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掃把星」終於來了,錯過它將錯過幾十輩子

2021-01-20 中科院高能所


很多人都感慨,2020年的上半年,啥也沒幹,淨見證歷史了!對於天文觀測愛好者來說,也是這樣,上半年原本會出現的ATLAS和SWAN彗星紛紛「放了地球鴿子」。


好在不久,我們將迎來今年第一顆適合觀測的彗星,C/2020 F3 NEOWISE彗星,而且它的亮度很快就能達到0等。屆時,北半球的觀測者可以在7月的夜空裡輕鬆地看到它(日出前約半小時從東北方向升起,日落後則出現在西方低空)。


C/2020 F3 NEOWISE彗星(2020年7月7日凌晨 Steed攝於北京門頭溝東靈山 圖片來源: 微博@  「Steed的圍脖」)

 

但是,對於不少非天文愛好者來說,一點都不期待彗星的到來,畢竟它還有個「掃把星」的外號。那麼,彗星為何會有「掃把星」這樣一個意味著不祥的稱號呢?


這還要從古人對彗星的發現與記錄說起。


 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的C/2020 F3 NEOWISE彗星(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人Bob Behnken 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太空人 Ivan Vagner分享)


記載中的彗星經常和災難同時出現


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於星空都有一套獨自的解讀方法。但他們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將彗星視作「不祥」的徵兆。


中國古人認為彗星出現,是非常嚴重的災變,它會導致帝王的死亡、喪失帝位,甚至國家的滅亡。而且彗星與日月食等其他天象不同,它無法採取措施進行禳災救助。


此外,不同形態和名稱的彗星有著不同的預示意義,《開元佔經》中援引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石申的話,認為「一名孛星,二名拂星,三名掃星,四名彗星。其狀不同,為殃如一,其出不過三月,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餘殃不盡,當為飢、旱、疾疫之災。其星日行一尺,二十日而入,此彗星之行也。」石申將彗星分為孛、拂、掃、彗四類,但不論是哪一類,都預示著災害即將發生。


彗星的出現,總是有著星空背景作為依託。也就是說,彗星總是出現在不同的星官位置中。這也為形成不同的佔辭提供了依據,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彗星佔中,幾乎彗星每經過一個星座,都有一套相應的星佔解釋。對帝王來說,北鬥是最為重要的星官,是帝王的象徵。《黃帝佔》就說:「彗星出北鬥,長可八九尺,天下更政易王。」 當象徵人君之象的北鬥受到彗星侵犯時,就相當於更嚴重的災害將降臨。所以彗星犯北鬥,天下就要易主。


《通志天文秘略》「彗星入北鬥」和「彗星犯月」

明代欽天監選擇坊戈永期繪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


在西方,也有很多關於彗星不祥的記錄


下圖描繪了1556年的彗星,可以看到,天空中的彗星十分耀眼,然而,就在這年的五月,君士坦丁堡發生了大地震,所以圖中繪有地震發生時,人們四處奔走逃難的場景。這幅畫將此次大地震與彗星的出現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碰巧的是,就在同一年,在中國的華縣也發生了一次特大地震,史稱「嘉靖關中大地震」,這次地震傷亡人數達到八十萬,是人類歷史上記載的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那麼彗星究竟是什麼,它又為何成為了「掃把星」呢?

 

彗星是太陽系中一種雲霧狀的小天體,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個部分。彗核是中央比較明亮的部分,它實際上是由石塊、塵埃、甲烷、氨所組成。它體積不大,一般和地球上的小山差不多,是個名副其實的「髒雪球」。當彗星這個髒雪球飛向太陽時,由於太陽風的作用,彗星表面的冰會蒸發成氣體,與塵埃粒子一起同繞彗核形成雲霧狀的彗發,它與彗核合稱彗頭。彗發又散射陽光,便形成了閃爍著淡光的彗尾,彗尾只是很稀薄的氣體和塵埃,一般總是朝著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有時尾巴會分叉變成兩條以上。


 與古代西方長期以來都將彗星當作一種大氣現象不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們很早就認識到彗星是一種比較奇特的天體,並且還給不同外觀的彗星起了不同的名字,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彗」。在漢語中,「彗」字本義就是掃帚,《說文解字》有「掃竹也」,《廣韻》作「帚也」。當彗星飛過天際,拖曳長長的尾巴,就像平時使用的掃帚一樣。「彗」字和彗星的特徵非常契合,也十分的形象,因此人們有時也稱其為「掃把星」。


甲骨文中的「彗」字

 

由於大多數彗星並不是周期性彗星,它們只是「匆匆過客」,在繞太陽轉一個彎後,就再也有去無回了,所以人們常把彗星稱為太陽系裡的「流浪者」。而且彗星的運行軌道極不穩定,當它經過較大行星的附近,就會受到行星引力的影響,運動速度和方向便會發生改變,所以行蹤也非常詭異。


