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粒青稞都凝結著他的心血-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26 光明數字報

    【時代先鋒】

    尼瑪扎西,西藏歷史上第一個農業博士、國家青稞專項首席科學家、被譽為「青稞王子」、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

    清瘦的身材,紫外線長年照曬下臉龐略顯黝黑,嘴角留著很有個性的小鬍子。性格隨和,謙虛、低調。短短55年的人生中,他先後主持和組織實施了40多項國家和自治區級的重大農牧業科技攻關項目,親自選育青稞新品良種16個,首次實現西藏近30年來青稞品種更新換代和青稞總產達80萬噸的歷史紀錄,推動青稞全產業鏈發展,從戰略的高度謀劃高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格局。

    有人說,今天西藏人民吃的每一口糌粑面,都有他的科技貢獻;農牧民每一張豐收的笑臉,也映現著他的汗水和付出。

逐夢青稞增產農民增收

    尼瑪扎西出生在山南市扎囊縣傑林鄉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人生軌跡有一條清晰的主線,那就是始終圍繞著青稞的良種研究和推廣展開。

    作為西藏人民的主糧,青稞如今佔本地糧食作物的70%左右。由於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生產方式落後,直到20世紀90年代,青稞畝產也只有250公斤左右。

    他從小吃糌粑長大,兒時的記憶裡,父母辛辛苦苦種一年的青稞卻總也不夠吃。於是,如何提高青稞產量、解決溫飽,成了他一生最執著的追求。

    1982年,尼瑪扎西考入西北農大農學系;1985年大學畢業後被選送到北京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進修;1992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學進修深造一年的機會;1995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1999年,他成為西藏歷史上第一個農業博士。

    曾經,國內外科研機構高薪聘請尼瑪扎西任職,但他毅然選擇了回藏工作。在高原從事農業科技研究是困難的,他卻從不後悔。「我的人生早已註定,父老鄉親期待的眼神,就是我奮鬥的方向。」

    青稞本品種種植,在西藏已有上千年歷史,地力貧瘠、品種退化,是產量不高的主要癥結。但要選育優良的新品種,好比大海撈針,不少農業科技工作者即使畢其一生也不得其一。尼瑪扎西沒有退縮。他開始了對上千份青稞品種進行系統鑑定,天天撲在青稞地裡。「往往是今年看上去有點希望,明年一種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織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

    在長達19年的潛心鑽研摸索後,功夫不負有心人,2002年,他幸運地在白朗縣發現了理想中的青稞苗,「籽粒、顏色、株高、秸稈韌性都非常好」。以此為基礎,他反覆進行各種試驗,終於在2013年「藏青2000」新品種通過審定。當年,這一新品種推廣種植逾10萬畝,平均畝產達350公斤,創造了青稞畝產的歷史新高。

    他還帶領創新團隊先後選育出了20多個春青稞優質新品種(系),其中鑑定出的「藏青148」和「藏青690」青稞新品種曾一度成為西藏適宜地區的主栽品種。到目前,西藏高產優質的新品種推廣達百萬多畝,佔全自治區青稞種植面積的50%以上,惠及雪域高原上百萬農民。

農業科技工作者,要把農民當親人

    位於拉薩市金珠西路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二樓的院長辦公室,經常可見專家學者、科技人員的身影,甚至鄉村幹部、農民都是這裡的常客。即使與農民交談,尼瑪扎西也總是用一個筆記本,認真記錄他們對新品種示範推廣中的經驗、體會和科技需求。

    為選育出更加優良的新品種,尼瑪扎西每年都要在試驗田裡和農民一起待上五六個月,每天觀察作物的顏色、性狀等,從耕地、播種到收割、打場、考種,對成千上萬的育種材料進行對比觀察鑑定,積累素材。在緊張的勞動之餘,他還帶隊走鄉串戶,同時收集了1500多份農家青稞品種,摸清了西藏青稞品種的家底。

