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雲邊緣計算馳援沙漠治理,4個月科研計算量最快1小時完成

2020-11-25 騰訊網

「有了騰訊雲邊緣數據中心的算力支持,原來4個月科研計算量,現在最快1個小時就能完成了。」近日,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科研團隊中負責數據分析的蔣學皎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興奮地說。

沙漠土壤化科研項目由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教授領銜。其原理是通過黏合劑與沙粒共同變成一張「網」,像土壤一樣實現保水和保肥,並擁有土壤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的特性,能夠存儲水分、養分、空氣和滋生微生物,具備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進而通過植物種植,形成生態系統正循環。

2016年至今,科研團隊已經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大面積退化沙地等不同的荒漠化地區進行試驗,種上了玉米和瓜果蔬菜、中草藥、草、喬木灌木等約百餘種植物,植物長勢良好,還吸引來了大量蝴蝶、螞蟻、鳥、老鼠、青蛙和蟾蜍等動物安家其中,偶爾還有狐狸和獾光顧。

為了探索適合沙漠地區低耗、高產、綠色的種植方式,並對項目成果進行規模化和產業化推廣,科研團隊需要對大氣環境、土壤、水質以及生物量等數據進行研究積累,從而了解這些參數是如何影響沙漠土壤化效果的。海量的數據採集、篩選、分析成為了橫亙在團隊面前的技術難題。

2019年10月,重慶交通大學與騰訊籤署「騰訊-重慶交大沙漠生態研究聯合實驗室」框架合作協議,藉助騰訊雲在雲計算、邊緣計算、大數據、AI、IoT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解決科研瓶頸,推動項目成果加速落地。目前,一個由物聯網傳感器、邊緣網關以及一體櫃組成的邊緣數據中心騰訊雲Nano T-block,已經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基地中部署完成,並能與雲端實現協同。

騰訊雲數據中心高級架構師劉靈豐介紹,藉助Nano T-block,科研團隊所需的數據可以通過物聯網傳感設備採集後,會經由邊緣網關傳輸至櫃內伺服器經過數據的清洗和初篩,再把有效數據上傳到雲端的智維平臺進行分類和鑑別,並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同時,雲端訓練出來的AI模型也能下沉至Nano T-block邊緣數據中心,進一步推動數據的就近處理。

騰訊雲Nano T-block在架構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沙漠中的極端氣候條件。劉靈豐介紹,作為國內首臺帶自然冷卻的單櫃數據中心,Nano T-block能適用於零下45度到55度的惡劣天氣,還擁有防風沙組件,系統可靠性相對一般邊緣數據中心提高50%,製冷系統的能耗降低69%。與此同時,運維人員也能夠藉助騰訊雲數據中心智維平臺對Nano T-block實現遠程調控和運維。

目前,騰訊雲Nano T-block正在給科研項目帶來效能上的明顯提升。比如在作物產量方面,團隊需要使用環境採集系統、田間植物表型徵採集系統、高光譜採集系統、全時視頻監控系統等採集大量數據,進而分析品種適應性、環境變化、栽培管理等,每天至少會產生1T的數據量。「我們曾經用頂配電腦來處理深度學習框架,結果800MB的數據跑了三天還在迭代算法。現在藉助騰訊雲邊緣數據中心的算力,很快就能得到訓練結果。」蔣學皎說。

「沙漠土壤化項目在解決了怎麼種、種什麼的問題之後,下一個問題是如何種得好,包括產量的提升,生態的建設等,這些都離不開數據的支撐。」易志堅表示,騰訊雲強大計算力的加持,能夠讓科研團隊更快摸索出沙漠土壤化後的科學種植模式及其生態影響,也能夠為更精確地研究中長期生態環境變化提供更多可能。

「數位技術正在各行各業中加速發揮價值,很高興能夠為沙漠土壤化提供計算力,幫助科研團隊加速破解更多未解之謎。」 騰訊雲副總裁、騰訊IDC平臺部總經理鍾遠河也表示,未來,騰訊雲還將基於自身的技術能力,助力沙漠土壤化科研團隊搭建沙漠生態農業科技平臺,為沙漠治理進行更多有益的探索。

