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神外周刊
第13期
神外前沿訊,6月21日至23日,「中華醫學會第七屆全國小兒神經外科學術大會暨第十一屆中國小兒神經外科論壇、2019世界小兒神經外科繼續教育學習班」在廣州召開(詳見會議紀要| 中華醫學會第七屆全國小兒神經外科學術大會在廣州召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牛朝詩教授出席大會並在會議期間接受《神外前沿》新媒體訪談。
牛朝詩教授介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附設有安徽省腦立體定向神經外科研究所、腦功能與腦疾病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是安徽省神經系統疾病(神經外科)臨床研究中心,輔助著神經外科發展,實現技術向臨床轉化;科室亞專業是目前國內最全的大神經外科之一,有8個病區,350張床位,2018年手術量5600臺,估計今年達到6000多臺。
牛朝詩教授表示,未來三大主要方向,一個是功能神經外科,第二個是神經腫瘤;第三個是腦血管病,這三個無論從科研、臨床都是主攻方向。
以下是訪談內容:
醫院更名前後的功能神外變化
神外前沿:2017年12月,貴院從省立醫院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之後,對神經外科尤其是功能神外有沒有什麼變化呢?
牛朝詩:正如大家所知,我們功能神經外科在全國一直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我們立體定向技術的發展在國內起步比較早的,經過幾代人努力,現在功能神經外科在神經外科各個亞專科發展中是比較快的;功能神經外科診治疾病的範圍在全國也是最全之一。
神經調控技術是目前功能神經外科主要技術之一,它治療以帕金森病為代表的運動障礙性疾病,還有各種肌張力障礙疾病(扭轉痙攣、痙攣性斜頸、Meige症候群、抽動症等);癲癇、昏迷病人的促醒、難治性疼痛等,無論中樞性神經調控,或者周圍性神經調控等。我們醫院開展這方面技術都是非常全面的:以深部腦刺激(DBS)治療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為代表,DBS靶點定位、微電極記錄應用以及術後程控等技術是非常規範的。迷走神經刺激(VNS)治療癲癇,這在國內有一定的影響力,術前癲癇評估規範,手術量在全國佔比也比較多的。所以,我院在神經調控方面有非常強的技術、也是我院神經外科的特色之一。
另外,功能神經外科人員梯隊也非常全面、合理,比如DBS團隊、癲癇團隊,所有神經調控技術都是我們自己的醫生,有專門做神經電生理的、神經影像的神經外科醫生,術後的程控,病人的管理等,團隊治療疾病的規範化、程序化、一體化完成的。
在我院功能神經外科中,其次就是顱神經疾病的微血管減壓術,每年大概也有五六百例,顱神經疾病的微血管減壓術,包括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等,臨床也取得很好效果,在國內也具有一定影響力。
我院在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之後,神經外科在 「理工醫交叉融合、醫教研協同創新、生命科學與醫學一體化發展」的「科大新醫學」發展指導下,結合學科發展狀況,優化了學科發展方向,更多地理工醫交叉融合,促進神經外科發展。
神外前沿:那DBS治療帕金森病每年約有多少例?在全國,每年DBS量在100例以上算比較大的中心了?
牛朝詩:我們現在每年DBS大概300側左右,而且等待DBS手術的病人還是比較多的。我們更強調病人治療質量和臨床效果。在我院手術的病人,已連續三年還沒有一例出現嚴重併發症,我們強調手術規範化,在靶點定位、手術後臨床效果、術後程控,使病人獲得更大益處。
我們為國內培養了大批的立體定向和功能神經外科專業技術人才,像2018年將近20家醫院都是進修半年以上的這種專科醫生來我院從事功能神經外科培訓,我院對技術推廣非常重視,毫無保留推廣新技術,使整個功能神經外科在國內能迅速的發展。
2017年12月23號,我們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直屬的附屬醫院,中科大和我們融合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理科工科醫學交叉融合,醫教研協同創新發展,生命科學和醫學交叉融合促進臨床學科的發展,更好實現基礎向臨床的轉化。
對於我們學科來講,就是想利用中科大的這種優勢,在功能神經外科技術發展,尤其是利用立體定向技術、神經調控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來研究腦和探索腦等方面由獨特優勢;立體定向技術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所以我們也逐漸在功能神經外科的基礎向臨床轉化裡做一些探索,比如怎麼樣使腦深部靶點的定位更精確,是不是可以用人工智慧的方法,我們已經在做這方面工作,也有初步的一些結果,就是想把靶點定位能夠人工智慧化;在傳統定位靶點的基礎上,能夠探索一些新的靶點,使治療疾病症狀改善更好一些;同時也探索功能神經外科治療其他一些功能性神經精神疾病,比如像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基礎研究,精神分裂症本身是我們國家腦計劃中的重大疾病一個方面,精神分裂症能不能用功能神經外科的辦法來調控和治療,所以我們也逐漸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精神類疾病
神外前沿:精神分裂症在歷史上國內做調控引起過一段時間的爭議吧?