    2013年是「藏青2000」大面積示範推廣的第一年,也是最關鍵的一年。臨近播種,他在北京開會,會議一結束就急匆匆飛回拉薩,第二天天還沒亮,就坐車趕到了白朗縣。他不顧高反,在田間給農民講解怎麼種、每畝地播多少斤種、播種深度是多少,要施多少肥,從這塊田講到另一塊田,很多農民都圍上來詢問技術細節,他不厭其煩地一個個回答。

    中午餓了吃方便麵,直到天黑,農民都離去了他才回到住處,晚上加班把當天指導農民的情況寫到本子上。就這樣,一次在鄉上待了半個月直到春播結束。

    他的大學同班同學、同事禹代林記得,僅2013年他到白朗下鄉就不下10次,指導推廣「藏青2000」新品種。禹代林曾經問他,這麼辛苦,這麼勞累,到底圖個啥?他說,看到豐收的景象,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他常說,要做好三農工作,首先要熱愛農民和這片土地,你要把農民當成自己的親人,把這片土地當成自家的土地。要把複雜的技術,在操作上簡易化,理解上簡單化,讓農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讓技術更好適應農民。做好農民工作,要用樸素的語言,農民的語言,形象的語言。不僅如此,還要有奉獻精神、犧牲精神,要蹲得下身、沉得下心。

科技人才,是支撐西藏農業發展的關鍵

    「身體還有沒有不適?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什麼困難?」對於來自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的援藏博士團成員劉秀群,尼瑪扎西總是交待又交待,「高學歷人才是我們的寶貝,一個人在西藏工作十分不易,一定要照顧好他的生活。」

    剛到西藏,劉秀群主要負責績效改革,建立激勵機制。尼瑪扎西告訴他,這項工作的關鍵就是如何更有利於培養人才,讓人才活起來,我們沒有好的條件待遇,我們只有感情留人。

    在尼瑪扎西的主導下,西部唯一建立在農科院的省部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青稞犛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西藏,另外還建立了「青稞栽培育種」「青稞全產業鏈」兩個創新團隊和一個院士工作站,然而這些都需要人才的支撐。

    劉秀群說,有一次自治區組織部召開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會議,其他領導專家只是表態發言,而尼瑪扎西院長親自寫了整整4頁農科院人才引進方面的意見建議。深受感動的劉秀群,在援藏一年工作結束後,主動提出再次援藏一年。

    除了從外引進人才,尼瑪扎西還十分重視對基層農民技術骨幹的培養。他說,我們要培養一大批的當地農民科技特派員和青稞種植能手,這些當地農業技術骨幹本身是農民,以一戶帶動十戶,十戶帶百戶,這樣農業技術非常容易推廣開來的。

    求賢若渴是尼瑪扎西對待人才的態度。農科院農業所副研究員、博士達瓦頓珠,提到尼瑪扎西院士至今仍感動不已。他永遠忘不了在大學到讀博士期間,尼瑪扎西從並不豐厚的工資中拿出部分支持他的學業。甚至有一次,尼瑪扎西生病住院期間,接到達瓦頓珠學校交費通知,他立即囑咐妻子拉瓊去銀行轉帳。

    受他的影響,達瓦頓珠從中國農科院完成博士學業後,回到西藏報考了自治區農科院,並工作至今。

豐收,是對農業科技工作者最大的褒獎

    以尼瑪扎西的專業學識和對西藏農業的貢獻,參評院士是眾望所歸。年初,當科管處德吉曲珍接到自治區科技廳要求申報院士的通知後,因尼瑪扎西一直忙於公務,就和同事幫他組織申報材料,但他卻忙得沒時間過目。

    申報截止日的前一天,在德吉曲珍再三催促下,他粗略看了一遍,對她說:「我還有很多事要去做,個人榮譽的事就先擱一擱吧,今後有的是機會。豐收,才是對我最大的褒獎。」

    對個人的事,他抽不出時間。但在辦公室,他經常做一個工作方案到凌晨兩三點。家人等待他的飯菜熱了又涼,涼了又熱。他血糖高、身體不太好,同事們經常勸他在工作上抓大放小,他說,在我的概念裡就沒有大小,只要有時間,就要把工作做得最好。

