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辨識的難易程度,和人類的視角密切相關。
人們可以平視、俯視和微微仰視的小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會相對好認一些,畢竟摸、聞、看、拍比較方便,因而認知機會更多一些。比較困難的是兩個極端,即高聳入雲的大喬木,和細如草芥的苔蘚類,一個「夠不著」,一個「看不清」,普通愛好者大多不敢涉足。
作為我國赫赫有名的傳統中藥材,又是我國特有的古老孑遺植物,杜仲之名早就爛熟於心,但其過於高大,外貌實在普通,平時又少見,如非一些機緣巧合,認知起來的確不易。
與杜仲的巧遇
杜仲的辨識過程,有點曲折,有點好玩,「看」過三次之後,再次見面還是不認識。
杜仲葉
2017年7月23日,跟著林海倫老師去寧海最偏遠的逐步村刷山,中途在一個村莊休息,林老師指著身邊的兩株大樹說,那就是杜仲。我趕緊繞著它們轉了兩圈,卻看不出此樹的特別之處,但林老師給我們演示的「葉斷絲連」這個關鍵特徵,倒是牢牢記住了。
葉斷絲連
二見杜仲,是2018年4月30日在奉化巖坑村村頭,那時剛剛吃過林海倫老師親手做的烏米飯,他隨手指著邊上的幾棵大樹考我,問是啥樹。我細細觀察,其枝葉間結有扁平而長的翅果,樹葉寬如手掌、葉頂漸尖、緣有細鋸齒,看起來有點眼熟,但和果一結合,就不能答了。林老師笑著說,這是上次寧海看過的杜仲啊。
今年8月19日,從壩上回到北京,帶著女兒逛北京植物園,看到一株掛著杜仲牌子的大樹,樹上的翅果快成熟了,頗有點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摘了一片葉子折斷給她看,讓她感覺一下杜仲葉子的神奇。這是第三次遇見杜仲了。
最近一次遇見杜仲,是在國慶節。朋友一家來甬小住,巧的是,他們家一對兒女對博物很感興趣,小姐姐硯溪喜歡植物,小弟弟乾充喜歡昆蟲,都樂意跟我玩。我也好為人師,帶著她們到處認花識草捉蟲,玩成了忘年交。
颱風「米娜」過境後的次日夜晚,帶姐弟倆去小區蕩鞦韆。偶然看見一棵大樹被吹倒在塑膠跑道旁邊,硯溪跑過去摘了兩片葉子,說要做標本,問我是啥樹?我摸了摸樹幹,拿著葉子看了半天,感覺有點像櫻花樹,但樹皮卻是淺淺的縱裂紋,沒有櫻花樹那種凸起的細細橫紋,於是猜測是否樸樹之類。回家查植物圖鑑,半天查不出來。此時硯溪爸爸「形色」了一下樹葉,顯示卻是杜仲。我折斷葉子,還真是「葉斷絲連」。小區裡居然有杜仲,這太讓我驚訝了!這個小區還有多少驚喜等著我呢?
次日一大早,我隨手帶了一把刀,再去現場觀察。在那棵樹上剝了一塊樹皮,折斷,韌皮部密密一層銀絲果然在斷面之間顯現出來,不用點力氣,這層銀絲還拉不斷呢,果真是杜仲無疑了。那片區域,除了倒掉的這棵,還有9棵杜仲好好的,而且都有10幾米高了。但樹上看不到翅果,不知這些樹是雌樹掉了果,還是本來就是雄樹,這有待於來年繼續觀察。
文化內涵豐富
作為被中國人利用了幾千年的名貴藥材,杜仲身上承載了很多文化內涵。
杜仲之名就很值得說一說
杜仲,聽起來很像一個人的名字。沒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指出:「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義。」所以,杜仲之命名方式,與何首烏比較類似。綱目關於何首烏的名字,也有解釋,「其藥草本無名,因何首烏見藤夜交,便即採食有功,因以採人為名爾」。
當然,民間還有另外兩個關於杜仲之名的傳說,皆不可考,姑且錄之一閱
一個來自湖南,說洞庭湖區域有一位縴夫名為杜仲,為解決縴夫兄弟們積勞成疾的腰疼病,發願進山尋找良藥,經人指點採得一種樹皮,徹底治好了縴夫們的老毛病,他本人卻在一次採藥過程中失足喪命,人們為紀念他,而將此樹名之為杜仲。
另一個版本來自四川,說有一位青年李孝,為治好父母的腰腿疼病,翻山越嶺去找草藥,中間救了一位老人,而這位老人是位仙人,為報答他,告訴了他一個療病良方,李孝回家之後用仙人指點的樹皮煎水,果然治好了父母及一些鄉親的老毛病。大家問這個樹皮是啥樹,李孝說,他當時只聽老人唱道:「此木生土旁,人中亦平常。扶危去病魔,何需把名揚。」一位書生就依前兩句詩意,將此樹名之為杜仲。
