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的第一臺手機是什麼樣子的嗎?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很多年前的手機形態不同於如今,觸屏時代到來之前的手機五花八門,滑蓋、翻蓋、側滑、全鍵盤各有特色。機身材質也大多以塑料為主。
但如今,玻璃材質的後蓋逐漸成為了智慧型手機當中的主流,甚至已經普及到千元價位。
「手感」是我們拿到手機第一時間最直觀的感受,手機的厚度、重量和機身材質都決定了一臺智慧型手機的手感如何。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智慧型手機材質經歷了哪些發展,手機廠商們在工藝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塑料材質
全塑料機身如今在手機當中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不過在當年,塑料是手機材質絕對的主流,原因也很簡單,塑料材質具有高強度、易加工、本身著色不會掉漆、信號表現好等優點。
但塑料材質給人的印象往往都不夠高端,塑料是「低端」的代名詞。不過也有很多手機廠商把塑料材質玩出了新花樣。
「聚碳酸酯」是在手機上應用最廣泛的工程塑料,其中應用「聚碳酸酯」材質最傑出的代表就是諾基亞N9。
一體成型的機身,煥然天成的工藝材質,當時諾基亞還打出了「不跟隨」的口號。
iPhone 5c更是把聚碳酸酯材質工藝發揮到了極致,這也成為了當年iPhone第一次推出多彩配色的機型。
提到塑料,不得不提的一家廠商是三星。三星在當年從高端機到入門級一律採用塑料材質,這也被大家詬病三星機身「萬年大塑料」。不過三星也把塑料做出了花樣,比如三星Galaxy Note 3的機身,三星將塑料做出了皮革的效果,手感上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到了三星Galaxy Note 4,三星更進一步,塑料背板搭配金屬邊框,更進一步的提升了手感。
不過塑料始終還是塑料,很難改變消費者對於塑料材質廉價的印象,漸漸地廠商們也逐漸放棄了對於塑料材質工藝的進一步探索,諾基亞逐漸沒落,iPhone 5c沒有後續機型誕生,三星也轉戰金屬+玻璃材質的機身。塑料材質最終還是被消費者和手機廠商所拋棄。
金屬時代
手機材質工藝進一步升級,廠商們漸漸轉向了金屬材質,其中就包括了鋁合金和不鏽鋼。
小米4的產品設計就能夠看出當時那個時代對於手機材質轉變的烙印。小米4採用了金屬邊框和塑料背板。記得在那個塑料材質向金屬材質過渡的時代,小米4使用了不鏽鋼金屬邊框,什麼「奧氏體304」等概念宣傳也是糊的人一套一套的。
而蘋果對於金屬材質也有著近乎於偏執的熱愛,iPod、MacBook系列對於鋁合金的運用也能夠看出蘋果對於材質的追求。
蘋果在iPhone 5的材質選擇上選擇了鋁合金。但是鋁合金雖然手感、質感更好、可塑性較強,不過想做成一體機身還是有著很大難度的。
加工的精度難以控制,而且機身內部設計、信號等問題都是不得不考慮的重點。最終iPhone 5的上下兩端做成了陶瓷玻璃隔斷,雖然現在看起來這樣的設計很好看,但是當時這也算是設計上的「遺憾」之作。
解決金屬機身所存在的問題,各家都有不同的辦法,當年的HTC ONE M7同樣是金屬機身,但是在背部也設計了很多條帶,邊框也選用了塑料材質。
iPhone 6更進一步的加強了金屬一體性,但也留下了上下白條,這樣的設計一發布,都被大家吐槽iPhone 6的工業設計實在是有些難以接受。
金屬機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手機材質的主流,但如今,金屬材質也不再是智慧型手機的首選,玻璃機身+金屬中框成為了目前的主流。
玻璃材質最大的問題太過嬌貴,不耐劃也不耐摔。錘子T1在當時採用了康寧第三代大猩猩玻璃機身,在生產和後續質量上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那麼為什麼如今手機廠商還是堅定選擇了玻璃機身呢?一是玻璃材質工藝和加工成本都得到了升級和發展,產品質量得到了保證。還有最重要的是一點,金屬機身不能實現無線充電,但是玻璃材質可以。
我們今天見到的各類無線充電,大多是採用電磁感應技術。充電底座通電後,發射線圈會產生磁場,通過電磁感應手機接收線圈會產生電流,完成手機無線充電的過程。
金屬會屏蔽電磁波,並且導熱性更強。所以相比金屬,玻璃材質導熱性更弱,也不會屏蔽電磁。從手機功能方面考量,玻璃機身就逐漸替代了金屬機身。
玻璃機身
如今工藝再進步,玻璃材質抗劃、抗跌落能力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雙曲面玻璃」「四曲面玻璃」帶來了更優秀的手感,為了抗指紋,「AG磨砂工藝」的玻璃也被大量應用於手機。
金屬邊框+玻璃背板的搭配是目前手機材質選擇上的主流(關於陶瓷機身工藝未來我們會單獨討論),但是在5G時代,機身是否輕薄也非常考驗廠商的設計功力。「升降式前置攝像頭」模組體積、重量很難適應5G手機,所以今年我們也可以看到5G手機的設計趨勢變成了「前屏開孔」。
而金屬邊框+玻璃背板的搭配也會導致重量更重,成本也更高。所以今年在很多主打輕薄的機型上都選擇了塑料邊框+玻璃背板的設計。
現在手機廠商的塑料邊框幾乎可以做到與金屬邊框類似的手感,我們在拿到手的第一時間甚至都難以分辨。
那麼你願意為了更低的重量,放棄掉金屬邊框,還是堅決支持金屬邊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