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貓協推出一款校園流浪貓管理小程序。小程序上每隻貓都有姓名、照片,並以「畢業」、「修學」等詞記錄貓咪在校園裡的狀態,甚至還建立了「叫聲檔案」。學生們通過絕育、送養來控制流浪動物數量。
北大貓協負責人表示,做這款小程序的初心就是為了歸納流浪貓的基本信息,同時也覺得做這個東西有趣。方便歸納現在學校裡有多少起了名字的貓咪。除了日常照料外,貓協還會用絕育和送養的方式控制流浪動物數量,促進校園動物和學生的和諧共處。
流浪動物救助遇困境
隨著國內寵物數量快速增長,日益凸顯出嚴重的流浪寵物問題。以流浪貓為例,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流浪貓遺棄集中於貓舍。貓舍繁育選育後品相不佳、身體缺陷、嚴重基因病、無法售出的貓就會被遺棄。寵物業上下遊產業鏈不規範,流浪動物就不會斷絕。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更是有越來越多的流浪動物出現,而如何制定流浪動物政策,以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重點。
伴隨著寵物數量的增多,流浪動物的數量也在快速增長。過多的流浪動物卻造成了生態系統的混亂和負擔,如果某種生物由於人為原因導致該物種泛濫進而破壞生態圈平衡情況下,人為控制該生物絕育或滅殺,短時間內或許會有明顯的降低該物種對公共衛生安全和生態圈的負面影響,但並不是最優的策略。為了避免大規模的流浪動物滅殺行為,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流浪動物救助機構選擇建立救助站,來幫助更多的流浪動物,但也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
以國內嵊泗縣慈緣流浪動物救助站在網上公布的數據為例,從2016年開展關愛流浪動物關愛保護以來,總共救助了約500餘只流浪動物,每年花費七十到八十萬元的愛心救助資金,資金主要來源是通過個人慈善捐助,這種不穩定救助模式經常入不敷出,資金緊缺和飼養場地缺失是面臨的首要問題。面對數量眾多的流浪動物,流浪動物保護的工作人員已力不從心,缺人、缺物資、缺場地、缺錢等問題讓嵊泗縣慈緣流浪動物救助站陷入困境。
國內對收養流浪動物的態度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超過2億的流浪狗,其中中國流浪狗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4000萬,佔了全球的20%,而且數字還在不斷地增長中,流浪貓的數目更是數不勝數。這些動物要麼被主人以各種理由遺棄、或者走失,還有的來源於流浪動物自身的繁殖。惡劣的生存環境大大減少了動物的壽命,有調查顯示,流浪動物的存活期一般在三年左右,而養在家中的寵物貓狗的壽命,往往都在十年以上。
不少公益組織在網絡上進行了大量的宣傳。於是,「用領養代替購買」已經是廣大愛寵人士耳熟能詳的口號。
然而,中國流浪動物的領養之路走得並不順利。據2018《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統計:在中國,寵物狗的獲得43.9%來源於寵物店,而領養的狗狗只佔寵物狗數目的11.8%,而寵物貓的來源,除了「在街上撿的」佔32.6%以外,在寵物店購買數目佔寵物貓總數目的25.3%,而領養則只佔19.9%。
在中國,「寵物領養」為何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呢?個別愛寵人士表示領養的多是些田園貓狗,但一部分人更願意去寵物店購買寵物,他們認為流浪動物的流浪經歷,使它們的性格比較警惕,不夠親人,而自己更喜歡有純正血統、性格溫和的寵物。除此之外,後院貓機率大,流浪動物大量繁殖的現象一直存在,這也導致了很多有先天疾病的貓狗出生,也就是說,有時候在領養的是一隻並不健康,甚至是帶著嚴重疾病的寵物。
寵物公益事業
國內目前對流浪動物還沒有成熟的處理和保護法律法規,小動物NGO(非政府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構,不管是數量上還是專業程度都遠不及歐美國家,大部分中國的流浪保護組織和個人都是定點餵養或大量收容流浪動物,而個人及公益組織大多缺少完善的經營體系和缺乏商業資本的引入,增加的流浪動物及後代和越來越少的資金投入衝突,其後果就是收容所倒閉,動物們再次流浪,而且數量大幅增加。
當然國內也有很多大型機構會對流浪動物救助中心進行扶持,以國內獨角獸企業波奇網為例,2018年聯合AcFun給北京流浪動物捐贈1.5噸皇家寵物糧,並持續舉辦全國愛貓活動月,呼籲全社會關注流浪動物的生存環境。
除此之外像是瑞鵬公益基金,也持續聯合其他組織一起發聲,參與壹基金「為愛同行」活動,與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旗下品牌福來恩的「愛寵守護計劃」線下聯合活動,支持獸醫人才培養等。
完善流浪動物保護政策成關鍵
當前,國外已經有較為完善的流浪動物保護策略,例如美國有政府專門撥款的流浪動物收容機構,如果你在街上看到流浪的動物,可以把它們送來這裡,甚至自己由於種種原因不想繼續飼養寵物,也可以把它們送過來。
這裡的動物被單獨飼養在籠子裡,籠子外面有寵物的相關資料,寵物有專人照顧,甚至免費幫寵物做絕育手術,有領養意願的人們,也會選擇到這裡來領養寵物。然而,在美國,領養寵物要接受的背景調查內容比中國更加繁瑣。除了調查領養人的住址、工作、家庭成員、住房情況外,也在申請表上羅列出一系列領養寵物後可能出現的狀況,讓領養人認真思考是否已經做好了家裡多一位成員的準備。
未來也希望國內能夠儘早制定相關的流浪動物保護法規和條例,依法劃分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形成分工明確、有效協作的機制。如果完全由政府部門單獨來開展流浪動物的監管的話,也並不一定可以達到極好的效果。除了要明確和強調政府的責任,還需要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來參與,使流浪動物的收容更加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