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原因,現在的孩子性早熟現象越來越多發。其中,頻繁接觸含塑化劑的產品、服用過多高蛋白食品、甚至晚上睡覺始終開著燈睡都可以是誘發因素。前不久,有消息稱最新兒童性發育時間,由原來普遍認為的12~13周歲,提前到了女孩9.7周歲,男孩11.3周歲。一時之間兒童性早熟以及生長發育問題得到了廣泛關注。醫生說,孩子出現性早熟現象,家長既要重視但又不必驚慌。而與性早熟有相關性的骨齡偏高,從而影響生長發育期的正常增高,才是更難應對的,需要及早到醫院診斷並加以幹預。□商報記者朱曉奕
3歲的孩子胸部變大
4個月大的女嬰來月經
「我孩子才9歲胸部就發育了,是不是性早熟?」對於蘇大附兒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陳臨琪來說,這樣的提問並不陌生,往往還伴隨著家長們一臉的焦慮。回憶起暑假期間看病的場景,陳臨琪說,如果一天門診看80個病人,大概有40個都是來看兒童性早熟的。但經過診斷後,最終確診的往往只有幾例。
「有一次一對姐妹同時被帶來看病,一個2歲、一個3歲,家長急壞了,說是兩個孩子小小年紀竟然開始胸部發育了,後來才知道,她們是同時誤食了家長的避孕藥。」在陳臨琪確診的性早熟孩子中,很多都是家長的避孕藥沒有放好,被孩子當零食吃了下去,當時家長還沒發現,由於避孕藥中含有大量性激素,孩子吃下幾天或是幾個星期後,身體出現了變化,才急急忙忙送到醫院。「還有的家長會給孩子盲目進補,吃胎盤導致孩子性早熟的也有遇到過。」陳臨琪表示,像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假性發育,家長帶孩子到醫院診斷後,停止吃帶性激素的食物,同時給孩子多喝水,讓激素儘快在代謝中排出體內,相關症狀也就好了。
與假性發育相對應,有部分孩子的性早熟是真性發育,比如因腦部垂體腫瘤引起的相關症狀,這就需要一系列針對腦部垂體瘤的治療,陳臨琪回憶:「遇到過最小的病人,才四個月,就來月經了,就是因為垂體瘤導致的。」
判斷性早熟有標準
晚上開燈睡覺也是誘因
當然,前面提到的都是特殊的個例。從大面積上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兒童發育時間與過去相比的確有所提前。陳臨琪告訴記者,近幾年,蘇州地區通過調查,得出蘇州女孩平均發育年齡為9周歲,男孩則為11周歲。關於這樣的結果,家長需要了解,但是不必驚慌。因為要判斷孩子是否性早熟,是有標準的。一般來說,認為性早熟是指女孩8周歲前出現第二性徵,男孩9周歲前出現第二性徵。而醫生通常會通過測骨齡、做B超等方式來客觀判斷孩子是否真正性早熟。
孩子性早熟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共同作用導致的。兒童營養過剩可能會導致性早熟,除此之外,影響原因中還包括基因、外部環境等等。
比如孩子夜間開燈睡覺,看似毫不相關,實際上也可能會是部分兒童性早熟的原因之一。在夜間休息時,人體腦部的松果體會分泌一種叫褪黑素的物質,它對發育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褪黑素要在黑暗環境下分泌才比較旺盛,長期開燈睡覺可能抑制發育的因素就會降低。
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有著類似雌激素的作用,經常接觸含塑化劑的物品也可能會致使孩子性早熟。
許多人認為,吃蜂蜜、豆漿等孩子就會早發育。陳臨琪對此是否定的。陳臨琪提醒家長,不要給孩子吃過多高蛋白食品,不要隨便給孩子吃補品,要均衡營養。也不要給孩子抹成人化妝品,並做好孩子的性教育工作。
以為是性早熟
結果發現是骨齡偏大
孩子性早熟會影響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尤其會導致孩子未來長不高。但是就陳臨琪在門診遇到的患兒來看,不少來看性早熟的孩子,都是第二性徵方面屬於正常,但是骨齡都明顯偏高,「這樣的情況比性早熟更難辦!」
就在記者採訪的當天,陳臨琪還在門診上遇到了兩例這樣的病例。「11歲的女孩子,開始出現第二性徵,來月經了,家長覺得是性早熟,實際上並不符合性早熟的診斷標準。但是,孩子個子不高,只有1.4米,骨齡卻達到了13歲,也就是說孩子最多還能再長4釐米。」像這樣的病例,陳臨琪幾乎每次門診都能遇到,問起早期不來看的原因,家長們總會說「別人說不要緊的,以後發育了會長個子的」。事實上,以女孩子為例,只要來了月經,想要醫生在生長發育方面給出治療,就來不及了。
大部分家長知道性早熟對生長發育最大的影響體現在身高方面,但是往往孩子矮小的症狀容易被家長忽視。在採訪中,陳臨琪反覆強調,在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又矮又發育是最難辦的。因此,她呼籲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其身高,尤其是家長身高不高的,更應該重視。如果孩子開始發育,但是個子不高的話,要及時上醫院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