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片的另一種出路
新世紀之後,香港電影已經不同以往,本土情懷在電影裡的缺失和與輝煌年代對比下的作品暗淡,讓港片在華語電影中,從一枝獨秀變得不再那麼具有分量。
於是,香港電影人北上內地發展的趨勢,逐漸在整個香港電影界滲透,這種趨勢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合拍片。
港片曾經的繁榮自然不用過多介紹,香港一直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譽,這一點從眾多經典港片對華語電影的影響力就可以看出來。
在滾滾的時代浪潮裡,港片雖然一定意義上風光不再,但另闢蹊徑,以「合拍片」的形式在新的時代中站穩了腳跟。
合拍片,顧名思義,就是內地、香港、臺灣的電影人合作出的電影作品,因此也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自的風格。例如早一些的《天下無賊》,以及後來的《湄公河行動》等合拍片,都有一些港片的影子在裡面。
同樣的,這種現象也證明了,近些年來的很多優秀的內地電影,或多或少的,都有香港電影人的身影在其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港片時代的些許印記。
2010年金像獎上,正是這樣一部合拍片《十月圍城》,16項提名,斬獲8個獎項,成為最大的贏家。
8個獎項分別是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三項大獎,以及其他五個獎項。
王學圻和謝霆鋒也靠著這部片子,在亞洲電影大獎上分別拿下影帝和最佳男配。除了票房的豐收,各大電影節上可謂也是賺的盆滿缽滿。
這個結果引起過一些爭議,但結果終歸是《十月圍城》狂攬眾多重要獎項,這或許也代表了當時業內對香港電影發展方向的一個態度。
2009年,《十月圍城》上映,由陳德森執導,陳可辛監製,眾多內地和香港明星參演。
那一年,《十月圍城》在香港只拿到了1665萬票房,在內地卻拿下了2.93億票房,當年的票房榜上,只輸給了同樣是歷史題材的《建國大業》。
就電影本身,《十月圍城》的看點也很多:豪華的明星陣容、優秀的製作班底、精彩的敘事結構、獨特的主旋律動作片氣質。
當然,如果一切都盡善盡美的話,當年的金像獎也不會有爭議。《十月圍城》一切都好,但差也差在一切都好上面,全能就代表著沒有特別突出的亮點。
電影史嚴肅的大製作,並且是朱蹙岸綠,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隔著屏幕都能會感受到主創們呼之欲出的用力過度。
也正是因為這樣,儘管《十月圍城》創下了當年金像獎最多提名的記錄,但相比較起歷屆的金像獎最佳影片,《十月圍城》的確少了一些突出的亮點。
二、豪華陣容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講述了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夫、學生、賭徒等小人物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是一部認認真真的主旋律大片。
電影的第一個看點,是豪華的演員陣容。
有多豪華,列舉出來就知道:王學圻、甄子丹、梁家輝、謝霆鋒、胡軍、曾志偉、李宇春、任達華、王柏傑、周韻、黎明、張涵予、方力申,還有片頭客串的張學友,以及中國第一位在NBA拿總冠軍的籃球運動員巴特爾。
幾十位明星,這樣的陣容,放眼整個華語電影,都稱得上豪華二字。
尤其突出的形象,個人認為是謝霆鋒飾演的車夫和黎明飾演的乞丐。
拍片之前,導演陳德森對謝霆鋒說:「要徹底毀容,讓人忘了你的帥,更關注你的表演。」
於是在電影裡,就有了這個刀疤眼、半隻耳、光腳的謝霆鋒。而謝霆鋒也十分敬業,靠這個角色拿到了兩個電影節的最佳男配獎項。
黎明飾演的乞丐也十分難以辨認,一直藏在長長的頭髮後面,只有最後的打鬥場面,如同天神下凡一般時,才露出了臉。如果不說,相信很少人能在一開始就認出這是翩翩公子的黎明。
