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測繪工程這個專業,想必很多人是不知道這專業是做什麼的。我那時上本科班裡還專門開了一次班會,主題叫什麼是測繪工程。可是我從頭到尾豎著耳朵聽,也沒聽出來測繪工程到底是什麼,只知道跟兩個詞語相關:工地、辛苦!
這要是心理承受能力小一點的,特別是女生,腦海裡第一個想法肯定是:我完了!入錯行!其實測繪工程專業如果放在施工單位,那確實就是工地、辛苦。
但是放在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比如放在國土局,應該叫做出差、審圖。如果放在設計院規劃院,那就是外業、出圖。放在科研機構、那就是開發、應用。
(以上僅是做個比喻,不能代表所有工作內容)所以學了一身本領,最後要看最後你在什麼平臺上用武了。
《資治通鑑》上有這麼一個典故,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說的就是三國時期曹操實力強大,孫權率領軍隊威震四方,穩定了中原後又順勢佔據了荊州,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便是再有才的人也難以又用武之地呀。
借用之歌典故來讓大家思考一下,以你的才能應該去什麼樣的環境下才是最佳的用武之地呢?如果你在猶豫要不要選擇這個領域,那還要看這個專業在整個社會中有沒有用武之地。這還要從2008年說起。
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中國經濟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現負增長,大批農民工返鄉,經濟面臨硬著陸的風險。為了應對這種危局,中國政府於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經過初步匡算,實施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政府不斷完善和充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講話時指出:有人把一攬子計劃簡單說成是4萬億投資,這是一種誤解。
當然,這四萬億不全是拿去搞基建了,還有醫療衛生、鼓勵自主創新和汶川災後重建。分到全國各地的基建的資金,大概是有兩萬四千多億,也就是超過百分之六十是投資基建的,這期間中國發生的變化想必我們每個人都清楚地看見了,用一個詞語形容,翻天覆地!這也催生了當時社會的兩個耳熟能詳的代名詞:「包工頭」和「農民工」。
回到2020年,就在前不久中央為應對疫情進行了新的經濟刺激計劃,這次不是四萬億,而是四十萬億!其實啊,早在 2018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重新定義了基礎設施建設,把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也就是說,傳統基建並不是這次新基建的重心,60%以上拿去修路修橋的日子日一去不復返垃,所以測繪工程要想再次搭上這趟順風車,那必然是要往GIS與地理信息系統、智慧城市、大數據等領域發展了。
這也可以說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工地、辛苦這類傳統測繪代名詞漸漸離我們遠去。因為大數據可就是GIS地理信息幹的事。上這趟順豐車的門票一個重要的技能就是:編程技術!
分析數據,建模,智慧城市管理是為新基建服務的,這些領域大多數還處於開發探索階段,所以就需要我們去用代碼,編寫出新的未來。一句萬精油的話叫做: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沒錯,時代不同啦,我們都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地被替代,不斷地被推向沙灘,只有不斷地更新自己,不掉隊,才是正道!
原創不易!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