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秋冬季節是霧最常見的季節。近期在我國的華南、華北、西北等地局部地區陸續有霧現身。本期中國氣象網《嘉賓訪談》欄目就特別邀請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為大家揭開「霧」的真實面紗,分析它的影響,並為大家生產生活提供一些科學的建議。
主持人:中國氣象網記者 徐麗娜
嘉賓: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何立富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何立富詳細分析大霧成因和影響
霧有能見度、成因等多種劃分標準
【記者】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霧有那幾種?霧的形成需要具備哪些氣象條件?
【何立富】霧是指貼地層空氣中懸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集合體,使水平能見度距離降至1千米以下時稱為「霧」。通常情況下,霧是因為近地層溼空氣受冷,氣溫降至0℃左右使空氣溼度達到或接近飽和狀態時,在一定的凝結核條件下凝結或凝華而形成。
按水平能見度大小,霧的強度可以劃分為5個等級:①水平能見度距離在1~10公裡之間的稱為輕霧。 ②水平能見度距離低於1公裡的稱為霧。③水平能見度距離200~500米之間的稱為大霧。④水平能見度距離50~200米之間的稱為濃霧。⑤水平能見度不足50米的霧稱為強濃霧。
(★能見度:是反映大氣透明度的一個指標,能見度多少米定義為具有正常視力的人在當時的天氣條件下還能夠看清楚目標輪廓的最大距離。)
按形成條件,霧又分為5種類型:輻射霧、平流霧、混合霧、鋒面霧、上坡霧。
輻射霧——我國陸地上最常見的霧,是空氣因輻射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主要發生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的夜間或早晨。
平流霧——當溫暖潮溼的空氣流經冷的地面或水面時,因接觸冷卻達到飽和而凝結成的霧。在我國沿海地區,當海洋上的暖溼空氣向較冷的海面或地面時,常常形成平流霧。平流霧一旦形成,常常維持較長時間。
混合霧——兩個接近飽和的氣團在水平方向相互混合達到飽和發生凝結而形成的霧稱為混合霧,有時也指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
鋒面霧——經常發生在冷、暖空氣交界的鋒面附近,以暖鋒附近居多。鋒前霧是由於鋒面上面暖空氣雲層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氣內,經蒸發使空氣達到過飽和凝結而成;而鋒後霧,則由暖溼空氣移至原來被暖鋒前冷空氣佔據過的地區,經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
上坡霧——空氣沿山坡上升,由於絕熱膨脹冷卻而形成的霧。上坡霧形成時,氣層必須是對流性穩定層結,多出現在迎風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