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費米問題是在科學研究中用來做量綱分析、估算和清晰地驗證一個假設的估算問題。
在產品經理面試中,常常會問到這樣的問題:
「北京有多少輛公交車?"
「煎餅攤一天能賣出多少煎餅?"本文將以「估算上海自行車數量」為例,給出費米問題的答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話題復盤
Q:如何估算上海有多少自行車?
A: 一、定義邊界
從自行車的概念來看,自行車可以分為共享單車和私人單車;從自行車的狀態來看,自行車有日常使用的、商家倉儲的待售賣的、報廢的。 回答問題的第一件事,是告訴面試官,你是如何定義問題的。定義問題的時候,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個問題的需求方是誰?為什麼要估算上海的自行車數量?
假設需求方是某「共享單車平臺」,目標是「準備切入上海市」,要解決的需求是「預估上海騎車出行需求的市場容量」,那麼需求方真正關心的問題,其實是」上海的單車市場容量是多少」,或者是「上海每天有多少用戶騎單車出行」。
那麼問題的邊界應該定義為:正在使用狀態的自行車,而已經作廢的、商家倉儲售賣的,自然是不包括在問題的邊界內的。
二、構建解構公式
什麼是解構公式?簡而言之,你的切入思路是怎樣的?舉個例子:你開了一家咖啡店,主營咖啡和甜點,那麼你一天的利潤是多少?
· 思路一:利潤 = 賣咖啡利潤 + 賣甜點利潤
· 思路二:利潤 = 總售價 -總成本
在本題中,解構公式也可以有很多種:
· 自行車數量 = 私人單車數量 + 共享單車數量
· 自行車數量 = 上海總人口 * 人均騎車概率 * 人均騎車次數
· 自行車數量 = 上海街道數量 * 單條街道可容納的自行車總量
三、拆解問題
建立了一個解題思路後,下一步就是把複雜的問題拆解成若干個簡單的子問題(如圖)。 以第一個解構公式為例:
我們先拆解第一個子問題,共享單車的數量是多少。共享單車為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而存在,目標用戶為通勤上班族,據統計,共享單車用戶年齡層集中在26-35歲之間,佔比65%。
·
容量可以根據「共享單車數量 = 每天共享單車使用人數/每天每輛車服務用戶數
· 利用用戶集中的年齡層人數來簡化問題。每天使用共享單車總人數 = [上海26-35歲人數(2428w*52%)]/26-35歲用戶佔比(65%)]*平均每周騎行天數(3天/7)= 832w
· 每天每輛車服務人數 = 共享單車可使用時長(12h *60min/h)* 非空車時長佔比(40%) /平均每次騎行時長(30min) = 9.6人
· 共享單車數量 = 832/9.6 = 86w
我們繼續拆解第二個子問題,私人自行車數量是多少。
我們已知官方數據:上海常住人口約2428萬,擁有私人自行車的比率約為1/10 (估算)。私人自行車的數量為 = 2428w * 1/10 = 242w。因此上海自行車總數量 = 242w+86w = 328w。 四、合理性複查問題拆解後,可以快速的將流程複查一下,確保所有數據都是合理的;也可以換一個解題思路切入,看計算出來的結果是否相符。
比如本題計算共享單車是從需求端切入,而長期來看,上海共享單車的供給和需求處於動態平衡,因此也可以從供給端切入計算,這裡就不多加贅述。
五、解題示例
面試官往往沒有固定答案和標準答案,選擇這類問題,主要是考察大家拆解問題的思路,只需要運用「定義問題- 建立解構公式 - 拆解問題 - 合理性複查」的思路回答即可。
再舉個例子:某寫字樓中的星巴克,一天可以賣多少咖啡?
第一步界定邊界,為了簡化問題,假設該星巴克的咖啡專供樓裡的人。
第二步確定解構公式並拆解公式,可以從需求端或是供給端入手。
1、從需求端出發(有多少人買咖啡)
· 咖啡需求總數 = 每天有多少人喝咖啡(大樓裡的總人數 * 喝咖啡的比例)* 每人每天喝幾杯咖啡
· 喝咖啡的比例:通過抽樣調查獲得
· 大樓裡的總人數 = 大樓一共有多少層*每層有多少人辦公
2、從供給端出發(星巴克能賣出多少咖啡)
· 咖啡供給 = 在忙碌時段可以賣出多少咖啡 + 在空閒時間段能賣出多少咖啡
· 忙碌時間可以賣出多少咖啡 = 每小時可以賣出多少咖啡*每天忙碌時間段有幾個小時
· 每小時能做多少咖啡 = 做一杯咖啡平均需要多久 + 杯與杯之間的間隔有多久
最後一步是做合理性複查,可以把兩個計算的結果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