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Factorized Power Architecture——突破傳統的分布式電源結構

2021-01-21 電子產品世界

  電子設備或系統的發展對所需的電源要求持續增加,系統需要的電源規格不一,但大致發展趨勢是輸出不斷增多及分散,負載瞬變更快速,負載電壓較低而電流卻極大,以及電路板趨向密集。設計師不得不去尋找一些細小封裝、高效率、高電流密度的DC-DC轉換器,還需顧慮不斷壓縮的成本。目前市場上的功率產品及相應的功率結構已被應用盡至,達到它們所能發揮的功能極限,很難再進一步改良。本文要介紹的是一項創新的電源功率構築——分比功率架構(Factorized Power 或 Factorized Power Architecture),簡稱FPA及實現這項架構的嶄新功率組件——V·I晶片(VICs)。


  首先回顧開關電源面世後的應用發展情況,起初的電源是集中式的(Centralized Power),即系統全由一個獨立電源供電,它的優點是成本效益佳,散熱及電磁兼容可容易集中處理,及它不佔系統上其它電路板空間;但是很難傳輸或分布低電壓高電流,動態響應劣,要更變設計則須重新做一臺電源,即不適合作「規模可變」(Scalable)設計。後來高密度「磚塊式」的DC-DC轉換器部件或模塊面世後,促成分布式功率架構(Distributed Power Architecture)的發展,這在通訊領域的應用尤為顯著。通訊設備常由一片一片電路板插咭組成,不難想像,需要分布式功率。這種電源架構能簡單地作並聯、冗餘設計,完全可以更變規模,並且瞬變響應優越;但是成本提高了,功率的分布應用一連串的模塊,隔離、穩壓在電路上重複又重複,EMI濾波及輸入保護也在電路多個節點重複,電路板被佔用了不少的「電源空間」,這迫使分布式功率演化出一項分支稱為中轉總線架構 (Intermediate Bus Architecture),它的特徵是由一個隔離式「磚塊」部件或總線轉換模塊(IBC)供電給一連串的非隔離負載節點轉換器(niPOL),niPOL靠近負載發揮電壓轉變及穩壓,很多更具備同步整流因而效率高,價格也相宜,成本相對下降,這種架構才出現了不久。


  但它存在幾項嚴重缺點不易克服;如總線轉換器需靠近niPOL,仍佔去不少電路板面積。niPOL不備隔離作用而使負載面對潛在高壓危險,不隔離在電路上布線也較困難,需注重回路環路、噪聲耦合等難題。中轉總線電壓(Intermediate Bus Voltage)通常為12V,該電壓要顧及兩項取捨;對高效功率分布,12V電壓是過低,傳輸或分布功率時電流大、損耗多、極為不利。另一方面,對開關轉變電壓來說,12V則為太高了。12V轉到1.2V的開關動作佔空比在10%左右,不利高效益的niPOL轉換器設計。上述兩方面相牴觸,中轉電壓很可能在不同場合需要專門選定,例如12V, 5V, 3.3V。意味系統的將來發展難具簡易統一性。此功率分布方式似不是長遠的理想選擇。


  一項創新的功率轉換方式已由Vicor公司發展開來,稱為分比功率架構 (Factorized Power Architecture),能大幅改進功率系統的性能、成本、可靠性。它由相關的嶄新組件稱為V·I晶片來實現。V·I晶片目前有兩種,分別為預穩定壓模塊(PRM)及電壓轉變模塊(VTM)。要了解它們是什麼,先回顧功率轉換的三個基本功能組成,即隔離、變壓、穩壓。一個完整的DC-DC轉換器具備這三項功能,中轉總線轉換器(IBC)則通常只具隔離及變壓功能,而niPOL轉換器則存在變壓及穩壓功能,IBC及niPOL合起來當然就能實現全三項功能並且重複了變壓功能,是一種最少兩級的電壓轉變串成方式,如前文所述,中轉總線電壓不好選定。


  相反,PRM只有穩壓功能,VTM則只具變壓、隔離功能,PRM及VTM合起來就更能簡易實現全功能DC-DC轉換器,它們就組成了突破性的分比功率架構——Factorized Power Architecture或FPA。圖1顯示該功率分布方式的功能組成。


