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嶺上的星光-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3 光明數字報

    那年5月的一個下午,海南島晴空萬裡。我和昆蟲學家張巍巍向尖峰嶺進發。

    巍巍是尖峰嶺的熟客,電話約來一輛三輪車在路口接。於是,我對尖峰嶺的第一次瀏覽,便是在突突突突的粗野的伴奏聲中進行的。尖峰嶺臨海,所以氣候和海南島腹地有所不同,明顯乾燥得多,甚至看不出一點雨季的跡象,路邊的草葉都有些枯黃。從山腳開始,各種蝴蝶就在路邊晃來晃去,考驗我們的眼力。偶爾有甲蟲笨重地飛過,基本上是從高大的喬木飛機失事般地栽進灌木林裡,甲蟲的飛行經常是這個德性,感覺這些微型飛機的駕駛員,都是些魯莽的新手。不管怎麼樣,這些蝴蝶和甲蟲,讓我對陌生的尖峰嶺充滿了期待。

    在離鳴鳳谷最近的避暑山莊安頓下來後,巍巍想休息一下。我獨自沿著公路溜達了一圈,查看植被、溪流的基本情況。我也小心地進入了一些雜灌地帶,看看有什麼好玩的東西。在熱帶雨林工作,我一直非常小心,因為有太多有名的毒蛇了。據說,在我們入住的前一天,幾個山莊的工作人員,還圍剿過一條眼鏡王蛇。

    讓我意外的是,將近兩個小時的搜索,一無所獲,沒有發現任何值得我好好觀察和拍攝的東西。這就是著名的尖峰嶺?有2000種昆蟲的尖峰嶺?我有點驚訝。總結了一下,這條公路兩邊植被相對單一了一點,多是低矮的竹叢,看上去有點像矢竹屬的種類。竹叢中一般昆蟲相對少一些;另外,路邊有高大的喬木,沒有其他過渡的豐富雜灌,也沒有花朵。所以,白天在這樣的環境下搜索,自然會有這樣比較鬱悶的結果。

    吃飯的時候,我們分析了狀況,白天還是應該進鳴鳳谷,深入雨林深處觀察拍攝。晚上掛燈誘蟲之餘,那條公路反而值得去,一是夜晚活動的昆蟲在公路兩邊容易發現,二是高大的路燈,一定會吸引很多大型甲蟲過來。

    飯後,我們在屋頂掛的誘蟲的燈已亮起來了。由於居高臨下,四周樹冠都有光亮射到。只有十多分鐘的樣子,一隻大型蛾子撲了過來,在燈光前亂舞了一陣,停在地面上。它飛的時候,甩動著漂亮的鳳尾,讓我們一眼就認了出來,大燕蛾!這是一種非常像鳳蝶的蛾子,屬於燕蛾科,這個科的蛾類因形體大,也漂亮,是很多標本收藏家比較偏愛的。

    我欣賞了一陣大燕蛾,沒打算拍攝。我相信會有更多有趣的東西飛來。這就是掛燈的好處,從密林深處,燈光就像巫術一樣,召喚著趨光的昆蟲,逼使它們陸續飛來報到。不一會兒,一些可愛的小昆蟲,陸續到了燈光下的白布上。很小的天牛,很小的甲蟲,很小的……咦,我簡單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白布上那個揮舞著一對利爪的是什麼啊?!螳蛉,一隻超小的螳蛉。

    螳蛉的前足像兇猛的螳螂,翅和腹部像纖弱的草蛉,它真是一個奇特的進化的產物,把兇猛和纖弱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在野外發現螳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經在西雙版納的野象谷溪邊一棵樹上發現過一隻螳蛉,在我小心用相機對焦的時候,警惕的螳蛉展翅飛走了。過了好幾年,我還記得我對焦時的心跳和發現它飛走時的巨大的惋惜。後來,再見到螳蛉,都是燈誘而來的。

    來不及想得太多,我小心地把螳蛉引到草叢中——因為在布上,它和眾多的大蚊和蛾子擠在一起,沒法拍攝。它很滿意這個新的活動場所,在草葉上迅速地活動開了。我也迅速調整好相機參數,開始了瘋狂的連拍。作為雨林愛好者,我最迷戀的也是這個時候。眼前,只有眼前,才是全世界的中心,一切事物一切時間都圍繞著這個中心——萬籟俱寂,只有這優雅的物種,在眼前輕盈舞蹈。而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對準它拍個不停,用相機凝結這些奇蹟般的時間和場面。啊啊,在這樣的夜晚,興奮又急促的快門聲,是最美好的音樂。

    當晚進行了兩次巡遊式夜拍。

    第一次,就是順著公路,看看兩側有什麼有趣的物種,另外就是每到路燈下,必駐足仔細搜索。白天一無所獲的公路兩側,夜晚露出了真容:

    一隻碩大的樹蛙,在比我們頭頂還高的地方悠閒地掛著,一動不動。它趾上的吸盤,一覽無餘。我在重慶和雲南,多次拍到更小的雨蛙,而其中最常見的華西雨蛙,體型小,非常精緻,可以趴在樹葉上。這隻樹蛙明顯大得多,顏色也不是綠色。我們還發現了蛙類的剋星,一條蛇,不過,暫時還是一條小蛇,在陰溝裡尋找小蟲充飢。

