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能級

2021-01-14 中科院高能所

撰文 | 張天蓉

本文為 張天蓉《矽火燎原》半導體的人和事 系列科普文章之一,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取授權。

費米能級(Fermi Level)是半導體物理中的重要概念,不可不知。

前面幾節中介紹的能帶圖,描述了晶體中的電子所可能具有的能量值。打個不十分恰當的比喻,能帶圖就好比是在一個蜿蜒連綿的山區中,沿著高高低低、層層重疊的山坡谷底,建造了許許多多的房子。每種晶體有各自獨特的建房方案。所有這些房子都是單間房,因為電子絕不與別人同居。每間房子,電子可能住進去了,也可能還沒住。電子到底住沒住?住進某個房間的機率是多少?一定的條件下,電子是如何分布在這些房間中的?很遺憾,這些從能帶圖上看不出來。那麼,哪一個參數才會告訴我們這些信息呢?這個參數就是費米能級。

所以,費米能級並不高深神秘,只是具有能量量綱的某個數值而已。不過,一個參數就能供給我們這麼多的信息,這個數值也還是挺神的。

費米能級可以告訴我們電子的分布情況,所以應該和統計現象有關。

物理學中有3種不同的統計規律:波爾茲曼統計、波色愛因斯坦統計、和費米狄拉克統計。它們分別適用於三種不同性質的微觀粒子:經典粒子、玻色子、和費米子。相對於經典粒子而言,玻色子和費米子服從量子力學的規律。從統計觀點來看,它們和經典粒子的不同之處是在於它們的不可區分性,或者說,玻色子和費米子是全同粒子。

什麼是全同粒子呢?所謂全同粒子就是質量、電荷、自旋等內在性質完全相同的粒子。以經典力學的觀點,即使兩個粒子的上述性質全同,它們也仍然可以從運動的不同軌道而被區分。但在量子力學中,由於測不準原理,粒子沒有確定的軌道,因而當兩個粒子間距大大小於它們的德布羅意波長時,就無法區分了。至於費米子和玻色子的不同秉性,我們曾經描述過一點點兒:費米子是獨行俠,就像電子那樣,必須每人單獨住一間房,而玻色子呢,則可以群居。

這3種粒子本性的不同,又如何影響它們的統計分配規律呢?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兩個粒子(A、B)分住三間房子(F1、F2、F3)的情況,來體會這點。


圖10.1

我們最熟悉的是經典粒子,就是等同於兩個『人』住3間房子的情況,可能的方案有圖10中所示的9種。因此,兩個經典粒子入住的方法共有9種。如果這兩個粒子是費米子,則入住的方式只有1、2、3這三種。這是因為費米子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而排除了方案4、5、6;又因為它們無法被區分而使得7、8、9完全等同於1、2、3。對兩個玻色子來說,它們也不能被區分,但可以同住一間,所以便有1到6六種分配方法。

有的讀者可能會問:「一間房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一個能級呢?」其實不是這樣,這也是從能帶圖上看不出來的。更確切地說,一間房是指一個量子態。不同的量子態由不同的量子數來決定。同樣的能量數值,還可以有多個量子態,因為還可以有諸如角動量、自旋等等的不同。

另外,這三種粒子,還有一個共同具有的有趣性質:大家都喜歡住在低處,即能量更小的地方。特別是在溫度接近絕對零度左右時,這些小粒子們的運動幾乎停止了,一個個疲憊不堪,苟延殘喘,只要有可能,便都拼命想往低處靠,好像越低越保險似的。所以,經典粒子和玻色子在接近00T時,全部都擠在那個最底層的大房子裡,就像無家可歸者擠在難民營裡一樣,反正又沒有什麼『泡利不相容原理』來限制它們。

這時,費米子倒顯出一點骨氣,它們仍然堅持自己要獨居的風格,井井有條地一個一個排隊入住到給它們打造的『單間』量子態中。由於它們要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所以就不可能所有的電子都住在底層,底層住滿後便第1、2、……地排上去。粗略地說,最後那個電子入住的房間的高度(能量)的數值,便是費米能級。為什麼這兒加上個『粗略地說』呢,這是因為要精確地定義費米能級,是需要用點不怎麼討人喜歡的公式的。

