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什麼說走正道,做正事,就是對父母的孝

2020-12-05 牆角安全感那麼靜

實際上這一種父子之間的平等啦孔子也是贊成的,所以中國古代的儒家的文化講孝順的時候,實際上從來並沒有只是強調某一方面單方的義務,比如說只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義務,他在蔣子孝的同時甚至在前面在邏輯上他還強調叫副詞副詞,然後子肖如果一個父親不盡到養育子女的責任,那我想他老了以後一定要子女去孝順她,那麼這可能就有一點點的困難。

所以在今天我想提醒我們的青壯年,當你有子女之後拜託先盡你的責任,然後再想著去讓他對你孝順,這個不僅是我的觀點,這還是孔子的觀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觀點。好的,我們來看一看2.6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一下,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如何做才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擔憂他是否生病,我們先解釋一下孟武伯是什麼人?

孟武伯就是眾生摯愛就是我門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兒子,也是他的諡號來關於這一句父母唯其疾之憂,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說朱熹就認為這一句應該這樣理解,父母親愛惜子女就常常擔心孩子生病。那么子女如果能夠體貼到父母對自己的這種擔心,然後愛惜自己的身體,那就是孝順了,這個說的繞了一些彎子,這是第一種解釋了。

還有第二種解釋在父母的後面,比如說我們加一個逗號,父母罵唯其疾之憂,那什麼意思?就是說噢對待父母嗎?那你要特別擔心父母的身體,這種解釋可能在語法上我們要繞一個很大的一個彎,但是我覺得還有第三種解釋,這第三種解釋是馬蓉的解釋,我覺得這個解釋是最好的。

他說言孝子不妄為非為有疾病,然後是父母憂也,那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子女能夠謹言慎行,行為舉止合乎於道一,然後父母就對他不要有別的擔憂,只需要擔心他生病就可以了,我覺得這一種解釋是最好的,所以我剛才的翻譯也是照著這一個理解來翻譯的是父母只擔憂他是否生病什麼意思,那是排除法,只擔憂他是否生命,不擔憂他幹別的壞事,這就叫孝順了。

我們想我們一個人在小時候做學生的時候學習的時候能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讓父母為自己的學習擔心,這就叫孝順。長大以後為人誠實,做人善良,讓父母不為他的為人處事擔心,這也叫孝順。工作以後努力工作,團結同事,尊敬領導,儘是而信貸,這也叫孝順。交朋友的時候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與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幫助朋友,能夠為朋友做好的謀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果能這樣愛也叫孝順。所以我們說簡單的說走正道做正事,做正派的人就是笑。

孔子確實在很多地方都談論過笑,但是我說這一句最合乎於人情,也最合乎於人道。這一句很平實,但是你仔細想一想,這一句話說得真好,實際上孝順父母並不很難,孝順父母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自己。當你做好自己的時候,當你不讓父母為你擔憂的時候,這就是孝順。我們說實際上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並不很多,愛並不要求子女對他怎麼樣怎麼樣。父母親看待子女,他只是希望子女能夠平安健康幸福。

父母不願意為子女擔驚受怕,憂愁未來。一個人走正道,做正事,做正派的人,讓父母親不為她擔心,這就是孝。我們來看一看這個you are,父母唯其疾之憂看起來好像在說的是父母的you,實際上我們說這就是說子女的喲子女喲父母之憂,當你知道父母對你的最大的擔心是你不走正道的時候,那麼你能體諒父母的這個擔憂,順應他的這個擔憂走正道,做好事那就是孝順。

