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刀鰍」,常以為有毒不能吃,殊不知價值珍貴50元一斤。在我國山川河流眾多,地大物博淡水魚資源豐富,在農村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兒生長,山澗溪流、湖泊或水庫中淡水魚種類多到數不勝數。
說到吃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海鮮,並津津樂道說出每種海鮮的吃法,而對於內地人來說,味道鮮美的海鮮遠遠比不上河裡的淡水魚營養好吃又實惠,有一些魚不僅味道鮮美還有很好的滋補功效,比如鯽魚、黃顙魚、泥鰍等等。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飲食上對健康的關注,吃魚對於很多家庭來說是最普通不過的事情了,不過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養殖的鯉魚、鯰魚如今在城裡的早市上少有人問津,相反野生鯽魚、黃顙魚、花鰱魚、泥鰍及河蝦等等成為很多家庭的滋補首選食物人們爭相購買,被稱為「水中小人參」泥鰍,在城裡的早市上野生泥鰍賣到20元一斤,還一斤難求。
泥鰍相比其它魚來說肉質緊實,可以做成紅燒泥鰍、乾鍋泥鰍、清燉泥鰍湯,不僅味道鮮美還有營養,隔三差五就買一些做給家人吃。今天在早市的一個魚攤前,水箱中的幾條「泥鰍」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魚販說:「這可是稀罕貨,在農村的河裡也少見了,今天就捉了這幾條,賣50元一斤。」
1種被「誤解」最深的魚,以前無人問津,如今50元一斤難求。什麼寶貝泥鰍賣50元一斤?魚販用手撈起一條介紹說:「這可不是普通的泥鰍,這種魚叫刀鰍,如今稀罕著呢。」刀鰍外形跟泥鰍非常相像,和泥鰍相比較最大的區別是嘴特別尖,魚體細長像刺刀,背上有一排三角形鋒利細刺,記得小時候在河裡摸魚被它扎傷比黃蜂蜇到都疼,因為刀鰍樣子醜醜的,農村小孩子都叫它「豬媽鋸」,以前都說刀鰍有毒不能吃,如今咋成了稀罕貨?
刀鰍是一種原生淡水魚,學名中華棘鰍,又稱刺刀鰍、沙鰍,鋸齒泥鰍。刀鰍魚體扁平嘴尖長如錐,尾鰭像一把船槳,在水裡遊動迅速,小魚小蝦不是刀鰍的對手,遇到刀鰍等於領到了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刀鰍屬於有胃魚類相比其他魚類肉質少,而且捉刀鰍容易受傷,在以前無人問津。
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刀鰍是肉食性魚類,相比較於豬肉和牛羊肉等紅肉,刀鰍肉脂肪少熱量低,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鈣,鋅等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胺基酸種類齊全,對於身體虛弱,老人及兒童者有著不錯滋補功效,可以補充鈣質及微量元素,在價值方面不輸甲魚,刀鰍曬乾後可以賣掉上百元一斤。
刀鰍是底層肉食性魚類捕食小魚為食,不適於池塘養殖,只生活在野外溪流池塘裡,生長緩慢,以前無人問津,隨著吃野生魚的越來越多,如今刺鰍成了稀罕貨50元一斤難求。不知道您在摸魚時遇到過刀鰍嗎?對刺鰍還有哪些了解?歡迎說說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