陳燚對光纖雷射器能用於切割還是有很大的信心。於是,陳燚成立了光纖雷射切割機研發小組,致力於光纖雷射切割應用開發。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困難,2KW的光纖雷射器用於切割,就連0.5mm不鏽鋼都切不了。憑著堅定的信念與強烈的使命感,經歷約半年時間夜以繼日地研發攻關,最終陳燚成功地把大功率光纖雷射切割機研製出來並推向市場。
在2010年和2011年,大族雷射剛推出該產品的時候就已經是一貨難求了,客戶蜂擁而至,基本上是排隊提貨。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很多專家和同行還是不看好,因為他認為該產品目前技術不成熟,實際應用中將會出現很多問題,認為大族雷射也一定會遇到很大的問題。陳燚深知,光纖雷射器技術集成度高,還不是很成熟,但它的耗能是二氧化碳雷射器的三分之一,效率是二氧化碳雷射器的兩到三倍,用戶的投資回報率很高,能真正給客戶帶來效益,創造出二氧化碳雷射切割機兩到三倍的價值,陳燚深信它能被用戶所接受。2011年,大族雷射在市場上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市場佔有率從2008年時的不入流上升到國內第一位,但直到2012年,光纖雷射切割機才真正地為廣大集成商及專家所接受。從那時候起,陳燚開始對雷射切割機的各個細節進行研究,並提出了產品的四化建設:標準化、模塊化、系列化和通用化,逐步實施全員質量管理,逐步完善大族雷射的產品,引領了全球大功率雷射切割技術向光纖雷射轉變,開創了雷射加工的新時代。
光學專家王大珩和王之江分別擔任公司科技顧問和副董事長兼總工程師
2000年10月,中國光學泰鬥王大珩院士蒞臨大族雷射參觀指導,受聘大族雷射科技顧問。
王大珩,男,原籍江蘇吳縣(今蘇州市),生於日本東京。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應用光學家。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研製我國第一堝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雷射器。在雷射技術、遙感技術、計量科學、色度標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是高科技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被稱為「中國光學之父」。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60年,世界上雷射技術問世,事隔一年,中國第一臺雷射器誕生於王大珩領導的長春光機所,他在解決晶體與氙燈的結構設計中起了重要作用。1964年,為了促進雷射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國科學院決定成立上海光機所,並由他兼任第一任所長。
多年來,由他領導創建的長春光機所已成為中國應用光學研究與光學儀器研製的搖籃,先後組建、援建了西安、上海、安徽和成都等四個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中國形成了四個光學基地的格局。通過研製大量中國發展高新技術配套的光學儀器任務,為國家培養一大批光學技術骨幹,形成了一支在應用光學與光學工程的研究水平上可躋身於世界之林的隊伍,使中國應用光學、光學機械及光電技術和光學工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03年10月,中科院院士王之江正式出任大族雷射副董事長兼總工程師。
王之江: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物理學家。江蘇常州人。專長於光學設計、成像和像質評價、光學儀器、光學信息處理、雷射器和雷射物理與雷射應用。他在光學設計與光學儀器方面發展了像差理論和像質評價理論,發表有高水平專著,完成了一批光學系統設計,有多種屬世界先進水平。在雷射科學技術方面:在雷射發明一年後,中國第一臺雷射器在他領導下完成,並在技術和原理上有所創新。七十年代,他領導完成的高能量高亮度釹玻璃雷射系統至今仍是這類器件的最高水平,其中解決的一系列理論及工藝問題,對我國雷射科學技術起到了開拓作用。八十年代又領導成功建成我國第一臺拉曼自由電子雷射器,並領導國家重大項目雷射同位素分離的研究任務,建成大型雷射-光學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