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晨
今年第17號颱風「鯰魚」已於24日上午8點鐘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級,其中心位於臺灣臺東市東偏南方約1680公裡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0級(25米/秒),預計,「鯰魚」強度將逐漸加強,於9月27日登陸或擦過臺灣南部後,逐漸向閩粵沿海靠近,或於9月28日在福建南部到廣東東部一帶沿海登陸。福建省氣象局高度重視,提前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各項應急氣象服務工作,積極迎戰颱風「鯰魚」。
「狼來了?」——「狼來了!」從疑問,到感嘆,廈門市民震驚了,今年第14號颱風「莫蘭蒂」確實是條狼,正面撲了過來。而精準預測出其「狼性」的,是廈門市氣象部門。對於天氣預報,廈門市民感到真心服氣:「確實預報得準。」
老百姓的實話背後,是廈門氣象部門的實幹;老百姓服氣的背後,是廈門預報技術的硬氣。
多少廈門氣象工作者,為了「莫蘭蒂」,夜以繼日,不眠不休,溫暖了一座城。
颱風你別來,讓人好好過個節
「莫蘭蒂」剛生成時,廈門市氣象局局長潘敖大鄭重又緊急地向市領導匯報:「中秋節,颱風可能要來。」雖然很想讓市民好好過個節,但是面對可能的影響,市領導馬上擰緊了腦中的發條。正如市政府辦公室何忠財所言:「我們還在考慮怎麼『抗臺』時,市長已經在想接下來怎麼救援了。」
颱風,牽一「發」而動整個城市全「身」。種好「消息樹」,做好「情報官」,打好「發令槍」,氣象部門必須忙在前頭。多少部門,多少市民,就聽氣象部門發句話。「氣象預報,決定了我們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著力點。」一位響應部門的工作人員說。
「『莫蘭蒂』將逐漸加強,並向臺灣東部沿海靠近」「『莫蘭蒂』將於14日向臺灣東南部沿海靠近」「『莫蘭蒂』14日至15日將對我市造成嚴重影響」「『莫蘭蒂』將對我市造成嚴重影響(颱風緊急警報)」……從9月12日開始,廈門市氣象局發往市委辦、市政府辦的重要天氣預警報告,一份又一份,題目不斷變化;應急響應從四級一路升到一級。颱風正步步逼近,形勢愈發嚴峻。
9月14日19時至15日7時,廈門市氣象局局長潘敖大駐守在市防辦,隨時向廈門市市長裴金佳匯報颱風動態。焦陽 攝
颱風你真來,氣象人隨時「追蹤」
颱風真的來了!9月15日凌晨3時5分在廈門翔安區沿海登陸時,「莫蘭蒂」帶來的15級大風已經把廈門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的辦公樓搖得一晃一晃,玻璃「譁啦啦」地裂開、破碎,市防指裡的人馬上投入到緊急工作狀態。市防指副總指揮、廈門市水利局局長郭金煉說:「精準指揮,建立在精準預報之上。」
潘敖大也在市防指裡與大家並肩作戰。之前為了追蹤這個颱風,他已周全部署,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9月14日下午,海陸風力明顯加大;但是到了上半夜,「莫蘭蒂」的風圈半徑卻變小了,動靜似乎又不大了。有人質疑:「不是說半夜要來颱風,怎麼感覺風平浪靜?」 潘敖大心裡有一點「小複雜」,難道這個颱風要消停下去?僅是一閃而過的思慮後,憑藉多年的經驗,再加上這些天氣象臺的精細分析和精心研判,他相信對颱風的預報結論是正確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颱風專家陳聯壽專門打來電話,提醒這個颱風影響大,要引起足夠重視。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終身教授周仲島發來微信,說這個颱風結構完整、結實,應小心防範。在兩位專家的提示下,潘敖大更加堅定,也更有信心了,但他的心裡五味雜陳。「你說,希望它來,還是不希望它來?」「莫蘭蒂」來,說明廈門市氣象臺預報準確,可是它太兇悍,會給這個城市造成很大損失;它不來,風平浪靜了,又要面臨「預報不準」的尷尬。
無論怎樣,人擋不住颱風的腳步。從登陸時間,到風雨影響程度,氣象部門的預報都很靠譜。「莫蘭蒂」造訪,廈門氣象工作者用精準的預報,將它牢牢地「接住」。
迎臺關鍵時刻,「無覺可睡是常態」
「莫蘭蒂」作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強颱風,讓人備受煎熬,又不得不面對;讓人大膽迎接,又必須小心應對;讓人鬥志滿滿,又讓人無覺可睡。