    「以前主要是增產,現在老百姓要增收,就得延長產業鏈。」根據國內外對青稞研究的發展趨勢,尼瑪扎西和同事首次對西藏青稞的營養品質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先後對13份育成品種進行了葡萄糖含量和蛋白質等的測定,證明西藏青稞籽粒中含有較高的葡萄糖,他的目光開始瞄準青稞系列產品開發,以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他鼓勵和支持企業涉足青稞加工領域。在他的幫助指導下,目前西藏已有50多家規模以上的青稞加工企業,通過「科技+企業+農戶」的模式開展精準扶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說:「青稞加工正從傳統食品加工為主向現代多樣化食飲品加工方向迅速發展,逐步成為一大特色產業,青稞產業鏈的延長將大大造福高原農民。」

    圍繞農民,圍繞增產增收,尼瑪扎西想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然而,今年9月5日,即將豐收的季節,他在又一次科學探索青稞的徵途中,不幸因車禍永遠告別了畢生追求和熱愛的事業。

    斯人已逝,但他為高原大地的豐收,潛心科研、無私奉獻的精神,將長久留在西藏各族幹部群眾的心間。

    (本報記者 尕瑪多吉)

相關焦點

  • 尼瑪扎西:每一粒青稞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短短56年的人生中,他先後主持和組織實施了40多項國家和自治區級的重大農牧業科技攻關項目,親自選育青稞新品良種16個,首次實現西藏近30年來青稞品種更新換代和青稞總產達80萬噸的歷史紀錄,推動青稞全產業鏈發展,從戰略的高度謀劃高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格局。  有人說,今天西藏人民吃的每一口糌粑面,都有他的科技貢獻;農牧民每一張豐收的笑臉,也映現著他的汗水和付出。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西藏青稞領域首席科學家尼瑪扎西逝世
    在青稞收穫的季節,記者從多個渠道證實,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尼瑪扎西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出差途中不幸發生車禍,經搶救無效,於2020年9月5日17時57分在阿里逝世,終年55歲。西藏日報微信公眾號也在今天上午推送了《悼念!尼瑪扎西同志逝世》的文章。「天堂沒有往來的車馬,大地滿是青稞的金色。」「世界青稞之父,西藏青稞領域首席科學家,西藏農科的領軍人,深感痛惜、一路走好!」此文一經刊發,許多網友留言悼念和緬懷。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丘成桐:傳奇中的傳奇-光明日報-光明網
    儘管性格與佩雷爾曼截然不同,但哈密爾頓也是個奇人,他特立獨行,寧肯去海裡衝浪,去自己的莊園裡騎馬,也不會花時間去讀別人的文章,更少讚譽他人。他一切公式都要自己思考,自己推導,從不隨波逐流。    我曾想,也許哈密爾頓一句肯定便足以令佩雷爾曼衝出他的那個離群索居的小屋,重歸數學研究,這或許可以改變數學發展的歷史。
  • 高倍放大鏡裡的堅持-光明日報-光明網
    謙虛、儒雅,這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    年近90的他,斜倚沙發,耐心等待著我們架起機器,調好燈光。    在他身旁,立著一個兩米高的書櫥,裡面陳列著中國法律史學的幾部扛鼎之作,浸透著晉藩先生和幾代法制史學研究者多年的心血,也是新中國70年來法制史發展的縮略。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我們小鎮,有那麼一個人,人們在過節的時候都會記得他,記得給他送一個「提糖」,或者送一角「月餅」。那個人就是我們的老師,一介寒微的教書先生。儘管一介寒微,卻在「天地君親師」裡佔有一席地位;儘管一介寒微,或可以教導出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當然,我們小鎮上很少有人有如此高的奢望,並不曾希望先生把孩子推出龍門,只要孩子能識幾個字,能看住「門戶」,就全憑了人家教書先生。
  • 尖峰嶺上的星光-光明日報-光明網