傳說不可考,曠代奇才蘇軾為杜仲寫的一篇小文,讀來卻非常有意思。東坡先生天性詼諧幽默,以擬人手法寫了不少物品的傳記小文,比如寫乾貝的《江瑤柱傳》,寫柑橘的《黃甘陸吉傳》,寫茶葉的《葉嘉傳》、寫硯臺的《萬石君羅文傳》,等等,這些文章皆生動活潑、詼諧幽默、暗含寓意,讀來十分有趣。
其中寫杜仲的小文題為《杜處士傳》。這是東坡先生大秀其中藥知識的一篇奇文,雖然只有短短617個字,卻暗含70多味中藥名,且文章連綴得天衣無縫,成功塑造了「就有道而正之」的好學青年杜仲,以及「循循善誘能發其心」大儒黃環兩個鮮明的文學形象,讀之實在令人拍案叫絕,有興趣可以網上找來,一睹為快。
被譽為植物「黃金」
杜仲(Eucommia ulmoides),杜仲科杜仲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為單科、單屬、單種植物,也就是說,該科就這麼一根「獨苗」。翻開植物志,會發現這樣的「獨苗」植物都很牛,如同樣單科單屬單種的銀杏,以及單屬單種的水杉、珙桐,都有「活化石」之美譽,是地質史上殘存下來的孑遺植物,它們對於研究被子植物系統演化以及中國植物區系的起源等諸多方面,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在新生代第三紀時,杜仲曾廣布於歐亞大陸,但在第四紀冰川到來之後,它們便在歐洲和其他地區相繼消亡了,只生存於我國中部地區,具體來說大致分布在秦嶺黃河以南、五嶺以北的區域,集中分布在長江中上遊。所以,我國是現存野生杜仲資源的單一保留地,約佔世界杜仲資源總量的99%以上。
杜仲渾身都是寶,被譽為「植物黃金」
公元前100年左右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就把杜仲列為上品。其入藥部位主要是乾燥的樹皮,主治「腰膝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溼,小便餘瀝。久服,輕身耐老」。現代研究表明,杜仲在降血壓、醫治風溼及習慣性流產等方面療效也不錯。日本人對杜仲的研究走在國際前列,他們用杜仲葉和杜仲雄花製成茶飲料,據說有良好的保健效果。
杜仲皮那些扯不斷的銀絲,是其富含杜仲膠的具體體現。杜仲膠又被稱為「中國橡膠」,和原產巴西的橡膠樹對應。
說起杜仲膠,還有一段往事值得一提
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很多戰略物資被禁運,橡膠就在其中之列。老大哥蘇聯和我們同病相憐,派出很多專家對膠源植物杜仲進行研究,認為杜仲樹皮分泌的硬橡膠品質優良,抗酸、鹼及化學試劑的腐蝕的性能高,可供工業原料及絕緣材料使用,亦可製造耐酸、鹼容量及管道的襯裡。
所以,新中國曾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在貴州、湖北、湖南等地大面積人工種植杜仲作為原材料,遵義杜仲林場、湖北巴東林場、張家界慈利縣杜仲林場等就是那時候建立起來的。後來,因加工問題沒有解決,該項目擱淺。
直到最近十年左右時間,杜仲膠提取工藝和設備才日漸成熟。2015 年 7 月,我國首套百噸級天然杜仲膠生產裝置在湖南湘西建成投產,據說已經成功生產出純度極高的天然杜仲精膠。可以預計,「中國橡膠」產業將迎來一個較大的發展期,我們共同期待。
本文作者
小山草木君
小山草木君,資深植物愛好者,現居寧波,微信公眾號「小山草木記」、專業植物社群「拈花惹草部落」創始人。著有《甬城草木記》,參編《認識中國植物》(華東冊、海島冊)。
本文作者:小山草木君 | 圖文排版:倩雯 | 圖片來源:小山草木君
聲明
本公眾號所發布文章均已獲得相關作者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該文章可能侵犯其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繫。轉載本微信文章請註明出處!我們保留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