    在一叢植物的根部,發現了一種沒見過的虎甲,數量不少,估計這是它們白天四處捕食,晚上到這相對安全的隱蔽處休息。

    路燈下,更是熱鬧,獨角仙、鍬甲這些大型甲蟲,都是六腳朝天,在公路上無奈地揮動著纖細的腳。燈光讓它們迷失了方向,光滑的路面,又不便翻身,它們莫名其妙地被困在那裡。僥倖翻過身來的獨角仙,奮力飛向天空,但是,燈光又會讓它們飛回來,重重地跌落在地上。如是反覆,燈光真是它們的剋星,是它們最黑暗的陷阱。

    第二次是進入黑暗深處的鳴鳳谷,用手電慢慢照亮雨林深處。

    在石崖上的蕨類上,是竹節蟲最喜歡呆的地方。竹節蟲最喜歡夜間進食,黑暗讓它們無所顧忌,因此很容易發現。手電筒是發現雨林之美的最好的工具,它忽略了雨林的整體,只提供一個明亮可見的局部,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小塊一小塊被照亮的地方。所以,一點也不用驚訝,我們總是在夜晚發現遠多於白天的精彩物種。而鳴鳳谷,正是精彩物種的熱鬧舞臺,僅同翅目而言,蠟蟬、瓢蠟蟬、蟬等,我們就發現了20多個美麗的物種。

    沿著鳴鳳谷的棧道,我們穿過了一片密林,走到前面的我,先同伴百米來到夜空下。我下意識關了手電,仰起臉,看到了尖峰嶺寂靜的夜空,這不是我熟悉的夜空——月亮模糊,星星碩大、密集,仿佛飽含水分。

    沒有路燈,沒有掛燈,沒有手電的夜空,才是真正的尖峰嶺的夜空。它太美了。萬千生物在這樣的夜空下,生生不息,已有萬年,才進化出如此豐富多姿的物種。每一個物種的基因中,都攜帶著這樣的星空地圖,因此黑暗對它們不是問題,只要未被我們的燈光打擾,它們來去自如,從未有過路燈下的困局。

相關焦點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們深情地唱道:『太陽和月亮有同一個母親,她的名字叫光明。漢族和藏族有同一個母親,她的名字叫中國』。」(《孔繁森》,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    當然,有關西藏的故事遠不止這些內容。人們常說「西藏除了缺氧,什麼都不缺!」
  • 焦作:五官醫院免費治療白內障-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了幫助白內障患者特別是貧困家庭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焦作市五官醫院結合自身專業特點,積極爭取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動承擔衛生扶貧任務。兩年來,連續兩次爭取到中華健康快車項目,連續三次爭取到「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項目。醫務人員走遍六縣市五區的118個鄉鎮街道,1000餘個行政村,診查病人3.3萬人次,建立白內障病人檔案8000餘例。他們的口號是:「不漏掉一位貧困白內障患者」。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尊師重教,是風尚,也是傳統,是珍惜推動人類社會向著光明和未來的那一苗火,是疼愛老師以文許國的那一顆心。    把「提糖」用毛紙包起來,外邊包上一層粉紅紙,上面蓋一方印有「提糖」畫圖的灑金梅紅紙,「中秋月餅」四個字特別亮麗,很有富貴氣。用紙繩或麻繩紮起來,上面留個扣子,晚輩們手提扣子,翻山越嶺,涉河蹚水,在所不辭。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者:傅菲,系散文家、鄉村研究者)    圖片來源: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 海南尖峰嶺發現新的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文 | 海南日報 孫慧4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近日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此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區域內發現的尖峰水玉杯,為中國已知有分布的第6個該屬植物種,也是僅見於海南的特有植物種類。
  • 天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者:袁珩,系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潤生,系研究員)    本文圖片均為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 文藝界在行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聲動人心,用音樂為抗擊疫情加油鼓勁    「背靠著萬家燈火/眼前是漫天的繁星/都說是歲月靜好/因為有你負重前行/拋下了闔家團圓/面對著洶湧的疫情/都說是國泰民安/因為有你才有安寧/你選擇最美的逆行/黑暗中去點亮光明/一聲召喚必定有你/無懼生死大醫精誠/你選擇最美的逆行/用雙肩去扛起使命/祖國榮光因為有你/豐碑銘刻真的英雄
  • 中國林科院團隊發現新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馬愛平)15日,從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獲悉,該所專家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新近發現的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專家指出,尖峰水玉杯目前發現的植株數量極少,根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對物種瀕危程度的劃分標準,建議將該種列入漸危級甚至瀕危級加以保護。日前,該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 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研究員、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原站長李意德說,尖峰水玉杯的形態像一個紅色燈籠,在分類學中隸屬於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的一個新物種。
  • 席南華:情懷與氣質極為重要-光明日報-光明網
    困境中看到光明,平復焦躁的心情,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問題——這些是我從廣泛的閱讀中收穫的,讀的書包括哲學、歷史、小說、傳記等等。     同樣,作為科技工作者,獨立思考、敢於質疑、理性批判、坦率表達、寬厚包容等品質尤為重要。否則只會人云亦云,何來創新?
  • 一個「老」案例的「新」講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只有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時,中國人才有了今天的文化自信。正如毛澤東所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    馬克思主義在不同國家的出場路徑是不一樣的。無論是學習還是發展馬克思主義,都要從本國實際出發。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  報導還介紹了海南省林業局招募的27名大學生,組建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5年多來對當地物種進行「地毯式」科學調查,取得大量成果的情況,以及光明日報對他們的事跡報導引發的巨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