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重播的話題持續發酵。一部分觀眾抱怨螢屏上很多是重播劇,看來看去實在審美疲勞。另一方觀點則認為優質電視劇重播有其合理性,但重播劇選擇的範圍應更廣些,特別是一些年代久遠的經典老劇何不翻出來再看看呢?
存在即有合理性
「電視劇重播熱的背後,有著『存在即合理』的現實邏輯!」一位業內人士坦言,一些電視劇之所以屢播不輟甚至多臺「撞車」,依靠的是自身過硬的質量,歷經時間淘洗,依舊吸引眼球。試想,倘若是粗製濫造、惡評不斷的電視劇,即使重播,還會有多少觀眾願意捧場呢?更何況,各級電視臺的播出劇目絕非「拍腦袋之舉」,而是分析市場做出的自主選擇。什麼電視劇能重播、在哪個時段播出、重播多少次,必定要綜合考慮播出成本、觀眾需求、傳播效果等因素。一旦重播劇目收視率不佳,電視臺自然會調整播出策略。
他說,很多精品劇重播時所取得的高收視率,足以代表一定觀眾群的心理需求和審美傾向。有些劇,當年播出時因故沒看著,如今重播正好「補課」,對於年輕觀眾來說更是「嘗鮮」;有些劇,本身具有較高文藝價值,何時觀看都不過氣;有些劇,承載著時代的記憶,時不時重溫頗有懷舊意味。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重溫自己喜愛的電視劇,有助於增強意志力和提高自控力,從而有益心理健康。老劇重播能帶人追憶往日時光、享受片刻輕鬆,也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重播不應忽略經典
也有專家提出,優質電視劇重播不能只盯著幾部熱播劇,選擇範圍應該更廣些,尤其不能忽略經典的分量。以某網站日前公布的電視劇重播榜為例,上榜的《亮劍》、《家有兒女》等皆是近十年來叫好又叫座的優秀作品,但優秀電視劇的庫存遠不止這些。
如中國第一部移民題材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這是一個關於北京人在紐約奮鬥與掙扎的生存故事,折射出東西文化的差異,全景式展現北京人在紐約的生存狀態。該劇1993年首播後引起轟動,成為描寫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國人事業與情感歷程的經典之作。評論界認為,《北京人在紐約》與其說是一部電視作品,不如說是一部個人奮鬥史,它是上世紀90年代初「出國熱潮」的寫照。這一首部全程在海外拍攝的電視劇榮獲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第十四屆「飛天獎」、第十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
再比如1985年播出的根據老舍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28集電視劇《四世同堂》。該劇忠實地再現了原著的思想內涵和悲劇意識,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深刻。劇中,北平小羊圈胡同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爺一家和他的街坊們,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和侵略者佔領時期表現出來的雙重性格引人深思。關於該劇的討論曾一度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話題,老舍的原著也因此重現光彩。
還有向國慶50周年獻禮的《一年又一年》採取編年史形式,編織了一幅生動的人間風情圖。故事通篇從百姓生活變化及凡人小事入手,在不經意的敘述中將中國改革開放20年間的種種變化呈現在觀眾面前,令觀眾如同穿梭時間隧道,再回首,不勝感慨。
此外,年代久遠的經典劇重播,還能從中看到一代又一代影視人的成長。如1985年出品的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是宋丹丹的第一部電視劇作品,她憑藉該劇奪得1985年「飛天獎」最佳女配角,男主角許亞軍也憑「伯爵」一角一炮而紅。這類老劇重播或許能形成新的收視熱點也未可知。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