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上漲,油價緊跟「漲風」,國際油價下跌,卻不見價格有什麼動靜。備受高油價壓力的香港運輸業界和私家車主,日前宣布集體抵制油品企業,將在一個月後啟動「餓死油魔」的抗議行動,呼籲全香港的駕車者輪流抵制某間油品公司。
(10月5日《南方都市報》)
據了解,香港的燃油市場目前主要由三家大的油品公司佔據。而計劃從下個月開始的抵制行動,將按照抽籤的方式,選擇其中一間公司為目標。抵制活動期間,組織者將號召全體香港駕駛者停止到該公司下屬的油點加油,以要求該公司調低燃油價格。如此「各個擊破」,最終達到全港油價下降的目的。
其實,油品經營企業「跟漲不跟跌」,並非香港油價的獨特景觀:在內地,基於國際油價持續上漲,2008年6月,國家發改委在成品油經營企業一再申請下,決定將每噸成品油價格上調1000元,以彌補國內成品油價格倒掛的問題。但自8月份開始國際油價大幅下降,兩大石油巨頭卻視而不見,坐收漲價之漁利。
以不到加油點加油相要挾,迫使油品公司調低燃油價格,對於運輸業界和私家車主而言,其實也屬無奈之舉。但在香港,人們之所以敢於、能夠聯合起來抵制一家油品企業,一則三家企業都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彼此之間沒有資產關係;二則即便是他們之間有意「惺惺相惜」,也無法伸手相援:如果想聯合起來應對人們的抵制,就有串通價格之嫌,會因有違公平競爭而受到政府當局重處。
事實上,香港市民之所以選擇集體抵制,而不是通過其他方式,是因為對於市場運作下的油價,政府並沒有權力定價,能做的只是「敦促」和「提醒」。而反觀內地,在國際油價上漲時,國家發改委可以根據油企的申請,或上調市場油價、或增加政府補貼,而在國際油價下跌時,卻總是在「考慮各種因素」中難以「找到平衡點」。
今年8月8日,針對中石化香港的29個零售加油站油品最大降幅達到14.9%,內地汽柴油價暫時不會變動,中石化方面解釋,香港汽柴油市場價格是完全市場化,內地市場汽柴油價是政府調控的。同是「跟漲不跟跌」,港人可以「餓死油魔」,而內地消費者只能默默忍受,此話可謂道破天機。
(責任編輯: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