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華語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劉偉強的《無間道》,給香港電影帶來了最後一抹曙光,之後便風光不再。
而張藝謀的《英雄》,正式吹響了內地商業大片的號角。
於是擺在香港電影人面前,似乎只有兩條出路。
要麼跑到陌生的好萊塢去試試運氣,要麼一頭扎進內地電影市場的大陣營。
事實證明,香港電影選擇後者,才能在新時代重新站穩腳跟。
於是在漫長的磨合期中,有一部大製作脫穎而出,或多或少給港片帶來了尋求重生的希望。
幾十位明星參演,橫掃16項大獎,這部經典國產片,被央視反覆重播:
《十月圍城》丨Bodyguards and Assassins
當年,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十月圍城》獲得了16項提名,最終斬獲了8個獎項。
但是這個結果,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在票房方面不難看出,電影在香港僅收穫了1665萬的票房,在內地卻拿下了2.9億的票房。
由此可見,合拍片成功的背後,也存在著一定的瑕疵。
01港片的另一種可能
說實話,大製作和大背景,從來都不是香港電影的強項。
在港片最輝煌的年代,靠的是一群電影人層出不窮的創意,在有限的時間和成本的條件下,開創了香港電影獨有的文化。
最高年產量高達300多部,被譽為東方好萊塢。
然而在滾滾的時代浪潮下,好萊塢特效大片逐漸席捲全球。
與此同時,內地商業大片也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於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香港電影人來到內地發展,便形成了一種趨勢——合拍片。
合拍片,顧名思義就是多個地區的導演和演員聚在一起合作,拍出更為優秀的電影。
很多人認為,合拍片的誕生,是終結香港電影輝煌的「罪魁禍首」。
事實上,港味的缺失、情懷的耗盡,才是港片走向沒落最根本的原因。
在我看來,合拍片將會為香港電影發展,創造另一種可能。
02合拍片是雷區?還是出路?
主旋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個並不太受歡迎的題材。
所以,當時在決定投資拍攝《十月圍城》時,外界對這部電影都不看好。
但事實證明,《十月圍城》改變了觀眾對於主旋律大片的看法。
就電影本身而言,《十月圍城》的看點十分多。
豪華的陣容、精彩的故事、高尚的情懷、曲折的情節、獨特的氣質........
讓這部華語大片,不再是簡單的明星扎堆,而是新舊元素的雜糅,重現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
在2009年,有兩部主旋律大片備受矚目。
一部是《建國大業》,另一部就是《十月圍城》。
雖然兩部電影看似題材相同,實則兩者在很多方面又有所不同。
《十月圍城》是由陳德森執導,陳可辛監製。
同樣是以歷史作為背景,但是相比《建國大業》,整個故事卻略顯單薄。
確切的來說,這部電影講的是那些「小人物」,由他們自下而上,呈現重大歷史事件的悲壯。
03大背景,「小」人物
起初,劇本叫《十月維城》,但是編劇蘇照彬在看完劇本後,覺得「圍」比「維」字好,更能體現電影中的困境。
整個故事從一個又一個小人物的支線開始講起,最後歸攏到保護孫中山的這條主線上來。
有趣的是,飾演孫中山的張涵予,從頭到尾只有幾個鏡頭。
電影前半段,簡單地交代了一下故事的背景。
孫中山回國,引來了兩股勢力的對峙。
一方是想要維持舊秩序的晚清,另一方是想要建立新秩序的革命派。
但電影真正的主角卻不是他們,而是一群大義凌然、卻不懂革命為何物的凡夫俗子。
車夫阿四、小販王復明、乞丐劉鬱白、賭徒沈重陽、戲班班主女兒方紅......
電影中反覆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次革命的意義在哪?
其實,當時幾乎無人知曉這個問題的答案。
比如車夫阿四,喜歡照相館的阿純。無奈出身低微,一直將此事埋藏在心裡。
老闆李玉堂知道他的心事後,答應花錢幫他提親。
於是知恩圖報的阿四,不管事情有多麼危險,毅然決定想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片中的每個人,都有著世俗的合理動機。
就連召集大夥的富商李玉堂,敢於冒著生命危險參與行動,只不過是不想兒子捲入其中。
只可惜,犧牲在所難免,這群人最終也成為歷史長河中,那群無名英雄的一份子。
04認真的主旋律大片
在《十月圍城》裡,可以看到很多老港片的印記。
為了1:1還原真實的中環街市,劇組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有了彼時舊香港的風貌。
在開拍前,劇組一共拍了4個版本的孫中山,包括梁朝偉也試過鏡頭。
但是導演陳德森一直不滿意,最終臨近電影殺青,才決定用張涵予版。
據了解,為了幫張涵予打造形象,總共花費了100多萬,請來了《加勒比海盜》的化妝團隊。
單是化妝就要花費9個小時,對張涵予幾乎整張臉進行「整容」。
而《十月圍城》的故事,則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
影片拍得很簡單和直接,情感流露也非常自然,強烈的使命感賦予了整部電影的靈魂。
在我看來,很難給這部電影一個準確的定義。
從導演到演員全是大牌,這部主旋律國產大片,改變了觀眾的審美。
與某些被偉大包裹的主旋律電影相比,《十月圍城》更接地氣,更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