總之,大家現在明白了,費米能級的概念的確很簡單,不就是一個能量數值的標準嗎。從剛才所說的意思,假設任何高度都連續地建有房間的話,那麼,在這個標準之下,房間全被住滿了;而在這個標準之上的房間則全部空著。

以上的理解完全正確。不過,剛才所說的是接近絕對零度時的情況。如果溫度升高一些,情況則略有不同。溫度升高了,電子的動能增加了,它們不像原來那麼老實了,而是在房間裡跳來跳去,也不太屑於那種要『住得低一些』的老觀念,而是四處窺探有無可乘之機!住在比較下面的電子伸頭一看,周圍房間上上下下全都住滿了,太高的地方又跳不上去,所以,只好仍然規規矩矩地在原處待著,集聚更多的內力,等待溫度再升高。而那些靠近費米能級、原來就住得比較高的電子就有所希望啦。它們有的已經蹦到比費米能級還高的地方去了。溫度越高,電子上蹦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當絕對溫度T不為0的時候,費米能級並不是『住了電子』,還是『沒住電子』的分界線。但是,對這種情況,物理學家費米和狄拉克,各自獨立地導出了一個同樣的公式。看,公式終於出現了,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費米狄拉克統計分布的公式:

        (10.1)

公式(10.1)中的EF就是費米能級,f(E)是佔據能量為E量子態的電子數目。所以說,費米能級雖然只是一個數,但是,知道了這個數,就知道了在某一個溫度下,電子入住各個房間的分配情況。這些房間的高度(E)可以低於費米能級,也可以高於費米能級,只是電子住或不住的機率有所不同而已。這兒的『機率』便與表達式(10.1)有關。

綜上所述,溫度升高時,只有費米能級附近的電子才容易跳來蹦去,參與熱躍遷,或產生電荷的輸運過程。而這也正是固體表現導電或不導電,決定各種物理性質的機制所在。所以,在能帶圖中,我們感興趣的也只是費米能級附近的能帶結構,因為它們決定了電子(或空穴)的輸運性質。


圖10.2:費米能級在不同材料能帶圖中的位置

在上一節中我們描述了第一布裡淵區,它是波矢空間中的一塊區域。在波矢空間中還定義了另一個與費米能級有關的區域,叫做費米面。

又有點迷惑吧?費米能級不是一個數嗎,怎麼又變成一個面了呢?一個數變成一個面其實不難,比如說,給你一個數作為半徑,你立刻可以在三維空間中畫出一個球面來。費米面也是用這樣類似方法畫出來的,只不過不是在真實的三維坐標空間中畫,而是在三維的波矢空間(k空間)裡畫的。換句話說,費米面是在k空間中的一個等能量面,這個面上的點的k值(kx,ky,kz)不同,但對應的能量數值卻是相同的,等於費米能級與最低能量態的差別,或稱『費米能』。

這裡需要提醒讀者注意:我們從費米狄拉克統計規律(10.1),定義了『費米能級(FermiLevel)』,剛才又提到『費米能(Fermi Energy)』。這在某些場合,比如處理費米氣體的情況,是相關但不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不過在半導體文獻中卻經常被混淆地用作同義詞。因此,我們也不嚴格區分它們,只不過一般只說『費米能級』。

現在,考察一下第7節中討論過的自由電子,也就是忽略晶格離子作用時,能帶為拋物線的那種情況。這時,能量正比於k矢量絕對值的平方,因此,等能量面都是球面,自由電子的費米面沒有例外,當然也是球面。既然自由電子的費米面是球面,也就有了費米球、費米海、費米半徑之類的相應定義。