  該架構的首個模塊為預穩定壓模塊(PRM)。它把輸入直流穩壓,輸出穩壓的分比總線(Vf),這個非隔離PRM器件效率高至99%。由於後面有隔離功能,Vf可被提高,從而電壓的分布輸送的I2R損耗較低,因此PRM可遠離負載點,即使是放在另一片電路板也可以,經驗設計師可體會到這是個極大設計優勢。負載節點上轉換器為電壓轉變模塊(VTM),它把穩壓而非隔離的PRM輸出作降壓或升壓輸出,並提供微電隔離,輸出電壓由其K比值決定,VOUT=Vf‧K。VTM效率可高達97%,具特顯的動態響應及噪聲特性,80%負載階躍在100A/ms情形下,VTM能在200ns內反應,1ms內沉定,速度驚人,對於一些高速的微處理器供電,設計師大可改用PRM-VTM組合代替標準電壓穩壓模塊,能去除大量高成本,易損壞的負載端電容。

  VTM內部為零電壓/零電流開關(ZVS/ZCS)拓撲,固有地產生較低共模、差模噪聲,一個48V至12V的VTM輸出只帶1mF陶瓷旁路電容下,高頻紋波只有12mVpp(輸出的0.1%),表現遠勝傳統DC-DC轉換器相應處。VTM的輸出阻抗極低,低電壓單元只有約1mΩ,故即使在開環模式下,VTM的負載調整率也只是 /-4%的數量級。PRM-VTM更可作死循環操作進一步強化穩壓率。圖1所示就是死循環的使用,PRM對應負載變化而控制輸出Vf,Vf被上下微調以補嘗VTM的輸出阻抗效應(如上所述約為 /-4%),VTM的任務是變壓及隔離,PRM-VTM結合實現緊密穩壓、高效率、低噪聲及快速瞬態響應等性能,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表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59031.htm

  FPA的幾項應用例子。參考圖1、2、3示意,前文已述,圖1為死循環應用情形;圖2為開環的簡單應用,負載調整率是 /-4%左右,已相當不錯;圖3為單個PRM驅動多個VTM的應用,只需將最需要緊密穩壓的負載電壓反饋到PRM作死循環,圖中VTM對負載1輸出精確電壓。負載2及3仍能達 /-4%調整率。PRM-VTM還有很多其它的組合應用方式,極盡靈活,此處未能盡錄。

  VTM更可以並聯而且竟能不需均流控制!細看其資料顯示它具雙向傳輸功率能力,技術含量極為領先。PRM-VTM實行的分比功率架構(FPA)靈活性非凡,預示電源的應用將會有新景象。

  PRM及VTM都是球狀網陣(BGA)封裝器件,板內置放僅為4mm高,試比較標準1/4磚模塊穿孔置放時為12.7mm高度。佔用的電路板面積:PRM或VTM為6.5cm2,而1/4磚模塊為21.3cm2。尺寸體積夠小了(圖4),功率又如何,一個雙晶片組合(單個PRM及單個VTM)能達500 W/in3系統水平功率密度,而在負載節點,密度更大於1000W/in3,等價於近500A /in3 的電流密度。現知道VTM的最大功率和最大電流分別為200W及80A。

  總結:分比功率(FPA)是突破傳統的功率分布方式,由BGA封裝的V–I晶片實行,重新調配了功率轉換的功能(變壓、穩壓及隔離),這種架構強化功率系統的性能、可靠性、靈活性,而成本卻反而下降。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1 分比功率: 隔離功能移近負載節點,Vf總線提高,產生多項優點: 強化性能、增加可靠性、減少組件、增強靈活性。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3:FPA應用的靈活性,PRM驅動多個VTM,死循環操作提供緊密穩壓到負載1;負載2及3調整率仍能是 /-4%數量級。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相關焦點