據了解,沙漠土壤化科研團隊目前在國內的試驗總面積已經超過17000畝,22項科研成果獲得中國、澳大利亞、摩洛哥等國發明專利授權。2018和2019年,這項技術還走出了國門,在中東沙漠和非洲撒哈拉沙漠進行了試點。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當力學和邊緣計算遇見沙漠:6000畝農田現身烏蘭布和
    我們自己的高校就有這個技術,不但可以在沙漠裡恢復生態,也許還可以發展農業。」他想,致力於科技向善的騰訊,應該可以為這個項目做點什麼。 騰訊雲數據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劉靈豐承接下了這個任務。從深圳到重慶再到烏蘭布和,她一路體驗,真實地感受到了沙漠變良田的過程。
  • 11月3日: 2021年對於邊緣計算的5個預測;2020中國公有雲市場達84億...
    Forrester表示,將在2021年將邊緣計算「從科學項目變成現實價值」的新業務模型主要基於兩個因素:雲平臺必須與人工智慧競爭,而5G的廣泛普及將使邊緣計算用例更加實用。考慮到這兩個驅動因素,Forrester公司對科技世界在2021年的發展將如何直接影響邊緣計算做出了五個預測。
  • 5G新娛樂沙龍|騰訊王亞晨:加快網絡創新,聚焦邊緣計算,服務新娛樂
    5月28日,通信世界全媒體組織召開了「5G新娛樂 開啟新基建時代雲上生活」主題沙龍,聚焦「新基建」下5G與新文娛產業的融合,探索5G新娛樂業務落地痛點。騰訊雲網絡總經理王亞晨以「騰訊網絡創新,加速新基建,服務新娛樂」為主題,結合自己在行業領域的觀察和思考介紹了騰訊新型網絡設施發展與實踐。
  • 「智慧」力量加盟內蒙古沙漠裡瓜果飄香
    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團隊成員蔣學皎表示,隨著騰訊—重慶交通大學沙漠生態研究聯合實驗室的成立,一套基於邊緣數據中心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孕育而生,改變了傳統的研究模式,助力破解沙漠治理難題。 產量高還好吃 沙漠農業既要生態又要致富 「內蒙古冬天來得早,沙地裡的部分辣椒、西瓜都來不及收就已經被霜凍了。」
  • 騰訊建立國內首個單櫃數據中心,幫助沙漠變「綠」
    打開APP 騰訊建立國內首個單櫃數據中心,幫助沙漠變「綠」 隨心 發表於 2020-11-24 15:37:10 我國有173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約佔國土面積的18%,人們一直在探索沙漠治理的方法。
  • 特稿|沙漠花開
    當時,易志堅腦海中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沙漠,如果能通過約束把離散的沙體團聚在一起,那沙漠也就實現了向土壤狀態的改變。  一直以來,沙漠化的治理都是世界級難題,如今,全球荒漠化正以每年五萬到七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擴張,中國的沙漠化土地面積也達到173萬平方公裡,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上千億元,近4億人直接或者間接受到沙漠化的影響。
  • JITStack講解:什麼是邊緣計算?邊緣計算是靠近數據源的計算基礎
    驅動邊緣計算在智能製造領域應用的關鍵因素:1、低/間歇連接(例如遠程位置)2、將數據傳輸到雲的高成本帶寬3、低延遲,例如機器洞察和驅動之間的閉環交互(即在機器上採取行動)4、即時分析(例如,在現場工作以檢查機器性能的技術人員)5、訪問時態數據以進行實時分析6、合規性,監管或網絡安全限制邊緣計算與霧計算將計算能力和智能推向更靠近數據源的地方
  • 探尋沙漠綠洲背後的「秘密」
    隨著騰訊—重慶交通大學沙漠生態研究聯合實驗室的成立,一套基於邊緣數據中心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孕育而生,改變了研究的傳統模式,助力他們研究沙漠綠洲背後的「秘密」。2020年11月10日,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研究的中試基地裡,田間植物表型採集系統機器人正在巡測。
  • 乾貨丨邊緣計算應用、現狀及挑戰
    1.1 邊緣計算體系架構邊緣計算通過在終端設備和雲之間引入邊緣設備,將雲服務擴展到網絡邊緣。邊緣計算架構包括終端層、邊緣層和雲層。圖 1 展示了邊緣計算的體系架構。接下來我們簡要介紹邊緣計算體系架構中每層的組成和功能。
  • 邊緣計算總結 - CSDN
    邊緣計算正處於技術的研究熱點期,各大廠商、科研機構正在制定標準和規範,雖未達成共識,但國內外已形成多個產業聯盟,大力推動邊緣計算的標準和技術進步。邊緣計算是繼分布式計算、網格計算、 雲計算之 後的又-新型計算模型,是以雲計算為核心,以現代通信網絡為途徑,以海量智能終端為前沿,集雲、網、端、智四位一體的新型計算模型。