牛朝詩:實際上,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底到八十年代,我們用立體定向毀損手術做了不少精神外科的病例,對一些嚴格選擇適應症的情況下,一部分精神疾病還是得到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這是我們在早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在神經調控技術沒有創傷,又是可逆的可調控的。我想,這方面應該是功能神經外科一個很重要的應用方面,應該積極開展進行這類疾病研究工作,尤其應用神經調控技術治療。因為精神分裂症從現在的結構影像學看,腦的結構是相對完整的、正常的(大體磁共振影像學上看),只是腦的功能性紊亂,通過神經調控的技術使它的功能得到改善,「改邪歸正」不是不可能,這需要多學科聯合研究,最終能廣泛治療這類神經精神疾病是完全可能的。
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病不一樣,我們現在功能調控什麼呢?帕金森病仍然在進展,它在一定時段內可能效果很好,疾病進入了某個階段,神經調控可能就不起作用了,現在還仍然是一種對症性治療;精神分裂症腦子結構是完整的,實行神經調控技術可能更好。目前來講,調控的技術或者調控的靶點需要進一步探討,這肯定是未來很好的發展方向。
神外前沿:精神類疾病患者群體比較大,神經調控應用的多嗎?
牛朝詩:現在做的精神類疾病,比如強迫症、抑鬱症,國外FDA都批准臨床過的,也是能夠應用的;我們國內還處於探索的階段,理想的靶點,就是說我們去做哪個位置哪個腦結構,可能它的臨床效果更好,這需要進一步探索靶點。這個靶點現在也相對容易些了,因為現在影像發展非常快,探討大腦一些纖維的連接,結構與接口之間的功能影像,把這些研究清楚了,就可以選取某一個靶點來調控它。目前總體這類疾病神經調控應用不多,有待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
神外前沿:精神類疾病未來是功能神外主導,還是多學科,這是交叉類?
牛朝詩:這一定是功能神經外科主導。因為精神類疾病要用外科手術技術將電極植入某一個腦部位,當然,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也是必須的,如神經解剖、神經影像、精神科、神經電生理、神經認知等多學科聯合研究。
神外前沿:與中科大的研究轉化方向,除了您說的DBS靶點定位之外,還有什麼工作?
牛朝詩:圍繞功能神經外科的疾病機制,對帕金森病早期有沒有幹預的方法,因為現在DBS治療都是中晚期,現在有人主張早期階段應用DBS治療帕金森病,可能對病人改善效果好,但這個疾病仍然還在發展,我們想在機制方面探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所以我們利用與中科大理科、工科、生命科學的優勢,合作是開展這方面的一些基礎研究,目的就是實現基礎研究向臨床的轉化。
比如,我們和中科大計算機學院、信息學院等合作,開發人工智慧評估帕金森疾病、神經外科機器人輔助手術,或通過神經影像或者腦的電生理信號,或者一些生物分子標誌的方法對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綜合評估以及精準手術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
我們還在開展帕金森疾病的腸道微生物(腦腸軸)研究做早期發現或者幹預,因為腸道微生物和神經功能性疾病關係密切,利用中科大生命科學研究的優勢,結合自己大量的臨床,可能會對功能性神經疾病的機制,治療的新靶點以及疾病症狀學智能性評估等開展一些工作。現在我們對每一個病人各種標本包括血標本都做常規採集和一系列研究,已收集數百例帕金森病的結構影像學和功能影像學資料,建立PD標本庫,當然不會很快見到臨床效果,但通過研究,會對功能神經外科的發展,對帕金森疾病、機制的探討,治療方式的改變,預後的判斷等方面均有幫助。
老年痴呆症
神外前沿:還有一個是大家比較關注的老年痴呆症,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社會話題了,很多醫院也在做一些嘗試,請問老年痴呆症是不是功能神經外科的範疇或方向呢?
