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成分就是真正起到保溼、美白、抗衰等功能效果的化學成分,其餘的無活性的成分稱為輔料,比如水,化妝品中更多的不是活性成分而是一些輔料。
一個美白產品宣稱其活性成分為熊果苷,就是說這款產品主要是靠熊果苷來起 美白作用的。
我們看護膚品成分表,排在溶劑水之後的都是成膜劑、增稠劑之類的,活性成分都排在很後面,為什麼?
在成分標識的成分表中,大於1%的成分名稱需按照由多到少排列,排位越靠前,表明這個成分含量越高。例如,水是較常使用的溶劑,它一般在靠前位置。
成分排名的先後順序不代表它們的重要性。比如排名靠前的水和甘油、丁二醇等,都是常用的溶劑,主要幫助化妝品中的有效成分,接觸到皮膚發揮作用。很多有效成分的含量可能極低,但它們卻是化妝品發揮功效的核心因素。
另外,展現的成分表是拆分合併過後的。比如說,甘草面霜裡面加了10%甘草提取液,這個個量是很高的。但是甘草提取液本身可能是:水,丙二醇,甘草提取物等成分。那麼匯總時候,把複合成分拆分,甘草提取物就會排到後面去了。
有些有效成分不需要很高的濃度就能起效,純的提取物本身,他們可能千分之幾,甚至萬分之幾就有效。加多了也會有刺激,顏色氣味不好、不穩定等。
有些產品不用靠活性成分,基礎的保溼產品把水油的比例調整好,產品的乳化力度調整好,比較親膚,一樣也能有些效果。
已二醇濃度一般是0.5%,通常在中間,如果看到肽在已二醇前,這個成分表肯定假的。防腐成分和膠質成分,而這兩類成分在配方中的濃度絕對不會超過1%,可以以它們來作為判斷標準。
如果一款產品中植物提取成分排在卡波姆、黃原膠、苯氧乙醇這些防腐劑和膠質之後,那它作用就基本可以被忽略,是商家的宣傳噱頭。反之,植物提取成分遠遠前於防腐劑和膠質,基本可以起到成分本身訴求的護膚作用。
那麼一些常見的活性成分有哪些呢?
保溼——透明質酸、甘油、丁二醇、神經醯胺、牛油果樹、礦油(高純度)、尿囊素、礦物元素等。
美白化——抗壞血酸及其衍生物、煙醯胺、曲酸、氨甲環酸、光果甘草提取物、熊果苷等。
抗衰老——視黃醇及其衍生物、煙醯胺、胜肽、胺基酸肽、玻色因、神經醯胺、大豆異黃酮、酚類等。
抗痘化——羥基酸、水楊酸、辛醯水楊酸、過氧苯甲醯、杜鵑花酸、葡萄糖酸辛、煙醯胺等。
舒緩——積雪草苷、神經醯胺、沒藥醇、卵磷脂、牛油果樹、洋甘菊提取物、蘆薈汁、甾醇等。
全效型,在美白、抗老、保溼方面都有出色的效果——抗壞血酸(維生素C)及其衍生物、視黃醇(維生素A)及其衍生物、煙醯胺、酵母濾液、凝血酸。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