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條人》後,尼古拉斯·凱奇走上了一條奇幻電影之路,可惜的是大多數電影口碑都偏低,凱奇也背上了爛片王的稱號。但同凱奇近年來的其他作品相比,《星之彩》要好的很多。
凱奇低分奇幻作品
電影從小說《來自群星的色彩》改編而來,雖然距今已近百年的時間,驚悚效果卻絲毫不減。
電影是標準的作死家庭5人組,兩大三小,其中一個有病(媽媽),一個自戀(爸爸),一個吸毒(大兒子),一個叛逆(女兒),剩下一個自閉(小兒子)。
劇情的發展也同類型電影相似。某一個突發事件後,先是自閉的孩子多個新朋友,然後是父母平時積攢的壓力爆發,各種怪異的事情發生,最終恐怖襲來,一家人已無力抵抗,黑暗戰勝光明。只不過,《星之彩》裡的怪物更能引發深層恐懼。
克蘇魯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接近一個世紀,卻仍然活躍在熒幕上和小說中,人類的好奇心和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為此類題材長盛不衰提供了基礎。
星光汙染後生長出的奇異花朵
不同於其他驚悚恐怖的電影,《星之彩》中沒有一個具體的恐怖事物,它以光的形式侵蝕汙染著一切,它使身邊熟悉的事物逐漸變得怪異,即便最親近的人也變的瘋癲。它沒有形狀,看似無害卻讓最普通的事物也變得恐怖萬分。被星光汙染的水
《異形》裡的怪物堪稱童年十大陰影之一,光滑黝黑,留著口水的外星生物從暗處突襲出來,一下子就能爆你的頭。這樣的怪物恐怖至極,讓人腎上腺素飆升,不過缺乏現實基礎,帶來的恐懼只是基於對怪物外在的恐懼。
在星光的影響下,出現了許多怪異的生物,口器中噴出觸鬚的螳螂,怪形般的羊駝組合,融合在一起的家人。
將熟悉的事物變為陌生的,甚至可怕的事物,將熟悉感與恐懼感交織在一起,從而引發出內心深處對未知的懼怕。就像「恐怖谷理論」,當機器人的外貌越過人類能接受的範圍後,人就會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並對其產生恐懼。
被星光感染的生物也是如此,它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部分在逐漸減少,我們對其的親密感在下降,而陌生的部分趨於猙獰,我們的恐懼感在上升,在親密與恐懼恰好適當的時候,這樣的怪物便是最可怕的。
同時,星光還幹擾思維,令人發瘋。內森喜歡養羊駝,即使在隕石墜落後也不忘記餵羊駝,對羊駝的關心超過了孩子的關心,不過這些在平時還算正常。
星光蔓延後,內森的性格明顯發生了改變,他的偏執逐漸浮現出來。從鎮上回來時,內森看見羊駝還在外面散放著,他不顧孩子們發現的異常,也不顧剛做完手術的妻子,罵罵咧咧地去照顧羊駝。
再之後,內森抱怨蔬菜,怒罵孩子,成了星光的犧牲品。
最後,在僅有的一點人性下,內森邁入光芒四射的馬廄,頂著被徹底摧毀前的一點自尊,把羊駝一一爆頭了,這可能是他作為一家之主對星光最後的反抗。
在影片中還有一條暗線,是關於修建水壩的。市長在「慰問」墜落事件後,對內森說了一句,「當初有機會你真應該把這塊地賣給我的」。
「當初」就是指市長修水庫的計劃。星光爆炸後,白色的廢墟和周圍翠綠的森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快水庫就修起來了,淹沒了發生過的一切,就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工業打敗了農業,城市打敗了鄉村,人打敗了自然。
原來從頭至尾,它都是一部環保電影啊。
最後一秒中,奇異的紅色螳螂又飛上了天空,預示著星之彩將通過水庫繼續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