牛朝詩:老年痴呆症是一個老年性的神經疾病,發病率是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發病第一位,也就是AD,PD是第二位,但是從目前來講,發病機制不太清楚,它主要體現在腦結構的變化,在早期階段就是說在結構完整的情況下,通過神經調控像DBS來調節可能會改善症狀,延緩一部分病人的發展。所以,它的治療機制有點類似於PD,只能說是在功能上的一個調控,但是不是能阻止它的發展值得探討。如果能夠阻止疾病的發展,早期植入DBS就得到很好的一個治療。但目前來講,DBS還是很難的。另外,AD神經調控的靶點,也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總的來講,我個人認為DBS可能不是真正最終的治療方案,因為疾病病因不是特別清楚,就像現在治療帕金森病一樣,只是整體治療過程中的一部分,仍然是對症治療,它阻止不了病情的發展,最好的治療方式要阻止病情發展和功能改善。不是否定,DBS在某階段可能對疾病改善,生活質量等有幫助。
功能神外未來發展
神外前沿:關於功能神外科,現在的熱點大家都知道了,您覺得,未來5-10年功能神經外科在哪些方面會有一些比較大的發展:是擴展適應症,如精神類疾病,還是找到更準的靶點或者DBS的一些基礎研究?
牛朝詩:功能神經外科今後的發展方向,一是現有技術逐漸成熟,比如在設備方面,一方面現在DBS顱內電極是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硬體不斷的更新換代,更好地利用,如電池的使用時間更長,充電兼容等問題,也在不斷的更新過程。
在DBS遠程程控方面,現在DBS遠程程控還處於初級的階段,尚還不能廣泛應用。要國內多中心進行遠程程控的研究,如果能根據病人症狀如運動功能的各種評分,它的肌張力障礙的情況,通過大數據、網際網路實時反饋到醫生,醫生又能夠給病人一個實時指導性的程控,這是最好的,即實現這種遠程成果可能意義就更大。
在探討新的治療靶點方面,可能還有更好的、更理想的治療靶點還沒有被發現,怎麼樣使每一個核團的精準的定位,除了我們現有的一些核團,其他核團有沒有?有待探討。
在治療疾病譜方面,治療神經疾病譜肯定會逐漸的擴展,就像我剛才提到的精神疾病一定是功能神經外科的主要方向。
再者,從有創刺激到無創刺激治療方面,有創的顱內電極刺激變成無創的顱外刺激,無創像戴帽子一樣,或者頭皮上放某一個電極來刺激某個核團,這樣外科手術就沒了。現在國外已經在做這種基礎的研究,但我想,這個也可能會實現,通過無創的電刺激,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現在臨床已應用的經顱磁刺激治療一些神經功能性疾病,臨床效果達不到有創電刺激的臨床效果,有待進一步發展。
神外前沿:精神類疾病治療最大的障礙在顱內上會不會遇到障礙?
牛朝詩:現在主要是要進行靶點的探索和顱內電極的研發,以適合臨床靶點刺激要求。傳統是雙側內囊前肢、扣帶回、伏隔核、杏仁核毀損術來治療精神類疾病,畢竟還帶來一定的復返和一些併發症。顱內電刺激副反應小,但是臨床效果有待提高,這就要求探討更好的靶點,使它的治療效果更好。現在做DBS的這種腦深部刺激電極就不太適合,這就要研發新的一些顱內電極,要研發適合腦內某一個核團或者纖維束相應的電極,所以我們鼓勵國內研發的企業能給臨床,和醫生結合共同來探索新的這種顱內刺激電極,能適合腦內刺激結構(靶點)、達到刺激的強度,臨床效果才能更好。
受訪者簡介
牛朝詩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安徽省腦立體定向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安徽省神經系統疾病(神經外科)臨床研究中心主任,腦功能與腦疾病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及功能神經外科組副組長,中國神經調控聯盟副理事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常委,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協會功能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委會主任委員,安徽省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擔任《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誌》副主編及編輯部主任,《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中華解剖與臨床雜誌》等雜誌編委。聯合主編《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學》、《臨床解剖學叢書 頭頸分冊》專著,參編神經外科專著多部。承擔多項國家、省部級課題。
相關報導
編審團隊
楊岸超副教授,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中華醫學會會員、《中華神經外科(英文版)》審稿人。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