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17 23:18:38
此次全會的主題為「主動融入『雙循環』、齊心唱好『雙城記』,加快建設國家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確立這一主題的考量之一,就是從成渝雙核基本特徵和比較優勢的建構邏輯出發,系統謀劃建設高質量增長極和動力源,擘畫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區域協同共興的科學路徑。
每經記者 程曉玲 每經編輯 楊歡
「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賦予成都引領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政治責任,成都已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中的重要支點,要求我們提高政治站位,以城市快速發展助力國家戰略實施,引領帶動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7月17日,成都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楊俊在「解讀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7月15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舉行。全會以「主動融入『雙循環』、齊心唱好『雙城記』,加快建設國家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為主題,審議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堅定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的決定》(下稱《決定》),討論了《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總體方案(討論稿)》(下稱《方案》)。
「這次全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了《決定》、討論了《方案》。」楊俊介紹,《決定》立足「齊心協力做好共同的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對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作出全面系統部署;《方案》準確把握踐行新發展理念示範區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提出了「五個新」的戰略定位、「六個率先」的實現路徑,兩者各有側重、相互銜接,構成了新時代成都改革發展的行動指南。
「加強成渝合作,強化極核效應」「突出生態型、高質量、人本化、有韌性的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特質」「加快形成以新經濟為主動能的新優勢」……一系列重磅部署背後有何考量?成都下一步將在哪些領域落實具體舉措和創新突破?發布會上,成都市發改委、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新經濟委等部門負責人作出相關解讀。
成渝4個「共建」 打造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
縱觀世界極核城市的成長軌跡,幾乎都離不開國家戰略布局的加持。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並明確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兩中心兩地」戰略目標。這標誌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歷史上,成渝自宋代以後歸統一體,一直是引領川渝乃至西部地區發展的「雙子星」,雙核格局延續至今,經濟總量在川渝地區佔比從1997年的52.1%提升至2019年的57.8%。
如今,在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決策背景下,成渝地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窗口期。
楊俊在發布會上介紹,此次全會的主題為「主動融入『雙循環』、齊心唱好『雙城記』,加快建設國家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確立這一主題的考量之一,就是從成渝雙核基本特徵和比較優勢的建構邏輯出發,系統謀劃建設高質量增長極和動力源,擘畫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區域協同共興的科學路徑。
新形勢下,成渝「雙核」如何發揮比較優勢、共同打造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
楊俊表示,本次全會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中心兩地」的戰略目標,提出了與重慶共同打造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的重點方向,總體可以用4個「共建」來概括:經濟中心方面,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科技創新中心方面,共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策源地和先進要素窪地;改革開放新高地方面,共建面向世界連結亞歐的戰略通道和門戶樞紐;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方面,共建高質量公共服務體系。
「成渝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關鍵在產業。」成都市發改委主任楊羽列出一組數據——2019年,成渝經濟總量分別為1.7萬億和2.36萬億元、相當於全球國家經濟總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兩地產業結構相似係數達0.96,產業同質構成了對外競爭的規模優勢,計算機產品產量已佔全球1/3、汽車整車產量已佔全國18%,「具備了參與全球競爭、帶動區域發展的實力」。
楊羽表示,面向未來的成渝產業合作,要改變區域市場定位,放眼亞歐大市場,加強產業圈協作和產業鏈合作,以產能規模、龐大市場和創新能力為支撐形成比較競爭優勢。
公園城市先行先試 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成都樣板」
作為公園城市提地和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首倡地,成都對於城市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已有多年探索。於成都而言,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可以說進一步明晰了推動城市全面轉型的路徑方向。
楊俊在發布會上透露,成都將加快推動城市發展方式、經濟組織方式、市民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方式全方位轉變,為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成都樣板」。
記者注意到,此次全會討論的《方案》明確了「5個新」的戰略定位——打造高質量發展新極核、區域合作發展新典範、美麗中國建設新示範、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高品質宜居生活新標杆,並提出突出生態型、高質量、人本化、有韌性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特質。
「需要強調的是,在推進『生態型』公園城市建設的同時,市委系統提出的『高質量、人本化、有韌性』等公園城市其他建設內容,我們也會在工作中同步抓好落地落實。」楊羽說。
在具體舉措方面,此次全會提出,要在生態價值轉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現代治理能力提升、創新空間治理4個方面先行先試。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公園城市區別於傳統城市發展理念的標識,成都將如何在生態價值轉化上做到先行先試?
楊羽向記者表示,成都將聚焦城市級、產業級、產品級生態資源運營,圍繞「三個創新」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推動自然資本增殖,具體包括創新構建城市級綠色發展動力機制、創新生態資源產業級轉化路徑、創新產品級生態投入平衡機制等。
以新經濟為主動能 發力城市競爭「新藍海」
聚焦「改革創新」第一動力,此次全會還明確了成都構築城市比較優勢和培育區域發展動力源的著力重點。培育城市發展新優勢,重點之一就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形成新經濟為主動能的新優勢」。
據成都市新經濟委黨組書記盧鐵城介紹,自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以來,成都順應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產業結構變革,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鮮明提出聚焦「六大形態」、構建「七大應用場景」,著力打造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目前新經濟總量指數、活力指數、競爭力以及新職業人群數量等均排名全國前列、領跑新一線城市。
「這次全會,市委提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以新經濟為主動能的新優勢,對新經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展現了城市發展雄心。」盧鐵城表示,這背後有三個維度的考量。
從國家發展維度來看,蘊含著堅定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引擎的政治擔當,推動城市從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向動力源的「輻射效應」轉變;從城市發展維度來看,蘊含著堅定推動城市動力轉換、形成城市未來競爭新優勢的規律遵循;從產業發展維度來看,蘊含著堅定推動新經濟創新發展、加快產業躍升發展的城市追求。
「新經濟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力量、城市競爭的『新藍海』。」盧鐵城介紹,通過發展新經濟,有利於擺脫產業從國外到國內、從沿海到內地進行梯度轉移的「宿命」,在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中實現由跟跑承接到創新領跑的角色轉變。下一步,成都將從加速新基建、營造新場景、培育新主體、發展新產業等方面發力,構築新優勢、增強內生動力。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