  • 歐陽昌裕:加快建立分布式電源發展新機制
    未來電力發展表現出用電增速換擋、電力結構升級和發展創新驅動三大特點,電力發展形態調整加快,傳統能源發電延續大型化、基地化、跨區輸送的路徑發展,呈現出「大的是好的」屬性的同時,也相繼出現了分散式、分布式電源新形態,除小水電、接入配電網的新能源發電、綜合資源利用發電和小型煤層氣發電外,將大量出現分布式太陽能發電、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智能微網、智能家庭能源系統、電動汽車以及小微型
  • 分布式電源應用若干問題的解決方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87262.htm引言近年來,對分布式電源應用與消納的關注越來越高,分布式電源對配電網的影響,分析鼠籠異步發電機和雙饋異步發電機的短路電流特性,研究光伏發電系統的動態仿真模型,論述光伏發電系統的併網逆變器結構及其控制策略,研究光伏逆變器附加電能質量控制
  • 分布式電源系統的的供電方式應用及發展趨勢
    分布式電源系統的的供電方式應用及發展趨勢。近年來,我國各地分布式電源系統發展迅速。分布式電源的出現,是對傳統UPS供電技術的探索和創新,能夠徹底解決傳統模式建築中電源容量不足、電源利用率低,改造困難等問題,最大程度降低數據中心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
  • 一種基於MMC的分布式單級光伏併網系統研究
    陽鵬飛,王  衛,陳  瀚 (湖南工業大學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8)摘  要:結合MMC和光伏電源的工作特性,利用模塊化多電平換流器具有易級聯擴展的優點,本文設計了 一種基於MMC的分布式單級光伏併網系統, 該拓撲結構能解決局部陰影條件下,光伏電源功率配置不平衡問 題。
  • 「蓄能充電」漸進分布式電源時代
    原標題:「蓄能充電」漸進分布式電源時代 《關於加快智能電網建設 服務分布式電源發展的報告》在分析第三次工業革命和分布式電源發展大環境的基礎上提出,公司正處於全面建設加強智能電網的關鍵時期,在繼承已有成果基礎上,應進一步加快智能電網建設,服務分布式電源發展。
  • 聯方雲天曾旭東:分布式電源系統的深耕者
    曾旭東 聯方雲天創始人及執行長分布式電源系統的優勢聯方雲天2012年在北京註冊,專注於新一代分布式電源系統,目前以軟體定義能源系統為主軸,同時基於微電網技術的能源虛擬化,發展出一系列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其中新一代數據中心分布式電源系統是聯方雲天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性產品。
  • 分布式電源併網標準發展趨勢分析
    近兒年來,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由於能源短缺問題突出,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分布式電源發展迅速。在歐洲部分國家,隨著DR裝機容量的增長,DR已經逐漸變成電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如果繼續採取傳統的控制思想對DR進行控制,將對電網的穩定性和可靠運行帶來挑戰。
  • 分布式電源系統DPS的特點、優缺點及前景分析
    分布式電源系統DPS的特點DPS分布式電源產品是為機房伺服器等設備提供不間斷供電系統的轉換電源設備,兩路市電輸入,內置大容量電池組,確保為伺服器提供不間斷供電。DPS分布式電源系統不再使用統一的直流電源給系統供電,而是對系統中不同設備、不同電路板、甚至對同一電路板上不同的電路採用不同的電源供電。系統中低頻電路和高頻電路,小電流負載和大負載供電線路完全分離。
  • 48V分布式電源架構重新定義汽車供電
    Paul Yeaman:48V MHEV系統是快速車輛創新的捷徑對比一下傳統12V集中式架構和48V分布式架構,不難發現,集中式48V-12V DC-DC轉換器(SilverBox)大多很笨重,線束也很粗重,因為使用的是較早的低頻率開關PWM拓撲。此外,它們也會為大量關鍵動力總成系統帶來單點故障。
  • UltraPower+12V靜狼電源 12V功率550W
    標識了N多年的電源銘牌終於在今天有所變化,,在過去行業規範不明確的時候,PC電源像移動電源一樣,喜歡向上虛標,一臺400W額定輸出功率的電源,銘牌上要標識最大功率500W,可峰值功率沒有實際參考意義,這樣帶來的惡性後果是,消費者誤判斷,很有可能因供電不足造成硬體損失。