《矽火燎原》系列

半導體的人和事

電光閃爍的物理世家

貓鬍子偵測器

閃電大師特斯拉

點石成金——半導體的摻雜性

從道爾頓到原子電影

能級和能帶

倒格子空間

布洛赫波和布裡淵區



相關焦點

  • 「芯」基建-9:費米能級:世界是平的?
    2.怎麼理解費米能級?言歸正傳。費米能級,簡寫為EF,被定義為:「描述平衡的電子系統性質的一個參量」(葉良修,《半導體物理》),或「由系統的具體情況決定的參數,並不代表一個電子本徵態的能值」(黃昆,《固體物理》)。可以看出:1)EF不是真實存在的能級,只是用來表徵電子分布概率的一個參數。
  • 材料深一度|「芯」基建-9:費米能級:世界是平的?
    我覺得費米能級和引言所述現象稍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把電子當作為水滴,而水平面作為費米能級。如同水往最低重力勢能處,資源往最優效率和最低成本處流動,電子也往電勢能低處運動,直到平衡。初中物理課上展示的連通器和PN結形成也許最為「神似」,連通器的水平面和PN結的費米能級最後會持平。
  • 在費米能級附近繪製鍺銻碲相變合金的能帶結構
    他們發現,靠近費米能級附近的價帶等能面是與(111)面垂直的六角管,色散很小。參與導電的電子密度位於價帶的尾部,因為材料的無序度而呈現擴展。其費米能級比價帶最大值高出100meV。這一結果與測量此薄膜載流子濃度和色散時間的輸運數據結果相一致。 此外,作者還在材料的體帶隙內發現了具有線性色散關係的電子態,他們猜測這可能與材料的拓撲性有關。
  • 【物化】單分子器件量子幹涉:費米能級釘扎效應引起的傳輸增強
    近日,美國喬治亞大學的徐炳乾課題組與英國利物浦大學的Simon Higgins課題組利用電子轉移配合物實現了費米能級的釘扎效應(Fermi level pinning effect),從而觀察到單分子電導對分子長度及電極耦合的弱依賴性及有效的長程電子傳輸
  • 價帶,導帶,禁帶,費米能級,載流子遷移……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但是可以認為99%的電子都在「費米海」裡面,這個「海平面」稱為費米能級,也被稱為「電化學勢」,是一個統計概念。另外,這個能級是電子內部佔坑排序產生的,因此應該加一個前提條件:「絕對零度」。不過在有了溫度以後,「海平面」開始沸騰,有些電子跳出了海平面,在海平面之上2000km的地方存在另外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存在於導帶之中。
  • 光催化半導體納米材料帶隙中間態能級測量方法的應用研究獲進展
    然而,材料納米晶化帶來的弊端是引入了大量的表面缺陷和體相缺陷態,這些缺陷態的能級分布在帶隙之間,形成光生載流子的束縛中心,其結果是降低了光生電子的還原能力,空穴的氧化能力以及光伏電池的電動勢。因此,亟鬚髮展表徵光催化半導體納米材料帶隙中間態能級測量方法。由於導帶電子和束縛態電子具有不同的紅外吸收光譜,因此時間分辨紅外光譜具有分辨光生導帶電子及弛豫到束縛態電子的能力。
  • 量子力學英雄譜|玻爾茲曼|量子力學|費米-狄拉克|粒子|愛因斯坦
    存在分立能級的思想對建立量子力學具有啟發性的意義。玻爾茲曼被譽為「篤信原子存在的人」。巴爾莫Johann Balmer,1825–1898,瑞士人1885年,巴爾莫猜出氫原子在可見光部分的四條譜線的波長滿足公式, 這是量子力學發展的第一步。
  • 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是一個有關外星人、星際旅行的科學悖論,闡述的是對地外文明存在性的過高估計和缺少相關證據之間的矛盾,很多相關的問題已經得到重視,內容包括天文學、生物學、生態學和哲學。  費米悖論的第一點,即尺度問題,是一個數量級估計:銀河系大約有2500億(2.5 x 1011)顆恆星,可觀測宇宙內則有700垓(7 x 1022)顆。即使智慧生命以很小的概率出現在圍繞這些恆星的行星中,那麼僅僅在銀河系內就應該有相當大數量的文明存在。這也符合平庸原理的觀點,即地球不是特殊的,僅僅是一個典型的行星,具有和其他星體相同的規律和現象。
  • 感謝費米實驗室
    在紀念費米實驗室建立50 周年的時候,我在費米實驗室的工作和生活歷歷在目,就像發生在昨天……回想起來,我的粒子物理研究生涯還是從費米實驗室開始的呢
  • 銀河系費米氣泡就夠奇怪了,科學家在費米氣泡裡發現了更奇怪的事
    這兩個費米氣泡包裹著一片非常詭異的宇宙空間,夾雜著不同的星際氣體和宇宙射線。自從被發現的那一天起,科學家們就對這兩個費米氣泡充滿了興趣。最近,科學家們在對費米氣泡進行觀測的時候,發現了其中的冷分子氣團。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氣體竟然在高速移動,就像炮彈一樣從銀河系中被射出來,而科學家們對於這裡的機制,卻一無所知。
  • 黑暗森林法則與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1950年的一天,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和別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的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他們都在哪兒呢?」這句看似簡單的問話,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費米悖論」隱含的意思是,從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的各個星球,那麼,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21世紀就應該來到地球了。
