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於向來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來說更是如此。在德國,幾乎做任何事都要按照規矩執行,即標準(NORM)。
今天為大家揭秘享譽全球的德國標準:
德國標準是「定」出來的
標準的制定,需要通過權威的專業機構。德國最權威的能夠制定標準的機構叫做德國制定標準研究所協會(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e. V. ),簡稱 DIN,類似中文發音「定」,顯然已把制定標準設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個制定標準的研究所並非官方組織,而是民間機構,職責也只是協調各行業領域的專家,甚至是業餘愛好者提出標準方案。這些標準提出後只是作為推薦使用,並不是一定會被採納,只有各級機關或企業把 DIN 的某項標準建議列入法規章程,才真正算在相應範圍內有了制約作用。
德國制定標準研究所協會(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e. V. )
1918 年 3 月,第一個 DIN 標準出臺,這個標準是關於機械製造中零件圓錐銷的。在之後的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新問世了 3,000 個 DIN 標準,1948 年 DIN 標準增加到了 8,200 個。如今每年大約有 300 個新的 DIN 標準產生,同時部分舊標準會被淘汰。
目前,德國 DIN 標準總量達到 3.4 萬個左右,涵蓋機械製造、土木工程、航天航空、計算機、環保、光學及服務等各行各業。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務,比如紙張大小 A4、A5 的定義,也都是來自 DIN。
「標準」促進經濟發展
為什麼要設定這些完善的標準呢?德國人還要進一步探究其意義。為此,在 2003 和 2004 年,來自德國經濟、政治、科研和制定標準領域的各界代表共同商榷,做出了 DNS(Deutsche Normungsstrategie) 宣言,詮釋德國的標準制定策略。
宣言明確了標準化於國於民的五大好處,綜合起來就是:在德國,制定標準和規範化有助於經濟和社會發展,可以塑造、強化及擴展地區和全球市場。這句聽起來很標準化的話,通俗來說就是:有了標準就可以更多更容易地賺錢。
這樣想來,德國的貿易順差連續幾年都居全球之冠也是理所當然的。2016 年,德國貿易順差又創新高,達到了 2,970 億美元,再次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順差經濟體。
德國為什麼能有這樣傲人的成績?這是因為德國人非常重視細節與「天職」。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更要遵守企業道德、標準,精益求精地製造產品,這就是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
責任編輯:Ke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