  • 分布式電源和微網在智能配電網自愈功能中的作用
    從廣義上講,除常規大型集中電站以外的小型電源,如風電、太陽能電站、小型農村水電站、其他小型發電站,均可列入分布式電源之列。分布式發電具有減輕環境汙染、降低終端用戶費用、降低線路損耗、改善電能質量和提高供電可靠性等特點。根據用戶的需求不同,DG可以用來實現備用電源、電力調峰、熱電聯產以及向偏遠地區供電等用途。
  • 分布式光伏,成浙江第二大電源!
    1月12日,據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相關數據發布,該公司2020年全年服務20176個分布式光伏項目併網,容量約144.93萬千瓦。截至2020年年末,浙江併網運行分布式光伏項目已超23萬個,總容量1070.139萬千瓦,相當於我省最高用電負荷的九分之一。這是浙江分布式光伏裝機首次超過千萬千瓦,按裝機容量排序,光伏發電已經取代水電成為浙江第二大電源。
  • 使用48V分布式電源架構解決汽車電氣化難題
    輕度混合動力系統除了有傳統 12V 電池之外,還新增了一款 48V 電池。這可增加 4 倍的電量 (P = V • I),用於催化式排氣淨化器等重負荷。48V 系統可為混合動力發動機供電,在節省燃油的同時,更快、更平穩的加速,以提高車輛性能。額外的電源不僅可為轉向、剎車以及懸架系統提供支持,而且還可增加新的安全、娛樂及舒適特性。
  • 主動式PFC結構 全漢AU-400電源599元
    主動式PFC結構是目前備受玩家關注的電源設計結構,也是正在被更多的廠商廣泛應用的電源設計結構,全漢當然也不例外。今天我們就分享給大傢伙兒一款採用了主動式PFC設計結構的全漢旗下的AU-400金牌電源。該電源除了80PLUS金牌認證標準外,還使用獨特的進、出氣口設計,有效增強了電源的散熱效果。
  • 分享現代分布式電源架構的關鍵技術挑戰及應對措施的方案設計
    打開APP 分享現代分布式電源架構的關鍵技術挑戰及應對措施的方案設計 LandaCulbertson, Mou 發表於 2019-08-29 09:31:02
  • 電源模塊,電源模塊是什麼意思
    一次電源的作用是將單相或三相交流電網變換成標稱值為48V的直流電源。目前在程控交換機用的一次電源中,傳統的相控式穩壓電源己被高頻開關電源取代,高頻開關電源(也稱為開關型整流器SMR)通過MOSFET或IGBT的高頻工作,開關頻率一般控制在50-100kHz範圍內,實現高效率和小型化。
  • 分布式電源併網逆變器控制策略與仿真研究
    關鍵詞:分布式電源;併網逆變器;FIR數字濾波;數字PID控制;控制策略 分布式電源憑藉其就地發電服務用戶、清潔環保等諸多優點,擁有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為逆變技術的實用化創造了平臺,微處理器的誕生滿足了逆變技術的發展要求,使先進的控制技術如矢量控制技術、多電平變換技術、重複控制、模糊邏輯控制等先進的控制算法在逆變領域得到了較好的應用。
  • 超級樞紐DWeb4.0 BitDNS顛覆分布式網際網路強勢入場
    對於傳統伺服器日益顯著的缺陷,BitDNS會如何規避這些問題?12月2日下午3點,BitDNS創始人兼CEO Karen New做客鴕鳥區塊鏈加密情報局第85期,與主持人小回一起向大家全面刨析新一代分布式DNS系統的技術理念,揭開BitDNS的神秘面紗。
  • 我國未來電網格局研究報告:電網分層分區平衡將引領分布式電源發展
    《報告》的主要觀點是,中長期,我國電網結構形態將繼續維持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南方的六大區域電網格局,區域間相對獨立,跨區長距離輸電應以直流線路為主,區域內進一步優化網架結構,形成清晰合理、分層分區的主網架;遠期將從以集中式大電網為主,逐步向以分布式和綜合能源利用的智能電網方向發展,儲能、微網、智能通信、能源網際網路等技術大範圍推廣應用,電網智能化水平全面升級。
  • 什麼是Mesh技術?網狀網絡和傳統網絡結構相比有什麼優勢?
    從上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網絡技術的發展極其迅速,傳統區域網的星型結構、環型結構、總線結構、分布式結構、樹型結構等都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為全球幾十億人提供了穩定的網絡連接和大量數據流量。不過,有這樣一種區域網技術,它誕生得很早,卻由於結構複雜,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