  • 人們常說的「費米悖論」是什麼?
    從哈特開始,很多人開始發展關於地外文明的科學理論或模型,大部分工作都引用費米悖論作為參考。很多相關的問題已經得到重視,內容包括天文學、生物學、生態學和哲學。新興的天體生物學給問題的解決引入了跨學科的研究手段。
  • 電子的能級與能帶
    電子的能級與能帶一、什麼叫能級上面我們提到,電子圍繞原子核是按層分布的,每個電子的能量(或運轉的軌道)是固定的。我們把這些標誌電子能量高低的線條稱為電子的能級。這裡要指出的是,在最外層電子能級的上面還存在能級,但這些能級是空的,並沒有電子佔據,這些空的能級越來越接近自由電子能級。所謂自由電子是指不受原子核束縛,而能夠自由活動的電子。
  • 費米實驗室接近證明「上帝粒子」存在
    國立費米加速器實驗室的這一宣告比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早了兩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計劃在兩天後公布他們在尋找希格斯玻色子方面的成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 發現上帝粒子蹤跡國立費米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在十年的時間裡用該實驗室現已關閉的Tevatron粒子加速器在萬億次質子和反質子束碰撞後的碎片中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蹤跡。不過他們說,證明這種粒子存在的科學證據依然不夠,因為顯示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碰撞碎片也可能來自其他亞原子粒子。
  • 費米悖論推測外星人存在的概率
    這也是費米悖論想指出的問題費米悖論啊,他之所以是一個悖論,那必然是不會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都有明確答案了,就不叫悖論了,所以費米悖論不是說這個宇宙沒有外星人,費米悖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根據概率去計算,光銀河系裡就應該有那麼多文明,但我們卻從來沒有發現過任何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啊
  • 費米悖論——真相為什麼令人恐怖?
    1951年的一天,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和別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他們都在哪兒呢?」這句看似簡單的問話,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費米悖論」是唯一帶來這樣麻煩的問題嗎?顯然不是。類似的問題還有諸如「時間旅行的悖論」,假如未來人類可以實現時間旅行,那麼他們都在哪兒呢?為什麼我們身邊沒有來自未來的人呢?
  • 費米悖論為什麼恐怖,費米悖論隱含著什麼!
    費米悖論隱含著什麼?
  • 新邊疆政治學② | 費米悖論的答案在哪裡?
    新邊疆政治學② | 費米悖論的答案在哪裡?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1951年提出的這個問題成為了科學家和愛好者們心頭的難解之謎,也是目前地外文明探索之路上難以逾越的鴻溝,影響力外溢到了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後來人們稱其為費米悖論。費米悖論闡述了關於地外文明存在的高度可能性和證據稀缺性之間的矛盾。
  • 爆發於銀河系的費米氣泡,具有哪些特性和奇怪的反應?
    而費米氣泡就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上方和下方,在銀河系平面上下延伸的幅度超過了25000光年,也是我們在銀河系盤面附近發現的最大結構。並且,該區域中還充滿了最有活力的光線形式,也就是所謂的伽馬射線。科學家們認為,正是由於費米氣泡內產生了宇宙射線這種高能粒子,並通過這些粒子之間的敲擊才導致了伽馬射線的發出。並且,高能粒子的產物並不唯一,同時還會釋放出幾乎沒有質量的中微子。
  • 所謂銀河系費米氣泡完全是星系碰撞形成的遺蹟
    星系中央存在近乎垂直星盤的兩大雲團,也即銀河系費米氣泡,並仍然不斷擴散,這個現象科學界有多種說法,但按現在現有的宇宙星系理論完全說不清楚這個現象,故而顯得特別神秘莫測。我以前早就說過,這種近乎對稱分布的「銀河系費米氣泡」,恰恰是星系碰撞留下的有力證據。因為星系中央物質密度較大,當星系碰撞進入到內部時,就會碰撞頻率非常高,由此引起各種物質和微觀粒子、包括暗物質向周圍強烈噴發。