「氣象臺的人,沒有睡眠。」廈門市氣象臺臺長陳德花懷胎六個多月了,身子沉,壓力大,但面對颱風整個人恨不能有「分身術」。「工作強度超強,節奏緊張,持續時間長,忙完腦子都不轉了。」首席預報員周學鳴持續近36個小時沒合眼。「孩子吃不上奶,吃點米糊糊算了。」兩位新媽媽黃惠溶、孫瓊博幾天都沒有回去給孩子餵奶了。「從啟動三級應急響應開始,就沒離開過氣象臺。」預報科的鄭秀雲、蘇志重也是通宵達旦。
市裡所有大橋的測風自動站都要巡檢一遍,以保證觀測的準確性。14日夜裡,副臺長吳陳鋒帶人走遍了市區的各個橋。當橋上平均風力達到10級時,廈門市氣象臺第一時間通知交警部門封橋。
大家不敢睡,不能睡;沒時間睡,沒心思睡!一打盹,一粗心,一鬆懈,就可能導致失誤。
已退休的老首席預報員鍾卓約在颱風來臨前也被請了回來,參與對颱風的研判會商。「罕見,非常罕見。」她把歷史上廈門出現的颱風都分析了一遍後,對「莫蘭蒂」評價道。
氣象專家與廈門市電視臺進行著《奮戰「莫蘭蒂」》的氣象連線,連續12小時整點直播。這個連線給所有市民提供了全景實況;觀測科對觀測設備進行加固,連夜研討颱風中施放探空氣球的應急方案…… 「三天三夜不睡覺,也值」,廈門市氣象局副局長蘇衛東說,「只要報對了,群眾滿意就行!」
潘敖大13日晚上只睡了3個小時。14日,他一宿沒合眼,駐守在市防指,凌晨兩點還在向廈門市市長裴金佳匯報颱風動向。
15日凌晨,「莫蘭蒂」按照預報的時間、地點登陸,這也驗證了氣象工作者忙出了效果、忙出了成績、忙到了點子上。
9月15日7時,廈門市氣象部門高空組在強風下施放探測氣球。羅昌榮 攝
抗臺緊急關頭,「那都是拿命換的」
「抗臺,很多人都玩命兒地幹!」市防指一位工作人員說。
氣象工作者,又何嘗不是用生命進行交付。14日深夜,離「莫蘭蒂」登陸還有幾個小時,大風驟起,愈刮愈烈,到處是「叮叮咣咣」的碰撞聲和碎裂聲。廈門市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趕忙去查看險情並採取應急措施。通往天台的那扇門不牢固,主任潘錦功帶領工作人員拿繩索去加固。風太大,四個漢子一起頂著門。但狂風亂作,「整扇門一會往外鼓,一會往裡倒。」四個人跟著這「變戲法」的風,將毛巾塞在兩扇門之間的縫隙裡,以此阻止門亂晃。固定好後,人剛撤離沒幾分鐘,突然,一陣「譁啦」聲,現場的玻璃碎落。如果晚走幾分鐘,碎玻璃有可能直接砸向四個人,真險!
颱風剛登陸,整個城市陷入大面積停水停電的窘境。15日3時,廈門市氣象局電路跳閘,業務系統告急,需要緊急啟動應急電源。在風雨最強、風險最大的時段,局機關服務中心的電工幾乎是一路爬著去配電室切換了電源。「砰」的一聲,風把門打倒了;「轟」的一下,門又把電工的腿壓住了。他的兩條腿被壓出一道道暗紅的血印子,「這種時候,哪顧得上自身安全。」
15日凌晨4時,風雨交加。廈門市氣象臺副臺長何歆去排除地面觀測故障,「路上都是倒下的樹,風吹得人走不動,要去的地方垂直高度有30米,更是困難。」但他就這樣一步步硬挺著向前挪動。
緊急關頭,氣象精神充分展現。
重建爭分奪秒,「時間比金子還金貴」
廈門市氣象局有兩支應急搶險隊伍,一支是裝備保障隊,另一支是後勤保障隊,在災難來臨前都已整裝待發,全員投入搶險救災工作。局應急辦、業務處分別在第一時間向福建省氣象局報告情況。市電力備份應急電源車迅速啟動對重點業務設施的供電,基本保證了預報業務平臺正常運行。
雨水倒灌加劇,後勤保障人員全力排水,避免雨水漫入機房;辦公場所的電源也被及時切斷,杜絕觸電隱患。15日5時,雷達機房漏水導致接收機無法開機,裝備保障人員馬上採取烘乾措施。廈門觀測站出現溼度、地溫、溫度、氣壓等設備故障問題,工作人員及時啟動備用站,確保數據採集和傳輸正常……
每一項搶險任務都在爭分奪秒展開,馬上、及時、立刻、快速……12小時、24小時、36小時、72小時,廈門市氣象部門人心匯聚,連軸高效運轉。
當發現雷達故障時,大家著實緊張了一把。技術人員立即進行診斷分析,並採取應急措施。經過檢修,技術人員發現雷達數字中頻部分因接收機進水短路而燒壞。市氣象局立刻與相關的配件公司取得聯繫,該公司由專人乘機抵達廈門送備件,以儘快恢復雷達開機。同時,按照應急預案,立即啟用市供電局的應急發電車發電,恢復雷達供電。
經歷了勠力同心守護家園的一役,廈門氣象工作者體會到,在「廈門速度」裡,「時間比金子還金貴」。跑得過時間,被摧毀的一切才能儘快重生,迸發出新的力量。
9月15日5時,廈門市氣象部門地面組冒著風雨對L波段雷達進行檢查。何歆 攝
風雨過後,思考與探索不止