張涵予飾演的孫中山從頭到尾都沒有露過臉,但極具辨識度的聲音一下就能讓觀眾認出來。
據說導演陳德森一共拍過四個版本的孫中山,其中還有梁朝偉的版本,一直到快要上片,才決定用張涵予的版本。
謝霆鋒和黎明飾演的都是小人物。謝霆鋒是個車夫,沒有什麼宏圖大志,只想學學認字,娶跛腳的姑娘阿純。
黎明飾演的劉鬱白愛上了自己父親的女人,結果讓父親和她一起死去,於是從公子哥淪為乞丐,深陷過往無法自拔。
除了他們,電影裡的角色幾乎都是有各自不同故事和心事的小人物。
這也是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思想:歷史的滾滾浪潮中,小人物們也應該被銘記。
第二個看點,就是優秀的製作班底。
電影的導演陳德森或許不太有名,但他的作品在業內很受認可。
1989年第一次執導作品是《我老婆不是人》,十年之後,陳德森拍了第一部動作片《紫雨風暴》,反響強烈。
在大獲成功的《十月圍城》之後,也拍出過《一個人的武林》這樣非主流的動作片。
電影監製是陳可辛,想必不用過多介紹。陳可辛近年來對主旋律影片情有獨鍾,《十月圍城》其實剛好是一部主旋律的動作片,這也讓他和陳德森的合作如魚得水。
動作場面精彩,家國情懷感人,華語片裡沒有第二部像這樣融合這麼好的作品。
除此之外,那年的金像獎上,《十月圍城》還拿到了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最佳動作設計和最佳原創音樂五項幕後獎。
這樣的製作班底做出的作品,或許上限不能定義,但下限一定是不低的。這也是為何《十月圍城》看起來一切都恰到好處的原因之一。
第三個看點,就是電影內容本身,精彩的敘事結構。
電影講述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亂世裡的孫中山想改變中國,眾多不同的小人物,為了各自的目標,保護孫中山,並且陸續犧牲。
按理說這樣的故事印象中應該以孫中山為出發點,但張涵予飾演的孫中山從頭到尾只露過一次面。
講述的重心反而在這些小人物的身上,並且沒有偏差的,把每個人的故事都講清楚了。以至於根本沒有一個確切的主角。
也正是因此,片中的每個人物都很用力,都很飽滿,也都不是很突出,導致故事的劇情略微有些淡薄。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十月圍城》講述的正是這些「人」,所以電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電影從每個小人物的支線講起,最後歸攏到保護孫中山的主線上來。
在他們犧牲的時候,給每個人都打上了名字和生卒日期,這就是電影的目的,挖掘歷史上那些光照不到的地方,但他們同樣壯烈,同樣動人。
浪子回頭的沈重陽、忠心耿耿的阿四、為國為民的父親李玉堂、革命志士陳少白、深陷往事的乞丐、國恩師恩不能兩全的閻孝國、心懷國家的警察長史密夫、熱血的年輕人李重光、想完成父親遺願的方紅……
主創們在《十月圍城》上的野心之大,無論是演員陣容、幕後陣容、內容本身,都能看出來。但取得結果,大概也能說明,他們的野心實實在在的達到了。
三、與眾不同的動作片
傳聞《十月圍城》最初的片名是《十月維城》,維是香港維多利亞港的維,但後來考慮到這部電影雖然難以歸類,但到底還是一部動作片,所以定下了《十月圍城》的名字。
這樣的動作片在華語電影裡都算是很與眾不同的,因為它有濃重的主旋律情懷,沒有江湖恩怨,沒有警匪鬥爭,沒有兒女情長,推動故事的是看起來假大空但實實在在讓人感動的高尚情懷。
也正是這種情懷,讓整個故事有了人性上的高度。
一部電影如果不同於其他同類型的電影,甚至於難以給這部電影一個準確的定義,這部電影就有了流傳下去成為經典記憶的基礎。
而是否能流傳下去成為經典記憶,就是判斷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過去十年了,現在回頭看看,《十月圍城》做到了他想要的,也的的確確成為了一部與眾不同的經典之作。至少在它之後,再也沒有這樣的動作片出現了。
如果給動作片劃分一個等級,你覺得作為動作片的《十月圍城》能站上第一梯隊嗎?豆瓣評分7.7,是高了還是低了?(撰文:唐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