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京大學李忠秋受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楊樂老師邀請,到藏北羌塘高原進行野生動物調查。
在下山的車上時,瞧見這一幕:三隻流浪狗正在圍攻兩隻藏原羚,後背上被咬的血淋淋,傷口清晰可見,經過救治最終還是死掉了。
這一幕引發了李忠秋對流浪動物地細緻思考:流浪動物到底對於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包括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動物,包括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一些小鳥小獸,有哪些影響或威脅?
流浪動物實際上不是自然的產物,它主要是由人遺棄的寵物以及寵物的後代所組成的類群,一般生活在人類聚集區周邊,也就是我們生活中,在學校、社區以及公園裡的流浪貓,它並不是自然的一部分(野外沒有這個種群)。
生活中,最常見的流浪動物就是流浪貓和流浪狗。
流浪貓是李忠秋研究的主要對象。
大概一萬年前,在中東的新月地帶,野貓跟人類有了密切接觸,並開始被馴化。之後的一萬年,尤其是工業革命後的幾百年,家貓成了最成功的的入侵者,隨著人的擴張開始迅速擴散到世界各地。
繁殖期間,雄性流浪貓的活動範圍大概是5公頃,在非繁殖期只有3公頃。
流浪貓的祖先歐洲野貓,在繁殖期的活動範圍能達到1200多公頃,而在非繁殖期,雌貓的活動範圍也在300公頃左右。
貓捉老鼠的思維在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但在2020年自然界世界攝影大賽的金獎作品中,打破了我對貓的認知。
這份作品記錄了美國加州聖拉斐爾一個野生動物救護站一年裡被貓致死或致傷的野生動物。2019年他們救助了321隻這樣的動物,但只救活了其中的89隻,在剩下的232隻死亡的動物裡,貓還捕捉了鳥、松鼠、兔子、蝙蝠、蛇、蜥蜴、青蛙以及無脊椎類的昆蟲。
由此可見,貓的捕捉範圍非常非常廣。
如此多的家貓,以及以家貓為源輸出的流浪貓,對野生動物構成了巨大威脅。
2013年,美國的兩位保護生物學者Scott Loss和Peter Marra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美國全境每年被流浪貓和散養貓捕獵的野生動物數量的文章,此文章一發表出來就引起了巨大爭議,同時也震驚了很多生態學家、動物學家。
他們從未想過貓的年捕獵總量竟然高達百億以上,同時震驚的是還會導致島嶼上的物種滅絕。
1894年,幾位燈塔守護者登上了史蒂芬島,他們隨身帶了一隻貓,叫Tibbles。Tibbles迅速地成為了島嶼的主人,大肆捕捉小鳥小獸。不到一年的時間,史蒂芬島異鷯就此滅絕。
也就是說,一隻貓,在一年時間內,就毀滅了一個島嶼特有物種。
據美國史密森保護生物學研究所的統計,至少有63個物種的滅絕或多或少跟貓的引入有關。
在中國,貓對野生動物的年捕食量達到了百億級別。
為什麼流浪貓的種群會如此繁盛?
有很多愛心人士的投喂,通過我們的生活垃圾,獲得穩定的食源。
獲得人類保護,生病的流浪貓有時會被愛心人士送到寵物醫院救治
繁殖速度快
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流浪貓缺乏天敵。
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應該是金字塔形的,越下層的等級,數量應該越多。
怎樣才能抑制流浪貓繁殖呢?
國際上對流浪動物的種群管理主要有三個:收容、安樂死、TNR
若流浪動物種群不大,放到收容站是沒有問題的,同時,注意不要過多的消耗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有些國家採用了安樂死的辦法,保護本土物種。獵殺動物是件很殘忍的事情,現在大多數國家用TNR來控制外源輸入,但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對於家貓來說,如果你養了貓,儘量不要散養,既能減少疾病感染,也能避免它捕獵野生動物。第二,不要遺棄,這是源頭上的問題,可以保證流浪貓種群不會繼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