千年老景支離破碎,馬路公園一片廢墟;農田棚子散架了,田雞養殖池毀了;學校的大門被刮跑了,孩子們鬧著要來看看:「還能上學嗎?」眼看地裡就要有收成了,辛苦大半年,一夜都泡湯了。
在滿目瘡痍的街道上,同時忙碌著的有救災志願者、街道辦領導、社區居民、環衛工人、碼頭旁的餐廳服務員、常年露天賣滷肉的師傅、學生,他們無一例外地說收到了天氣預報,且做了防範,但也幾乎無一例外地表示「沒想到颱風這麼厲害」。針對這次颱風,氣象部門在技術上預判「很足」,服務到位;但公眾在心理上預估「不足」,防災意識仍有提升空間。在「收到了天氣預報」——「意識上有高度認識」——「能進行科學避災」之間,還有一段路要走。
「莫蘭蒂」改變了許多,也帶來了許多,它似乎成為了廈門市民一把活學活用的鑰匙,為日後強化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加了砝碼。「以前沒有真正從心底想過防災這回事。以後再次遇到颱風,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截至記者發稿時,廈門因「莫蘭蒂」造成的傷亡人數為1人。後期的風雨影響沒有造成更多的人員傷亡,這是前期廈門市委、市政府及氣象、水利、民政等各部門充分準備的結果。災後廈門市民的從容、整個城市的秩序感,也是因為前期打下了這一基礎。
特別值得認可的是,廈門市氣象局提議的「三停一休」,趕在了「寸勁兒」上。市政府接受此建議後,於9月14日15時,向全市發出「三停一休」通知,提前疏散了人群、緩解了車流,「如果再晚一些發出,又趕上節前的『大擁堵』,效果將明顯下降。」潘敖大說,「三停一休」將人員和財產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對於廈門市氣象部門來說,迎戰「正面襲擊廈門、強度又這麼強」的颱風,這種情況鮮少經歷。這次經歷,提高了預報員對災害性天氣到來的種種可能性的認識,錘鍊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抗壓能力;也為日後面對極端天氣進行預估與研判打好了前戰。打破了常規的預報量級後,預報員的思維模式發生了轉變,且信心更足。
郭金煉作為市防指副總指揮,對記者一字一句地說:「氣象部門為我們決策部署贏得了寶貴時間。」這一刻,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他和市氣象局局長通電話次數高達50多次的原因了。
樹倒城仍立,一場災害見證一個城市的風骨
「莫蘭蒂」,用廈門方言說起來像「沒人要」。市民就是這般一邊調侃著它「沒人要」,一邊接納它鑽進了每個人的生活裡。
在廈門這座不大的城市,一個颱風,讓人到處看到暖暖的情。社區幹部「36小時+」清理垃圾,有的人被馬蜂蜇了,臉上鼓著個大包繼續忙碌;小區裡上了年紀的老太太拿著鏟子下樓,像壯勞力一樣清理著殘枝敗葉;警察從G20安防到現在,已將近30天沒有休假;城管手工清理出幾十公裡的路;路政人員緊急維修破損路段。廈門市市長災後天天關注百姓生活,不無欣慰地說:「豬肉、鹹菜沒漲價,只是水葉菜漲價了。」總體來說,物價未哄抬,乘車隊伍井然,市民自發救災,因此這座城的市民被用這樣溫情的語言描述著:「她和他,都是這樣默默地來、悄悄地走,留下一個個背影。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廈門市民』。」
記者在與廈門人民廣播電臺、電視臺的記者溝通時,發現他們感觸很深,「『跑新聞』那麼多年,第一次心裡羞於叫苦叫累,因為被這個城市裡的一舉一動深深震撼著。」
通過一次颱風,市民心中深度的文明自覺被急速喚醒。他們也許曾經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不滿,但「全城共患難」後,大家在精神上似乎有了更深度的連結、更深刻的理解、更溫情的體恤。當地教育界也在這個契機下,發出了思考和倡議:如何利用這次災難,讓學生理解「廈門精神」?
廈門倒下了65萬棵樹。養育一棵樹,需要很多年。培養一個城市的氣質,也需要很多年。這次颱風防禦,展示了廈門堅韌、務實、樂觀、協作、文明的城市性格。
65萬棵樹倒下了不要緊,廈門市民的精神沒倒,廈門市的「消息樹」更是沒有倒。同心協力,抗擊風災,重建家園,凸顯出廈門這個城市獨特的風骨!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6年9月23日二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