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攬炒派議員」總辭」鬧劇在12月1日落下帷幕。這些議員的離開,會否妨礙立法會正常運作,將如何影響立法會生態,建制派議員面臨怎樣的挑戰和困難等等,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反對派威脅「總辭」,卻被「反將一軍」
11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後,香港特區政府隨即宣布楊嶽橋等4人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而另15名攬炒派議員聲稱要和這4人捆綁,紛紛遞交辭呈。
其中,許智峰及毛孟靜的辭職已於當月生效,其餘13人則於12月1日生效。當天早上,他們在立法會的銘牌被黑色膠紙遮蓋。
對此,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席、法學教授傅健慈認為,這些人妄圖用」總辭」的方法威脅特區政府,無異於挑戰底線,結果卻被反將一軍」。反對派議員若是真的為民著想就不會採取這種極端措施,只不過是打著「為民著想」的幌子幹擾特區政府執法。
香港中聯辦此前就指出這是"鬧辭",這些議員不負責任、背離選民,他們考慮的只是一己之政治私利,念茲在茲的只有」政治攬炒」的圖謀。他們試圖打悲情牌甚至妄圖在國際上製造影響,都註定是徒勞的。
立法會還能正常運轉嗎?
當然,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這麼多的議員集體」出走」以後,立法會是否還能運轉?這大概也是他們當時自以為能拿捏當局之處。
此前,林鄭月娥明確表示,即使這些反對派集體辭職,立法會缺少19名議員,但是這也並不妨礙立法會的正常運行,也希望這些議員可以想清楚,是去是留。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向看看新聞Knews指出,除去這15名集體辭職的,以及因其他原因被取消議員資格的,目前設有70個席位的第六屆香港立法會還剩43席,超過《基本法》要求的半數,因此立法會仍能依據相關議事規則正常運轉,從近一段時間的觀察來看,還運作得更加順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反對派議員惡意」拉布」現象愈演愈烈。尤其本屆立法會復會以來,集體辭職的反對派議員,利用點人頭、冗長辯論等"拉布"手法,令香港立法會議事效率低下、多次流會。
田飛龍指出,頻繁地」拉布」,極大地拉低了香港行政效率,使得政府的大量關係社會民生的議案無法得到及時通過,造成重要機遇錯失、工程預算超支等許多嚴重後果,甚至累及政府正常運轉。
反觀這次反對派議員集體辭職消息出來後不久,立法會內委會和財委會召開的首次會議,都一反此前狀態、順利舉行。11月18日,香港立法會僅用了1小時便順利通過4個工程項目撥款申請,會議提前近一小時結束。
此外,林鄭月娥於11月25日晚出席電視論壇,回應最新施政報告時表示,到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不受任何滋擾,令她得到應有的尊重。
不過,田飛龍也指出,由於目前立法會議員的席位囿於只有43名議員,對於那些重大的、需要得到2/3票數通過的議案,恐怕暫時無法處理。隨著未來通過選舉補齊所有的議席,那麼立法會將回歸其完整運行的憲制狀態。
立法會不會關掉」耳朵」
如今的香港立法會,在反對派議員普遍缺席後,短暫地形成了建制派議員佔絕對多數的局面,因此外界也擔心,這樣可能會讓一些反對的聲音無法被聽到。
在田飛龍看來,基本法要求,立法會與特區政府之間是相互配合以及監督的關係。以前,反對派議員經常性地」為反對而反對」,實際上並不符合香港立法會生態的理性要求。如今當建制派佔多數,應當向香港社會與國際社會展示出其理性的、建設性的監督力量,這就需要留任的議員在政治上多學習,得到提升,臻於成熟。
一方面,來自不同功能組別或者社區的議員,要更多深入社區和選民,耐心傾聽,將更加多元的社會聲音帶進立法會,及時回應社會方方面面的訴求。
與此同時,議員也要學會與政府之間就議題之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適當辯論、監督,促進議案法案更加合理化,展示出他們逐步提升的、強大的理性議政力量,使得香港立法會面貌煥然一新,也能夠真正能夠回歸「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對立法會憲制功能的理性預期。
警惕攬炒反對派深入社區
當這場」鬧辭」風波塵埃落定後,攬炒派議員的動向依然備受關注。
現時來看,這些反對派議員,有的回到社區,比如胡志偉表明將」回到社區及不同工作崗位」。有的如郭榮鏗宣布退出政壇,有的如梁繼昌,開始」洗底」,表示自己從不贊成美國制裁香港,也不支持」攬炒」,還有人宣稱要為下一屆立法會選舉做準備。
有分析指出,雖然反對派不會像去年般囂張,行事也不會明目張胆,但他們絕對不會放棄參與議會(不論是立法會還是區議會),必定要想方設法」捲土重來」。
在田飛龍看來,從幾年前香港的本土主義興起後,反對派議員有意地深耕基層,提出一系列與基層矛盾、社區建設以及基本盤爭奪有關的議題,布置了相關社區網絡化的力量。
當他們被依法趕出議會後,滲透到基層後會堅定地走一條政治本土化的路線,同時明確地指向明年重啟的第7屆立法會選舉,進行一系列的政治鋪墊工作。
由此看來,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對此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如果失去基層的選民,失去政治基本盤的話,愛國者治港同樣也會受到威脅。總之,反對派深入社區的動作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李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