所以父母唯其疾之憂,那么子女子女為父母之憂而憂,這就是大孝順。好的,我們今天這一講就講到這裡。

相關焦點

  • 確立正確的人生志向,走正道行正事做正人
    確立正確的人生志向,走正道行正事做正人前面文章,我們可以說在分析問題的時候,一切都要從利益角度來分析,並且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和事實。然而,對於一個人來說,卻不能總是從利益出發的,因為人不僅包含了獸性還包含了神性,這就是人的複雜,可以通過自己的修行而達到不同的層次。
  • 釋迦摩尼佛說: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對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還是非宗教的家庭倫理關係中,慈孝父母都是擺在首位的倫理。二十四孝之齧指痛心人們常以「父慈子孝」來讚譽一個家庭的和諧;民間也流行著「世間百善,始於孝心」的說法。佛教的慈孝倫理是承借了儒家的慈孝倫理,《菩薩睒子經》稱:「人有父母,不可不孝。」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意思就是說,我其實沒病,就是不想見你!就是不給你面子。二,他非常可愛。孔子不但喜歡音樂,還會唱歌。如果別人唱的歌很好,他一定會請人家再唱一遍,心甘情願給人做伴唱。《論語.述而》中說道:「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孔子不會因為自己聲望高,是老師,就端著架子,裝模作樣。
  • 16.字源識字--老、孝、教三字的理解(教的本義是什麼?)
    就容易在工作中荒腔走調,影響教育的健康發展。表現在師生關係惡化,經常出現學生頂撞老師、打老師;表現在父子之間的關係上,不孝順,甚至出現殺父弒母這種極個別的極端現象。這些現象的產生的原因很多,但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偏離道統而造成的,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對教的片面理解的結果。教(校) 要想正確理解「教」的本意,我們先來分析「教」的結構和形狀。
  • 《西遊記》中船夫劉洪的啟示:要走正道,不走旁門左道。
    在《西遊記》眾多小人物中,劉洪只是一介船夫,大家對他的影響不是很深刻,由於其見財起意,夥同李彪謀害陳光蕊,並霸佔了陳光蕊的妻子殷溫嬌,冒名頂替做了江州知府。劉洪在這裡不說唐僧、不說陳光蕊、不說殷溫嬌,單說劉洪,可以說劉洪雖為船夫,可以說是才高八鬥、精通古今
  • 收藏│24孝故事,曾經的大毒草現在成了新經典?
    周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性格直率英勇,孝。早年家貧,他經常採野菜做飯,從百裡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去楚國,隨從的車馬有百乘,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他坐在錦褥上,享受豐盛的筵席,常思念雙親,慨嘆:「即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可以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得上是生時盡力,死後懷念哪!」5.
  • 李玫瑾:孩子一生必過的3個生日,建議家長別錯過,助娃走正道
    李教授說,在孩子長大到14歲的時候,家長不僅要祝賀他長到14歲,還要告訴他,14歲後他的很多行為父母都管不了了,這時候孩子要開始學會為自己的一些行為負責。父母們要告訴孩子,不要隨便拿他人的東西,不威脅他人性命,不要放火等等。
  • 正道才睡得香走得遠
    如果把賺錢的方法一點一滴毫無保留告訴所有的人,大家都覺得你這個賺錢的方法真對,真好,我佩服,這就是可持續的。這就叫大道,這就叫正道。為什麼價值投資本身是一個正道、大道?因為它告訴你投資股票,其實是在投資公司的所有權。
  • 被斷章取義經典名言警句,後半句說的才是真理,恍然大悟!
    1.上句:父母在,不遠遊 下半句:遊必有方出處:《論語·裡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譯文: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哭暈的理由:父母在,不是不讓你出遠門啊……2.上句:三思而後行 下半句:子曰「再,斯可矣」 出處:《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女寶寶取名:25個機靈聰明的論語女孩名字,每一個都很小清新
    一、《論語》名言佳句,修身養性,道盡人生哲理1. 君子貞而不諒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論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繞不過的一本書,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思想精華的結晶,只要句子選的好,名字組合的好,就會是一個不錯的名字。 1. 正棋出自《論語·鄉黨》:「席不正不坐」。解釋:正直、正當、純正、正在指為人清正廉明、正氣凜然。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如果自己能夠孝順父母,你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你的子孫,將來子孫也會孝順你。我們不僅需要關心家裡的老人,社會上仍有很多老人需要幫助,我們也要盡己所能,關愛今天的老年人,也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的行動宗旨就是「孝行天下,共建和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文化是湘潭大學軟實力的核心體現,湘大學子們也一貫在弘揚孝道、推廣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行動著。
  • 第二屆中國南京九九重陽頌慈孝論壇《慈孝萬裡行》周年慶圓滿成功
    隨著頒獎的結束,各位嘉賓領導上臺做了致詞分享。為什麼要這麼支持他呢?因為他幹了一件好事,他對我們中華民族注入的是正能量,他所光大的是中華民族良好的民族傳統,所以我一直在支持他,並且今天我再次向劉會長聲明我會永遠的支持你!
  • 《論語》求知|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有人說當在今日的開封市內,未必可靠。封人,官名。《左傳》有穎谷封人、祭封人、蕭封人、呂封人,大概是典守邊疆的官。說本方觀旭《論語偶記》。(2)楊伯峻:請見、見之,兩個「見」字從前都讀去聲,音現,xian。「請見」是請求接見的意思,「見之」是使孔子接見了他的意思。
  • 《清平樂》中提到的孝和禮,源於這兩部著作,盡顯傳統文化的精髓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夠愛護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愛戴恭敬的心去盡心盡力侍奉雙親,這樣的德行就會教化天下的黎民百姓,使得他們紛紛遵守並效仿,孝心和孝行遍布四海。這就是天子的孝道。
  • 父母的嘴,是烏鴉嘴還是神預言?說孩子「一事無成」結果成真
    但是,生活中你會發現,有的父母好像是存在於現實的「巫師」,能預測孩子的未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長大會不會有出息,但結果預言還成真了。 之前,我在網上看到一件真實案例,一個叫做範成金的33歲農村女孩,大學畢業十年還在家啃老。但是,小範小的時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靈氣的孩子,她喜歡設計衣服和鞋子,她的父母卻認為她不幹正事,用最刻薄的語言挖苦她。
  • 古人對「孝」字的理解和今人有這麼大的區別
    下面,我們先來分析「孝」字上部的「屍"字。理解了「屍"的含義,也就知道「孝」字的本義了。先秦時期,在說「屍"的時候,不完全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屍體的意思,「屍"字與中國古代「祭必有屍"的習俗有關。先秦時期,尤其是西周時,在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事項就是「屍祭"。"屍"字在先秦文獻中隨處可見。
  • 說點正事,你去過「變態反應科」嗎?
    說點正事,你去過「變態反應科」嗎?今天是第16個世界過敏性疾病日希望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不要忽視「暗藏殺機」的過敏性疾病過敏無小事一起來「過敏研究所」看看吧來源:人民網原標題:《說點正事
  • 品鑑先秦時期在孝文化薰陶下的養老政策
    孝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對家庭的忠誠、對父母的孝敬與對長輩的尊敬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孝文化並不只是單單對父母孝敬,孝文化的內涵其實是相當大的。作為個人,我們要孝敬父母,而作為社會中的成員或者是國家的一個成員,我們則需要對社會中的老人有足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