1682年8月,一顆明亮的彗星拖著長尾巴橫空出世,當時26歲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Edmond Halley,1656-1742年)通過對它進行跟蹤觀測研究得出預言,這是一顆周期約為76年的彗星,所以它將在1758年年底或1759年年初會再次出現。哈雷去世16年後,他的預言果然應驗,為了紀念哈雷的貢獻,人們以他的名字命名這顆彗星,這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其實,早在哈雷之前,古代的不同文明都曾對這顆彗星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只不過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認識到它們是同一顆彗星,沒有像哈雷那樣從中探尋其科學規律。


巴比倫泥版中對哈雷彗星的記載。這塊使用楔形文字書寫的泥版,記錄了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63年之間的天象,其中包括一次哈雷彗星出現和消失的記載,觀測日期大約在公元前164年9月22日至28日(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司馬遷《史記·秦始皇帝紀》中曾記載有一次哈雷彗星,其中提到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將軍驁[ào]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他們將這次哈雷彗星的出現,與大將蒙驁和夏太后的死亡聯繫了起來。


 

行蹤不定的彗星在空中不時地來回遊蕩,被古人看作為詭譎的異常天象。加之彗星的形態外觀、出現的位置都各不相同,恰好滿足了星佔學對異常現象進行多樣性解釋的需求,成為了難得的佔卜對象,彗星也就成為了一種不祥的徵兆。


《左傳》有記載「有星孛入於北鬥,周內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就是說在公元前613年,有一顆彗星出現在了北鬥的位置,內史叔服便預言,在七年以內,宋、齊、晉三國的國君,都將死於混亂之中,其後果然應驗了。當然,由於當時諸侯國眾多,星佔家總是能找到相應的應驗事件,來回應當初的預言。


對彗星的科學觀測為它洗刷「冤屈」


雖然主要出於星佔目的,但古人對彗星的觀測和記錄也是十分詳盡的。例如馬王堆出土帛書的彗星圖,就繪有二十九種不同的彗星圖形。圖中的彗星形態被明確地繪成彗頭與彗尾兩大部分。彗尾有寬有窄、有長有短、有直有彎,彗尾的條數為一至四條不等,這是對諸多彗星尾部狀況認真觀測後的真實描繪。


 

古人還採用「尺」作為單位來計量彗星尾巴的長短,按照中國古代表示角度的標準,古代的一尺大致相當於現代的一度。古代彗星的尾巴長的可以長達數丈、甚至十丈。十丈為一百度,雖然這一說法略有些誇張,但是大的彗星尾巴長達五六十度,還是有可能的,這樣的彗星橫貫天空一定是十分壯麗的景象。


另外,在南北朝時期,古人對彗星的本質開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據《晉書·天文志》記載:「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說明當時已經知道彗尾延伸的方向與太陽之間的關係


關於彗星分裂的現象,在中國古代彗星記錄中也有所記載。如《新唐書·天文志》中有:「唐乾寧三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虛、危間,乍合乍離,相隨東行,狀如鬥,經三日而二小星先沒,其大星後沒」, 這說的就是896年,一顆彗星在虛宿和危宿之間分裂成一顆大的和兩顆小的彗星的情形。


中國古代彗星記錄也是所有天象記錄中最早被人們關注的,早在1270年前後,宋朝史學家馬端臨(1254-1323年)就率先整理了1222年以前中國歷代的彗星記錄,並將其編入《文獻通考》中。18世紀初,法國傳教士及著名漢學家宋君榮(Gaubil Antoine,1689-1759)將這些記錄增補至明末,並將其翻譯成法文介紹到西方。甚至在乾隆年間,宋君榮還在北京親自觀測彗星,將觀測結果通過書信傳回歐洲。


宋君榮在戴進賢《黃道總星圖》上標記的1742年在北京觀測到的彗星記錄。當時在星圖上繪製彗星觀測記錄的方法已經受到西方星圖的影響(巴黎天文臺藏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歐洲的學者們也對彗星進行了探討與研究,下圖為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的《彗星圖》(Cometographia)的封面,圖中三位人物自左至右分別是亞里斯多德、赫維留和克卜勒,每人各捧著一幅彗星圖,反映了西方不同階段對彗星的認識。其中亞里斯多德認為彗星是大氣內的現象,克卜勒認為彗星是沿直線軌道的天體,赫維留自己則認為彗星是沿弧形軌道運動的天體。


《彗星圖》封面及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對彗星的觀測和分類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在近代科學革命之前,古人對於彗星的觀測雖然是為了佔卜所用,但觀測的精度與豐富程度同樣令人驚嘆,很多也與我們現在通過更精密的儀器所觀測到的相一致。看來,無論何時,嚴謹的態度都是科學進步的一大根源啊



