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Pinea 5月12日訊)上周五,谷歌在搜尋引擎中正式加入了AR(增強現實)的相關擴展連結。其中,包括一些解剖模型和微觀結構,以及來自於谷歌文化藝術系列(Google Arts and Culture)的一些內容。用戶可以通過配備ARKit或ARCore兼容的手機或平板電腦將搜索對象轉化為可簡單交互的3D圖像。
這一次更新的擴展連結,已不是谷歌第一次在搜索中加入AR圖像,而AR在未來將如何改變用戶對於某些難以理解的立體內容的識別方式?
VRPinea今天就來就來和小夥們探討一下搜索+AR的未來可能性。
谷歌進一步完善AR內容庫
未來搜尋引擎不僅僅是文字和圖片
目前來看,谷歌的AR內容主要分為幾塊內容:
1、人體3D模型,包括循環系統和骨骼系統;
2、微觀細胞:包括線粒體和動物細胞。
3、谷歌文化藝術,包括阿波羅11號探月飛船和法國肖維巖洞壁畫。
4、谷歌野生動物AR模型。
(後兩者在2019年已經上線。)
這些內容都需要用戶進行主動的搜索,然後進入3D視圖。因為谷歌添加了和現實空間的融合算法,所以其也可以稱之為谷歌的AR搜索功能。據悉,這項領域的內容將得到逐步擴展。而谷歌也為安卓系統用戶帶來了AR視頻的錄製功能,能夠將這些3D內容和朋友、家人進行進一步的社交分享。
二十年的搜尋引擎,下一步會是AR嗎?
搜尋引擎,這一個PC網際網路領域的最重要入口,在智慧型手機時代雖然已經有些過時,但其依舊是普通用戶最重要的信息入口。尤其是對於人文社科類相關信息的搜索,以及百科類網站的圖文展示。
但對於一些自然科學類的內容信息,圖文展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很難被快速理解。雖然在短視頻流行的時候,一些內容信息的分發渠道多樣化。但相對來說,權威性的百科也需要進入新的內容展現形式。
百度百科在前兩年就加入了秒懂百科的視頻功能。而在空間立體概念中的信息內容,AR卻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例如,此次谷歌上線的人體3D模型就能夠快速、立體的展現人體各類器官的排布。
縱觀近二十年的搜尋引擎發展來看,其內容在不斷完善中,但對於移動網際網路的衝擊卻是頗為乏力,掌握國內移動網際網路的微信和支付寶成為兩大入口,而百度作為曾經BAT的一家,卻在移動互聯的浪潮中被阿里和騰訊甩在身後,今後能否在搜索上重新發力,亦未可知。
從近期來看,抖音海外版、谷歌、特斯拉、華為P40、蘋果新iPad Pro等知名公司紛紛擁抱AR技術,一方面是硬體趨於成熟並逐步商用化;另一方面來看,作為最有機會的下一代計算平臺的AR/VR或許也將迎來全新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