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以來,全球已先後發生5次震級在7級以上的地震。昨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表示,當前全球強震連發態勢,並不意味著我國短期內會有強震。
據介紹,3月以來,全球7級以上地震多發。具體來看,3月2日,蘇門答臘發生7.8級地震;4月10日,阿富汗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200km);4月13日,緬甸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130km);4月16日,日本九州發生7.3級地震;4月17日,厄瓜多發生7.5級地震。
潘懷文表示,在頻次上,這已經超過了1900年以後全球年均18次7級地震的活動水平。從區域來看,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地震帶東西兩端及環太平洋地震帶。
就我國來說,今年至今,我國大陸地區先後發生5級以上地震5次。
潘懷文說,總體來看,我國大陸地區的地震活動狀況較往年相比不算太高。
地球是否進入「震動模式」?
專家:8天4次強震並不罕見,不必擔心
潘懷文介紹,1900年以來,像類似這種在短短8天時間內發生4次7級以上地震的情況,曾出現過37次。「這意味著這種現象不是一次很罕見的地震活動。」並不標誌著地球進入了一個地震非常活躍的時段,也不代表今後還會有大量的更大震級的地震發生。
潘懷文說,從2004年至今這十幾年的時間,全球進入了一個8級以上巨大地震相對活躍的時段。所謂「相對活躍」,是從上世紀前半段和後半段的比較差異來看的。最近這十幾年地震活動的特徵,和上世紀上半葉地震活動的特徵類似,有多次8級以上的地震發生。
而在上世紀下半葉,1964年以後,直至2004年,全球發生8級以上巨大地震的頻次明顯減少,沒有發現有8.5級以上巨大地震的記錄。「所以這是一個基本的活動特徵,表明2004年以來全球一直處於一個8級以上巨大地震的活躍時段,這種活躍預計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強震頻發對中國有無影響?
專家:不意味我國會發生強震
地震部門分析認為,自1900年以來,8天時間內全球發生4次7級以上地震的情況,共出現過37次,其中僅3次在之後的3個月內中國大陸有7級地震發生。
潘懷文說,這表明全球地震密集活動和中國內部發生7級以上地震之間的關聯程度不大,當前全球強震連發,不意味著中國大陸很快就要發生7級以上地震,這兩者間看不到必然聯繫。
不過,潘懷文同時表示,周邊地殼構造的劇烈活動會影響大陸內部的應力積累。例如,4月10日阿富汗的7.1級地震、4月13日緬甸的7.2級地震,兩次中源地震發生在印度板塊向青藏高原擠壓碰撞的西、東兩個構造部位,表明印度板塊向北擠壓作用在持續增強。
而4月16日日本發生的7.3級地震,以及2015年東海的7.2級地震,表明菲律賓海板塊向西俯衝的動力作用在增強。
京津冀區域地震形勢如何?
專家:看不到有短期內的危險
昨日,有記者問到對京津冀地區未來一段時間地震形勢的預測情況。對此,潘懷文表示,對該區域目前看不到有短期內的危險。
潘懷文說,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京津冀地區也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人口非常稠密,「所以一直是我們開展地震觀測和研究,以及採取有關防震減災措施的重點區域。」
潘懷文介紹,從中國地震局發布的新一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上可以看到,這個區域是處在我國高烈度的地區。對於這樣的區域,我們看不到有短期內的危險,但是從長期看,這是一個高風險的區域,必須要把防震減災的各項準備工作做在前面。「這個區域內的一些重要建築物,也包括現在大家所住的民用房屋,都要按照一定的抗震等級要求來設計和建造。」這也使得這個區域的抗震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新京報記者 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