本文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kepubolan),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

相關焦點

  • 2020年的「掃把星」終於來了 盤他!
    很多人都感慨,2020年的上半年,啥也沒幹,淨見證歷史了!對於天文觀測愛好者來說,也是這樣,上半年原本會出現的ATLAS和SWAN彗星紛紛「放了地球鴿子」。好在不久,我們將迎來今年第一顆適合觀測的彗星,C/2020 F3 NEOWISE彗星,而且它的亮度很快就能達到0等。
  • 難得一見的「掃把星」行經我國上空!
    最近,一顆高品相的「掃把星」——編號為C/2020 F3的彗星,引起了全球天文愛好者的關注,如今它已光臨北半球。7月1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史建春表示,7月上旬,這顆彗星較為明亮,在太陽升起之前從東北方向升空,但因為需要早起觀測,且可觀測時間短,讓很多人錯過了觀測。
  • 5月「掃把星」要來了!直徑為太陽一半大!網友:警惕世上要有大事發生
    據NASA發布的預測報導,2020年5月31日前後,有一顆直徑為太陽半徑大小的彗星即將到達近日點,屆時他將是太陽系第二大天體,亮度幾乎和月亮相當,是夜空中除月亮外第二亮的天體。因為,在我國古代,彗星都被叫作「掃帚星」或「掃把星」,古人認為,一旦天空有掃把星掃過,地上就會發生災禍、兵亂、改朝換代等大事。直到今天,我國民間還有「天上掃把星,地上見刀兵」的說法。那麼,這一次的阿特拉斯彗星為什麼這麼大、這麼亮?它這樣特殊,真的會預示著地上將要發生什麼大的變故嗎?下邊,我們不妨逐一加以說明。
  • 2020年的「掃把星」來了,第一顆肉眼可見彗星
    而這一年的天象,也在上演著不同尋常,前陣子剛結束了日環食,現在又迎來今年第一顆適合觀測的「掃把星」——C/2020 F3 NEOWISE彗星。其星日行一尺,二十日而入,此彗星之行也。」石申將彗星分為孛、拂、掃、彗四類,但不論是哪一類,都預示著災害即將發生。
  • 本世紀最亮「掃把星」來臨,亮度或超過月亮,下個月一起目睹!
    千禧年前後的時候,天空中還是十分容易看到星星的。可是近些年來,我們越來越難看到星星了。除非是生活著偏僻的農村,或者是一些光汙染很弱的高海拔區域,才能輕易地看到星星。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很難看到,因為星光本來就很暗,畢竟與我們相隔幾十數百光年。
  • 「掃把星」你了解多少?
    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便把這種像掃把一樣星星叫做「掃把星」。    掃把星,生活中經常有人提到,尤其是罵人的時候。說某人是掃把星,是說他不但運氣不好,周圍的人也跟著倒黴。    其實,掃把星只是個渾名,它的學名叫彗星,長長的尾巴則叫作彗尾。
  • 2020年首場流星雨 錯過等後年直播入口來了
    2020年首場流星雨 錯過等後年直播入口來了時間:2020-01-03 22: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首場流星雨 錯過等後年直播入口來了 之前看過了 2019年最後一場日食奇觀 現在來看看 2020年的首場流星雨吧 就在明天!
  • 2020年10大天文奇觀,錯過它要等400年,還有流星雨和日環食……
    石家莊這天氣,象限儀座流星雨肯定是錯過了,只能從網上看看別人的圖片了?別著急,2020年可是「行星之年」,這一年中我們可以看到火星,木星和土星靠近地球且彼此靠近,還能看到達到頂點的木星和土星的大匯合。金星每八年只接近七姐妹一次,每次通過都越來越近,直到2036年她將穿過星團的中心。4月7日:一年中最大的滿月月亮總是浪漫的代名詞,也是仰望天空相貌最豐富的天體。4月7日滿月與近地點幾乎同時發生,將會導致巨大的漲潮和退潮。這將是2020年最大的超級月亮。6月21日:日環食看完了月亮別忘了看太陽。
  • 兩輩子修來的超級藍色月全食!你可別錯過
    2018年1月31日,地球將經歷第一次月全食,就在今晚,第二次是7月28日凌晨知識點!這次天氣現象二狗當然不能錯過,我早早守在窗前,結果看到的是:多雲啊!!!!!氣象局表示: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大部,河西走廊,青海南部,西藏西部,雲南東部,海南島,南海中北部,廣東沿海,福建沿海,臺灣島,東海等地有強降雪。。。呸,等地的天空雲量比較多,不利於觀賞月全食,。。。。你就說半個中國好不好。
  • 數十年來最亮「掃把星」要出現了,光度非常強烈,下個月將目睹