  • 更適合邊緣計算的基礎架構:超融合
    在今年上半年的MWC全球移動通信大會發布了一系列三個邊緣計算解決方案,其中的首要方案正在努力將超融合基礎設施(HCI)引入邊緣位置,將使用VMware Pulse IoT Center和HCI工具,在邊緣對由物聯網設備收集的傳感器數據進行實時分析。老牌的網際網路和雲廠商也都令人驚訝的大力推動邊緣計算,當然首先是雲端能力向編譯輻射。
  • 雲帆加速與愛快,譜寫邊緣計算藍圖,共贏新篇章
    從5G移動網的角度,通常會認為基站會是一種好的選擇,但也不妨在地市級機房中以邊緣雲的形式建立一個微型數據中心。  當然,在智能網關以及路由器中的部署相對更為靈活,愛快CEO趙東方先生就認為,路由器本身,其實就是邊緣計算部署的天然角色,對內是自己區域網管理,對外則是浩瀚的網際網路應用和數據。路由器本身的卡口位置,必然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也就意味著路由器需要在連接、安全上發揮效用。
  • 邊緣計算、雲計算、霧計算能為自動駕駛做些什麼?
    5G網絡能提供20Gbps速率,時延僅僅1毫秒,每平方公裡100萬連接,網絡穩定性可達99.999%的下一代蜂窩無線通訊網絡,將從單車的信息流共享、車隊的編隊無人化、遠程駕駛三個方面推動智能駕駛的高速發展。5G網絡的給智能駕駛帶來了低延時,高穩定性的物網聯架構。
  • 智能計算、邊緣計算環境下的雲原生進化之路
    2015年創立的CNCF發布的開源平臺Kubernetes,讓雲原生技術得到長足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場景採用雲原生技術,企業和個人開發者4年增長了近20倍,來自超過2k個公司的3.5萬多個開發者向開源社區貢獻了14萬餘行代碼。今天,在5G、AI &大數據應用日漸普及的背景下,為適應多雲混合雲、智能計算、邊緣計算、異構計算等計算環境,雲原生正在迎來新的進化。
  • 數據中心網絡壓力及邊緣計算漫談
    隨著5G時代的到來,邊緣計算,物聯網以及AI也將逐步落地,未來將出現星羅棋布的邊緣數據中心,再加上用戶端的各類計算設備,將構成一個雲、邊、端彼此交叉訪問的物聯世界,屆時產生的數據將呈幾何倍數增長,給網絡端帶來的壓力也將進一步擴大。那麼,在未來的邊緣時代,數據中心網絡將出現哪些變化?又如何保障其穩定運行呢?
  • 對於邊緣計算的要求是什麼
    相比於雲計算,邊緣計算可以更好地支持移動計算與物聯網應用,具有以下明顯的優點: 1、極大緩解網絡帶寬與數據中心壓力。思科在 2015-2020 年全球雲指數中指出,隨著物聯網的發展,2020 年全球的設備將會產生 600ZB 的數據,但其中只有 10% 是關鍵數據,其餘 90% 都是臨時數據無需長期存儲。
  • 2021年計算行業機遇在「邊緣」:浪潮與百度聯手樹標杆
    我們看到,在「新基建」背景下,5G、AI、物聯網等技術發展,牽引著算力從數據中心向邊緣側發展。邊緣計算成為行業應用創新驅動力,將加速智慧城市、智慧製造、無人駕駛等應用創新落地。據IDC預測,全球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在邊緣部署比例將從2020年的10%增長到2023年的50%,全球智能終端接入數量將從2020年的500億個增長到2025年的1500億個。
  • 一文看懂為什麼邊緣計算是大勢所趨 | GSMA 報告
    這些業務場景通常涉及多種應用,要求網絡在邊緣位置提供超低時 延和強大的處理、計算和存儲能力。數據無需回傳至網絡中心,而是在本地完成處理、存儲和下發。5G  MEC 技術還支持連接和計算集成,提高與最終用戶的交互效率。與完全基於雲的傳統模式相比,邊緣系統架構將存儲、計算、處理和組網等雲功能推近生成或使用數據 的設備。
  • 如何應對邊緣計算的四大挑戰
    ● 通過確保邊緣計算硬體、軟體、應用程式、數據和網絡具有內置的安全性和自我保護,將攻擊面最小化。● 儘可能投資於自動化邊緣數據管理和治理的技術。分 析追求邊緣計算解決方案的企業遇到了需要克服的四個獨特的挑戰(參見圖1)。這四個挑戰可以用來衡量邊緣計算解決方案的效率。圖1.
  • 換個角度談邊緣計算:電力供給壓力與計算能力佔比率不高,它是過度...
    邊緣計算在本地對數據進行分類,由於其中一些數據在本地處理,從而減少了到中央存儲庫的回程流量。通常,這是通過IoT設備將數據傳輸到本地設備來完成的,本地設備包括小尺寸的計算、存儲和網絡連接。數據在邊緣處理,它們全部或部分被發送到公司的數據中心、協同定位設施或IaaS雲中的中央處理或存儲庫。邊緣計算很重要,但它的功能也被誇大了。網絡邊緣計算只是整個雲計算領域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