    尖峰嶺臨海,所以氣候和海南島腹地有所不同,明顯乾燥得多,甚至看不出一點雨季的跡象,路邊的草葉都有些枯黃。從山腳開始,各種蝴蝶就在路邊晃來晃去,考驗我們的眼力。偶爾有甲蟲笨重地飛過,基本上是從高大的喬木飛機失事般地栽進灌木林裡,甲蟲的飛行經常是這個德性,感覺這些微型飛機的駕駛員,都是些魯莽的新手。不管怎麼樣,這些蝴蝶和甲蟲,讓我對陌生的尖峰嶺充滿了期待。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年輕人也捉螢火蟲,裝進火柴盒裡,在他的戀人面前,輕輕拉開,瑩瑩地照著戀人的臉,照著戀人泉水一樣的眼窩。他們坐在樹下,整個人間只剩下一盒螢火蟲的光。    螢火蟲,作為時間的信使,它準確預報:冬季遷徙而來的候鳥已悉數離開,回到了母地。鳳頭麥雞回到了中南半島,帶著它們成群的兒女。青腳鷸一路向北,飛回西伯利亞。斑嘴鴨和綠頭鴨,越過太平洋,回到了北美和歐洲。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平頂的白色樓房一座挨著一座,黑框的門窗上裝飾著條條漂亮的短皺簾,家家的樓頂上五彩經幡飄飛……古城民居的建築風格獨特,色彩鮮明,無論是顏色還是造型,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拉薩古城》,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    由於大氣透明度高、光照時間長,拉薩還是有名的「日光城」。「那裡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拉薩的天空》,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
  • 文藝界在行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比如,重慶市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韓詠秋編寫並錄製了《疫情防控順口溜》:我們大家都記牢/人多莫去湊熱鬧/出門記得戴口罩/走親訪友都取消/在家過年防護好/外地來客要報告/避免疫情不知曉/防護人人都做到/家園明天更美好;北京曲協的孫宏超編寫了快板《防疫凱歌》:取消走訪和聚會/網絡視頻來拜年/出門自覺戴口罩/洗手消毒防病源/人多地點不久站/公共場所不吐痰/發燒發熱及時報/絕不散播傳謠言
  • 浸潤 - 浸潤-光明日報-光明網
    以至於後來,筆下越來越簡淨,那些枝枝蔓蔓都被芟除了,剩下一些意筆。現在回想,幾十年時日就是在不斷書寫的動作裡過去的,沒有人來引導,自以為是,因為跟著古人走,還算順利,最後就成了今日的筆調。    一個人在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動筆,沒什麼目的,只是以執筆書寫為歡心,日日寫去。那時經濟貧困,飽也寫,飢也寫,算是窮開心地過完童年生活。
  • 青稞產品漸成雲南藏區最佳伴手禮
    26日,位於香格裡拉古城的超市內,不少外地遊客站在青稞產品的貨架前,精心挑選代表雲南藏區的特色伴手禮。  超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往年外地遊客在選購商品時,更青睞本地出產的犛牛肉製品和葡萄酒,而近兩年以來,當地企業生產的青稞深加工產品,如青稞酥餅、青稞花、青稞麵條、青稞鮮花餅等,也逐漸被外地遊客和本地消費者所認可,銷售情況一年比一年好。
  • 慈姑 - 慈姑-光明日報-光明網
    它的長相很特別,圓頭圓腦,大者如桃,小者如慄,每一顆都帶有一個頂芽,俗稱「慈姑嘴子」,彎彎地翹著,好像是一個個十分俏皮的逗號。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慈姑,一根歲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子,故以名之。」這段話後來編成了一段民間傳說。說水中生長的慈姑,一月生一個,十二月便生十二個,到了年終把它從泥地裡挖出來,根上就會生有十二個白白胖胖的小慈姑。
  • 焦作:五官醫院免費治療白內障-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了幫助白內障患者特別是貧困家庭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焦作市五官醫院結合自身專業特點,積極爭取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動承擔衛生扶貧任務。兩年來,連續兩次爭取到中華健康快車項目,連續三次爭取到「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項目。醫務人員走遍六縣市五區的118個鄉鎮街道,1000餘個行政村,診查病人3.3萬人次,建立白內障病人檔案8000餘例。他們的口號是:「不漏掉一位貧困白內障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