    文/仗劍走天涯數十年來最亮「掃把星」要出現了,光度非常強烈,下個月將目睹近些年來,美國頻繁的預測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而事實上,美國所預測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據了解,數十年來最亮的掃把星就要出現了,光度非常強烈,下個月可能會目睹!這顆掃把星叫做阿特拉斯彗星。這顆阿特拉斯彗星被發現的時間也並不是很長,在去年12月28日科學家才發現了它,也就是說離目前也不過才三四個多月。不過通過科學家們進一步的探索卻發現,這顆彗星正在不斷地向地球靠近,並且它的亮度是非常高的。
  • 10月,它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錯過要等到2035年
    紅色的「戰神之星」火星是秋季夜空的「主角」,一直處在觀測佳期的它將於2020年10月14日迎來兩年一度的「火星衝日」。怎麼才能不錯過這觀星的最好時機,FM全媒體記者特意諮詢了星空攝影師徐晨老師。,亮度也將超過木星。
  • 哈雷彗星就是「掃把星」?每當它出現在夜空,天下就會動蕩不安
    作為來到地球最大的彗星,哈利彗星在古代許多國家被視為災難的象徵,在中國哈雷彗星有個非常著名的名字,就是「掃把星」。「掃把星」如今是一個常用詞彙,用來形容某人運氣不好,會讓周圍的人跟著倒黴,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根本沒有任何證據。然而,「掃把星」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 化身孤島的鯨,這輩子,你錯過了誰?又或是,等了誰一輩子?
    除了自己,沒人知道,究竟是因為錯過誰,又或是,等了誰一輩子。因為錯過了你,從此我的生活,只有陰晴,少了圓缺兩輛車撞個滿懷,是車禍;兩個人撞個滿懷,是愛情。奈何交通規則講兩車總是相讓,生活經驗講兩人總是錯過。
  • 星露谷物語:那些年你錯過的彩蛋
    大家好,我是小編蘇蘇,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星露谷物語》,一款農場經營遊戲,集釣魚,採礦,種植,劇情為一體,趣味性高,還有收集系統,閒暇之時來一盤也是非常不錯的。現如今,不少電影和遊戲,節目當中都會有彩蛋出現,例如18年的《頭號玩家》各種梗,不管你是哪個年齡層都能找到high點。
  • 中國人說彗星是掃把星,猶太人認為它是上帝用來懲罰人類的石頭
    彗星在中國民間傳說中被稱作「掃把星」,還有孛星、妖星、異星、長星等稱謂。漢字「彗」本意為「掃把、掃帚」,還有「掃、拂」、「暴曬」、「智慧」等含義。有意思的是,希臘文中彗星一詞有「尾巴」、「毛髮」等含義,與中國的「掃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2021是地球自轉50年來最快的一年,不去珍惜將飛逝而過
    報導稱,這是因為幾十年來,地球完成一次自轉的時間略長於24小時,但從去年開始,地球自轉的時間已經略短於此。  據報導,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原子鐘一直以超高精度記錄每日時長。它發現在過去50年裡,地球完成一次旋轉所需的時間很少短於24小時(86400秒)。
  • 古人把彗星看成「災星」,為何它又被稱為掃把星?
    我們知道,彗星是一種天體, 它進入太陽系時,亮度和形狀會隨著與太陽距離的變化而變化,通常明亮耀眼,拖著一條長長的 「尾巴」。然而,中西方的民間文化,對彗星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在西方,彗星被看作是死亡、罪惡的象徵,中國民間則將彗星稱為「掃把星」。
  • 又一顆「掃把星」進入太陽系,大大的尾巴,對地球是否有威脅?
    ,彗星就會變得更亮,到時候我們還可以觀察到特別好看的彗星尾巴,根據天文學家的計算,這顆彗星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正在不斷接近地球,如果不出意外的話C/2019 Y4彗星將在2020年5月到達近日點。屆時如果天氣條件特別好的話,我們是可以用肉眼觀測到C/2019 Y4彗星的,它的亮度基本和月亮差不多,因為它的質量大
  • 彗星是什麼,為何成為了「掃把星」?
    很多人都感慨,2020年的上半年,啥也沒幹,淨見證歷史了!對於天文觀測愛好者來說,也是這樣,上半年原本會出現的ATLAS和SWAN彗星紛紛「放了地球鴿子」。 好在不久,我們將迎來今年第一顆適合觀測的彗星,C/2020 F3 NEOWISE彗星,而且它的亮度很快就能達到0等。
  • 2020超級日全食要來了,錯過再等10年
    這個月接下來的日子裡將上演精彩紛呈的天象劇場:6月21日(明天) 2020最值得期待的「金邊日食」2020年6月21日的日環食是近10年內中國境內唯一一次可見全程的日環食而且非常接近全食因此金環會非常細可以和日全食一爭高下~環食帶將由西藏聖湖瑪旁雍錯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